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歐陽脩《春秋》筆法之理解與應用
    (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2007-03-01) 王基倫
    北宋歐陽脩對《春秋》筆法的理解,自然會應用到他在史學與文學上的創作表現。本文透過歐陽脩對《春秋》筆法的理解過程,討論他將此一理解出來的論點,帶入創作表現上的問題。這包括三個方面:(1)他在撰寫史書時,採用褒善貶惡寫法,這是傳承自古代經學傳統的寫作方法;(2)他主張《春秋》經具備「簡古」的文章作法,這是歐陽脩自己創發的理解方式,也落實到他的史傳碑誌類文章;(3)藉史抒發議論,擷取《春秋》精神以提供當世勸戒。總之,他是位活化歷史的史學家。他對古籍的詮釋所建構出來的文本意義,成為他寫作史傳類文章的基礎。
  • Item
    「《春秋》筆法」的詮釋與接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6-06-01) 王基倫
    「《春秋》筆法」-詞源自《春秋》經,並從經學轉換至文學寫法的領域。本文試圖詮釋此一名詞,也想探討它在後世從經學轉向文學思考的接受討論。研究結果發現:「《春秋》筆法」意指「微言大義」,即是以文辭幽微的方式呈現出史家的褒善貶惡之義,強調「大義」的呈現。孟子、司馬遷、朱熹較能詮釋《春秋》大義的精神。後世延伸《春秋》筆法至文學的思考轉化,主要以古文創作為主,其中劉知幾的「晦」,歐陽脩的「簡」,都是延伸創造性的解讀。方苞的「義法說」,更是從《史記》的接受而再接受的過程所詮釋出來的意義。《春秋》筆法的主軸意義大致不變,但也有各家不同的側重點,成為接受現象的多元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