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晚清的法律、社會與國家--以《點石齋畫報》的法律事件為中心(2011) 陳彥育《點石齋畫報》為光緒年間上海發行的畫報,前後十四年共四千餘幅案例,無論是數量或內容,都提供一份了解晚清的材料,而圖文並茂的畫報的性質,是具體的再現晚清的社會。《點石齋畫報》豐富的案例,正好可做為觀察晚清法律社會與國家之間的對話。 第二章討論官場百態與帝國統治。透過科舉(正途)和捐官(異途)晉升成為官員,施展經世致用的抱負,此時身分成為國家意志的代言人,這一路的仕途之旅,從開始就一直與法律打交道,透過法律改變身分,踏入官場後,運用法律實踐政治理念,遇到衝突時,經由法律展現國家公權力,在晚清帝國境內特有的租界土地上,華洋相處,依循法律溝通中西租界事務。本章從科舉考場、仕途官場,到租界洋場去觀察官員和法律的互動情形。 第三章探討晚清法律與司法實踐。雖官府希望地方平安無波瀾,但免不了有糾紛與衝突的事件發生,當事件送入官方,正式進入司法程序後,身為父母官的地方政府受理問訊,量罪論處,讓社會回歸和諧穩定。這個課題同樣也是民間要面對的,當民間遭遇到自身權益受損時所抱持的心態,無論是走入衙府或經由民間自身發展的網絡進行調解,都是一種抉擇,本章以審判案例為主,瞭解州縣接下民間訴案件進行審理的處理,並觀察民間的訴訟心態及其發展出不同的解決方式來檢視晚清司法的內涵。 第四章討論晚清司法救濟的管道與實踐。當法律與規範都無法解決時,最終自我救濟的手段和申訴與補救的管道是什麼?對晚清人民而言,經由官方的越訴或赴京直控,或是民間信仰中的果報感應、天道、冥譴等內容或是地獄遊歷等,雖是不同的書寫,都是民間追求司法救濟的方式。Item 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晚清(1840-1911)救亡運動教材之編寫(2011) 周亞慧本論文以民國38年政府遷台後的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為研究文本,包含國編版民國42、53、58、63、70、76、79和88年等八個版本,以及審定南一、康軒和翰林93年至98年各版本,探討歷年版本教科書如何編寫「晚清(1840-1911)救亡運動」這一主題的教材,以了解時代變遷對於國中歷史教科書教材編寫的影響,並歸納「晚清救亡運動」的學術研究成果,選取在學術界取得共識的主題與觀點,或大致贊同的說法,依此檢驗教科書的編寫是否與時俱進,並建議哪些內容可以做適度的調整。 本論文分為七個章節論述: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和前人研究成果回顧。第二章為國(初)中歷史課程規劃之演變,探討〈國(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和〈九年一貫社會領域學習綱要〉對國中歷史教科書編寫之規劃。第三至六章分別為「求強求富的嘗試:自強運動」、「政教改革的先聲:戊戌變法」、「挽救危亡的努力:新政和立憲運動」、「滿清帝國的覆亡:革命運動」,每一章均從「章節架構和段落標題的安排」、「文字內容的編寫」和「圖表的選擇和設計」三個面向,分析、比較歷年版本教科書如何編寫「晚清救亡運動」的教材,並依據學術成果檢視教科書的相關論述。第七章做出結論。 經過上述幾個面向的探討發現,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受到「國家」立場和史學研究成果的影響,且「國家」的政策往往凌駕於史學研究之上。解嚴之前,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的編寫,長期沒有太大的變化,都以革命運動為正統,對於其它改革運動則多予以否定或忽略,而革命運動介紹又以孫中山、興中會和同盟會為論述主軸。解嚴之後,教科書雖在章節架構上有所調整,但因教科書內容大幅度縮減的影響,審定各版本教科書對於「晚清救亡運動」教材的編寫,並未能突破民國88年版之內容。建議未來教科書的編寫應從學術研究成果再檢討教科書的相關內容,尤其是「新政和立憲運動」以及「革命運動兩個主題,並且可以利用補充教材、學習單製作或習作問題設計等方式,再多補充相關的史料和圖片,使教科書的內容能更加豐富和生動。Item 利劍與盾牌─張之洞在鴉片政策上的權變措施(2009) 廖正佩; Chengpei Liao摘 要 晚清的鴉片,不只牽涉到白銀外漏與社會風氣等諸多問題,更關係到中華民族存亡的危機。身為晚清重臣之一的張之洞,在長達四十年的官場生涯中,「鴉片」是他所面對的艱鉅任務之一。張之洞出身書香世家,幼受家庭教育薰陶,及長遊學各地,往來師友啟迪惕勵,卓然已有經國濟世之志,他以發揚儒家道統自居,蓄勢待發以期有成。 在不同時空背景,張之洞在擔任督撫時期的鴉片政策上有截然不同的作法。在山西巡撫時代的張之洞,以「劍及履及」的果敢與毅力採取禁種與禁吸雙管齊下的方式,以傳統儒家靜態式的富民與安民為主軸,誓掃過去弊習,是「利劍出鞘」。