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8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論路寒袖臺語詩《春天个花蕊》的用韻與用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8-01-01) 林香薇本文以路寒袖的臺語詩集《春天花蕊》為範圍,探討該書的用韻和用字。用韻部份,先是確認押韻規則,歸納該書押韻的類型;其次與其他閩南語民間文學相比,找出在用韻的寬嚴、換韻頻率與韻腳的種類上有何異同;並討論韻腳通用的常例與特例。用字部份,針對幾個發音不同,但表示的概念相同或相近的例子,來探索詩人選用漢字的觀念;再以幾個臺語特有詞為例,分析詩人對臺語漢字類型的選用;最後從音字系統性的角度來觀察他的用字系統。Item 論〈國風〉中之禮俗及教化思想—結合〈詩論〉、〈性情論〉等楚簡資料之探討(2007/8-2008/7) 林素英鄭玄以「禮」箋《詩》,為《詩》三百之詮釋,立下相當重要之詮釋方法與進路。 然而自歐陽修首先提出「鄭氏長於禮學,其以禮家之說曲為附會。」之批評,姚際恆則 激烈地指出「人謂鄭康成長於《禮》,《詩》非其所長,多以『三禮』釋《詩》,故不 得《詩》之意。予謂康成《詩》固非長,《禮》亦何長之有!茍使真長於《禮》,必不 以《禮》釋《詩》矣。」姚氏以《詩》與《禮》毫不相聯繫,乃嚴重悖離事實。 因此本研究選取與社會生活最密切之十五〈國風〉為素材,透過具體材料之分析, 呈現其中豐富之禮俗內容及蘊藏之禮教思想。本研究計畫在緒論之外,還包含兩大部 分:其一,分論部分,就各〈風〉之內容,分別從偏重禮俗現象或者禮教思想之兩大方 向,將十五〈國風〉按照地域文化之近似性,將其區分為七大部分,分部具體分析每一 首詩的內容與「禮」之關聯,呈顯詩教與禮教的一體兩面性。其二,總論「風」教意義 之變化,一本「詩言志」之基本立場,回歸「禮始於人情而終於道義」之根本原理,先 探源「風」之本義,再對照禮書、其他傳世文獻,並結合以〈詩論〉與〈性情論〉為主 的戰國簡文資料,同時參照《詩序》所載,考量地理環境、社會經濟以及政治狀況等因 素,系統理解風與人情、人欲、民情風俗之關係,進而建立自先秦至兩漢期間通神明、 立人倫、正情性、節萬事,以禮化民成俗之詩教觀念。然後,藉由宋、清五位學者對於 《詩序》之關鍵性看法,探究何謂合於時宜的現代詩教觀,且進而呈顯文學與經學不相 悖離之生活特性。Item 先秦兩漢禮教探微─以三禮等儒典以及郭店簡、上博簡為討論中心(II)(2005/8-2006/7) 林素英Item 古代禮樂文化新探---以'三禮'以及'郭店簡''上博簡'為討論中心(2003/8-2004/7) 林素英Item 先秦兩漢禮教探微─以三禮等儒典以及郭店簡、上博簡為討論中心(I)(2004/8-2005/7) 林素英我國素有「禮義(儀)之邦」的雅稱,向來以「禮」文化聞名全世界,且最為注重人與 人之間的倫常義理關係,講求不同身份地位者應盡之責任與義務。因此,所謂「禮教」即是 結合禮儀規範、倫常義理以及教化之道於一爐的「名分」之教,更是以倫理道德為主要訴求 的生活哲學。 由於宋代理學家嚴格區分天理與人欲,而且極力主張「存天理,去人欲」,因而產生違背 人性之歧出倫理。更由於明清以後政治力的推波助瀾,造成許多愚忠、愚孝、愚婦女等服膺 「假禮教」的嚴重偏差行為,甚至嚴重危害眾多婦女之人身自由以及生命存在之權利。清末 民初以後,激進分子遂大肆抨擊「禮教吃人」;相對地,亦有極力維護禮教者。然而無論對「禮 教」抱持何種態度,都必須先明「禮教」到底為何物?各時代不同的「禮教」內容及意義如 何?方可秉持理性判斷之能力。 由於討論「禮教」問題者,幾乎都不談論「禮教」的大源頭--「三禮」--之龐大系統,自 然無法正確掌握「禮教」之原義;因而本研究即是以「三禮」等傳世儒典為主軸,回歸古代 「禮教」問題之討論,且與戰國竹簡為對照資料。又由於二戴《禮記》跨越的時代較長,且 「三禮」之教在漢代已有明顯之實踐政策,因此本研究以「先秦兩漢禮教探微」為主要論題, 藉此以明「禮教」從典籍記載乃至於社會實踐的演變過程。 本研究共分兩年。第一年,以「三禮」的「禮教」思想及內容為主軸,並整合其他經書 中的「禮教」資料、戰國竹簡有關「禮」的記載,重新釐析自孔子以後,孔門後學以至孟、 荀等儒者對於「禮教」思想觀念之主張與推動。第二年,則透過董仲舒的「三綱說」以及《列 女傳》、《女誡》之「女教」經典,並對照當時政治社會之發展狀況,整合當時「禮教」發展 的情形。Item 焦循手批《柳宗元文》研究(2003/8-2004/7) 王基倫本計畫擬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現藏焦循手批《柳宗元文》為基礎,結合 清代學術思想取向,探討焦循文學理論、焦循對柳宗元古文之實際批評研究, 提供學者參考。Item 宋文話之校注研究(2002/8-2003/7) 王基倫本研究計畫以「宋代文話」為研究範圍,進行校注整理之分析工作,完成《宋文話》之 點校討論,供作宋代散文批評之研究參考。由於宋代首開文話風氣之先,文話又應運而生於 唐宋古文全盛時期之後,許多文獻涉及唐宋古文創作方面的討論,故本研究計畫之目的在於: 討論宋代文話的板本,提供學者完整且明確的研究資料,探討宋人的散文創作觀念、散文體 裁規範、散文批評準則,而後再匯聚宋人相近的理念,看出一時代文學思想特色;亦可比對 各家論點之歧異,討論宋人散文批評觀念有無傳承演變之軌跡。綜合上述討論,嘗試建構出 評騭唐宋古文的參考機制。 實則,文話涉及諸多文學批評材料,碎玉零金,往往有其實用價值,深具啟發性。可惜 民國已還,文話之整理付諸闕如。若能詳加整理,將可提供大量研究材料,亦可加深對唐宋 古文成就的理解,供關心散文研究及文學批評研究者參考,對國內外學界大有助益。Item 韓柳讀書觀與其散文創作關係之研究(2001/8-2002/7) 王基倫Item 「焦循年譜新編」紀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1994-06-01) 賴貴三Item 抒情文教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1995-06-01) 高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