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身體、隱喻與轉化的力量--論莊子的兩種身體、兩種思維(國立清華大學, 2014-06-01) 劉滄龍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對「身體」與「隱喻」的思考,和當代西方哲學的相關討論有許多呼應之處,近來當代中國哲學的詮釋也陸續出現相關的論述。本文將順著此一思考取向來解讀莊子 (368-288 BC) 思想,並且探討「身體」、「隱喻」所涉及的自我轉化問題。 尼采對「生命身體」(Leib) 與「個體身體」(Körper) 所作的區分,隱含著隱喻思維與概念思維兩種不同的思考與生活方式,本文嘗試借用此一區分來詮釋莊子的自我轉化。「氣」是莊子思想中的根本隱喻,在氣的隱喻思維中,「個體身體」突破了概念思維的拘限,得以自我轉化並通向「生命身體」。對莊子來說,生死即是身體形式的轉化歷程。「氣」與「物化」的思想是透過隱喻思維而展開的自我轉化工夫,它具有批判概念思維的轉化力量。雖然總體而言莊子推崇的是隱喻思維,然而筆者發現他並未忽略隱喻思維與概念思維之間存在「不一也一」的關係,正如「生命身體」與「個體身體」的雙重身分雖有主從之別,卻不可偏廢。值得注意的是,若要突出莊子氣與身體的思想中的內在異質性、批判性,以「一」化「異」的解讀將很難開發莊子批判性的向度。據此,本文試圖闡明隱喻思維和概念思維間具有內在的同構關係,莊子洞見及此,以隱喻之思來吸收與轉化了惠施 (370-310 BC) 的概念思考,並反映他無意棄絕概念之思。Item 「一理」或「分理」?--戴震對程朱理學的反省(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2010-10-01) 劉滄龍程朱「理一而分殊」的論述以二元形上學為前提,「理一」和「分殊」的關係是以超越的同一性涵攝經驗的差異化。戴震的氣一元論則肯定「分理」作為陰陽之氣的個體化原理,經驗的差異化區分同時就是道生成變化的內在法則。戴震的「分理」說預設了一套由氣的論述所構成的內在的形上學。「一氣」和「分理」並非形上實體和經驗理則的區分,「分理」的個體化原理就是「一氣」變化流行的內在理路。然而戴震氣一元論的「分理」論述,雖然更重視差異性與歷史性,他的詮釋策略卻是保守的復古主義。他主張在詮釋儒家經典時不能摻雜佛老,強調經典詮釋的純正性與文本的客觀意義。戴震想要排除在歷史過程中所產生的語言與哲學的影響,返回儒家經典的「原意」。Item 「血氣心知」與「身體理性」--論戴震與尼采的修身哲學與文化批判(漢學研究中心, 2008-12-01) 劉滄龍本文藉由「血氣心知」與「身體理性」(body-reason; Leib-vernunft) 這兩個概念探討戴震與尼采(Nietzsche) 的修身哲學與文化批判的關係。戴震以「血氣心知」來界定人性,他主張「理存於欲」,貫徹了自明朝中葉以來的形上批判的工作,亦即將宋儒修身哲學的重心從「超越地返回存有根源的體證」轉向為「經驗地展開氣化整全的實現」。尼采則由「身體理性」的提出,反轉以意識主體為基礎的「再現的真理觀」,形式同一的先驗自我被拒斥為理性的虛構,而流動的經驗自我則在回返自然的要求中實現「體現的真理觀」。對於戴震和尼采來說,理性從來就不可能離開身體,倘若以為價值的創造可以透過割離身體與情感的途徑來完成,將是一種病態的文化。「血氣心知」和「身體理性」兩個概念的提出是為了貫通自然本能與人文理性,健康的、積極的文化並不歧視身體與自然,而是肯定其高貴之目的及意義。Item 趨向補語「起」與「起來」在近代漢語中的用法探討(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6-12-01) 王錦慧本文主要從語音屬性與句式特色的角度,探討趨向補語「起」「起來」在代漢語中的用法,並將論述時間面擴及現代漢語普通話、方言,以窺得整個演變軌跡。 由低處移向高處(趨向意義)、聚攏、穩存、凸起(結果意義)、「+始動、+動態持續」(狀態意義)是「起」與「起來」的主要語意特徵。「來」除了表示向著說話者位移的趨向意義,另有連接前後分句以及結句作用。「起」可以是「+始動、-動態持續」,強調起始動作義。「起」的語意可擴展至「上」「出」的範疇,閩南方言中「起」具有普通話中,「起」與「上」兩種功能可作為印證。表示狀態意義的「起」「起來」進一步虛化,由動相進入動貌階段,相當「了1」。 單音節動詞與「起」「起來」搭配是主流,動詞類型集中於動作動詞與言說動詞。當賓話由多個子句組合而成,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言談內容,不適合在句末出現「來」,採用「V起O」形式,顯現「來」與「起」之間不能相隔太遠的特性。形容詞一般出現在「起來」形式中,但是現代方言打破此種規律,有「形+起」的用法。音節形成對於漢語句式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V起」「V起O」「V起O來」出現頻率高,反映漢語詞彙單位雙音節形式特色。「VO起來」的「O」如果由單音節詞充當,「VO」產生詞化現象,可當作雙音節動詞。「單V起來」中,「起來」已經融合成一個雙音節詞」是「一二」節奏形式,為動趨式帶來新的風貌。觀察分布情形,明清時期,「起來」更為活躍,已有超越「起」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