轉任兩廣總督後的張之洞,歷經中法戰爭使他體認中國近代化的重要,他結合儒家的「權變」及「經世」思想,轉而應用鴉片稅釐於海防籌建、洋款還款、補助文教、整頓治安等,他嚴緝鴉片走私以防偷漏稅已不同於林則徐的嚴禁輸入,張之洞善藉鴉片稅釐,廣集財源,籌建各式「保國」措施,為「保教」與「保種」樹立無形的盾牌。 湖廣總督時代的張之洞,更以通權達變的方式應用鴉片稅釐,除了籌措庚子賠款的財源外,他更以土藥稅釐充當湖北槍炮廠常年經費之一,甚至與鄰近各省合作收取土膏統捐,以地方財辦地方事的模式來建設湖北。在諸多權變措施下,張之洞唯一不變的是「去毒」信念,並在〈勸學篇〉發表「去毒」思想與方法。通權達變再加上張之洞本身「善巧」的為官特質,張之洞在湖廣總督時期的鴉片政策企圖實踐以地方財辦地方事,並圖中國自強,其靈活之法,有如劍盾在手,攻守自如。Item 晚清通俗性報刊與現代知識啟蒙:以《圖畫日報》為中心(2009) 鄧淑英晚清以來,面臨深刻的民族危機,許多知識分子咸以開民智作為救亡圖存的手段。晚清新政時期獨立發行的報刊─《圖畫日報》以通俗性的圖說形式,帶給讀者的知識啟蒙,較之文字報刊不遑多讓。 上海租界展現了近代西洋文明,不少有識官紳,從租界移植西方近代城市的發展模式,配合新政,推行了許多的嶄新的措施。透過《圖畫日報》的報導,讀者對於此一時期的新制度、新事業有了較全面的理解,也顯現出《圖畫日報》改革所抱持的濃厚期待。 上海自開港之後,迅速成為商務發達的城市,上海也成為五方雜處、華洋混居的社會,各種文化交融其間。《圖畫日報》詳細地向讀者介紹了上海的現代性變遷。此外,對於社會中的舊陋習,也給予無情的批判。其中,予讀者印象最深刻者,莫過於與女性形象變遷之相關報導。 《圖畫日報》最能展現傳遞新知的部分,莫過於對於外國事物的介紹。《圖畫日報》藉由外國城市的介紹,向讀者敘說近代西洋文明的獨特魅力,並提供現代城市的發展範例。此外,《圖畫日報》介紹外國著名歷史人物,似是欲使國人慕其言行,進而興起救國志向,而加以仿效。 總之,作為晚清通俗性畫報的《圖畫日報》,在新政革新時期,清楚呈現出當時知識份子的革新救國熱情,不論是文字或是圖像,都展現了對現代知識啟蒙的關懷。Item 《點石齋畫報》中的秩序觀(1884-1898)(2008) 李佩芬摘要 綜觀目前有關《點石齋畫報》的研究,多是強調《點石齋畫報》在「啟蒙」、「開愚」的貢獻,雖然也有部分學者提及《點石齋畫報》深具「傳統思想」的特質,但內容多是點到為止。 然而,從《點石齋畫報》從報導內容、角度、文末評語來看,儒家禮治思想幾乎貫穿所有報導內容,在報導文末不斷出現道德教化的評語,透露出編者心中有一個理想的秩序觀。本文將透過對《點石齋畫報》內容全面性的探討,來呈現《點石齋畫報》的秩序觀。 本文預備從天下觀、家庭倫常觀、社會秩序三個層面來觀察,並分三章來進行討論。在第二章中主要探討《點石齋畫報》報導所呈現的天下觀,即使在西力衝擊下,《點石齋畫報》仍以天朝角度,優越的文化觀點來理解世界,面對日漸衰微的國際地位,仍堅定維護天朝的主權。 第三章中主要探討《點石齋畫報》呈現的家庭倫常觀,隨著經濟發達與平權思想的傳入,晚清家庭秩序出現鬆動現象,《點石齋畫報》透過對傳統孝道、父權、夫權的維護,期待穩定社會秩序,儘管如此,傳統倫常觀念仍呈現不斷弱化的事實。 第四章中主要探討《點石齋畫報》理想的社會秩序,《點石齋畫報》對社會各階層的變動,都從「世風日下,禮教淪喪」的角度評論,期待恢復理想的儒家禮治秩序。只是,隨著經濟不斷的發展,傳統禮治秩序已無法應付日趨複雜的晚清社會。Item 晚清中國陸軍的現代化轉型(2017) 張以諾; Chang, Yi-Nou晚清新式陸軍進行了若干革新,在兵役制度方面,試圖仿效徵兵與後備制 度;徵兵方面,由於現實因素,經過一個募兵、徵兵,再權宜募兵的過程,雖然面對重重困難,軍方高層仍積極欲達成徵兵制的理想。軍方也建立起初步的後備管理機制,對於士兵的體格篩選亦出現更精確的標準。科技方面上採用了最新的機關槍與軍用氣球,軍方展開一連串制式化的機關槍隊編練計畫,無奈革命爆發,使得清末制式化的機關槍隊編練計畫遂因此而中斷,制式化的機關槍隊沒有成功建立,但幾個省份與禁衛軍已有少量機關槍隊的建置,是為其不可抹滅的成果。氣球隊的出現對於中國意義匪淺,標誌著中國軍隊終於由陸海平面向空中延伸,呈現立體化的發展。雖然有清一代,氣球隊始終依附於陸軍之中,也僅建立零星幾個氣球隊,但清末的氣球隊確為日後中國航空部隊的先聲。醫療上引入西方軍醫體制,計畫建立全盤西化之軍醫體制,但在部隊規模不斷擴張,人力、財政卻又吃緊的情形下,只得漸漸走向「外科西醫、內科中醫」之中西合璧之形式。人力上,由於人才培育速度遠不及需求,是以出現變通之應對方式。軍械上也力求統一,並試圖發展自給自足的兵工業,達成軍械國造的理想。綜而觀之,晚清中國陸軍受限於困窘的財政,沒有充足的資金為援,使得上述許多現代化項目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為此,軍方高層排除萬難,不斷進行諸多變通來試圖達成理想,總算讓現代化轉型具備了初步雛形。雖然上述現代化轉型終清一世未能徹底完成,但從其錯綜複雜過程之中,顯見了清末軍方高層富國強兵的強烈決心與深刻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