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慢性病醫學台語研究
    (2011) 黃豑民; Tiat-bin Ng
    在工商繁忙的現代,生活步調的快速及人口老化加劇,使慢性病成為台灣社會的文明病。對於醫療照護體系的需求與依賴程度,與日俱增。台灣長期忽略本土母語--台語的重要,致使中高齡的母語患者,與慣用歐美語、華語進行醫學研究及臨床訓練的醫者,面臨醫療溝通時,形成相當程度的落差。彼此出現用語誤解,抑或病況說明 / 瞭解困難等問題。其癥結點在於兩者均未能熟悉醫學台語之使用。醫界長期忽視台語文的結果,影響病患的基本權益,造成病人的主體性失落,是長期研究醫病關係之相關研究者,必須深入探討的課題。 本研究主要從台語在醫學上的臨床使用為出發點,以探討慢性病常用的醫學台語語彙作為研究主題,運用文獻搜集、分析、歸納、訪談等研究方法,將近千條與慢性病相關之醫學台語詞條,進行彙整與建檔。希望透過此研究,幫助醫、病雙方,更能理解所使用的語言。並藉此研究成果,讓醫師與病人體認醫學台語在醫療行為的重要性,並增加醫、病者對醫學台語的知識。以期改善醫、病關係,降低兩者因語言使用所產生不必要的歧異與誤會,減少醫療糾紛,促進有效溝通,及對醫療情境的理解。 透過慢性病醫學台語的研究,發現經由本土母語的醫病溝通,對於患者的就醫協助,可以比生硬的專業醫學術語更具說服力。醫學台語能以具精密性的語義字詞,處理更細微的病情、身心感官等描述;因為華、台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某種特殊的身體語言有不同的解讀。如能善用醫學台語的之溝通技巧,在解釋病情或病人情緒失控時,讓本土的慢性病年長病人紓解身心、調節情緒,進而與醫師合作,共同達成疾病治療目標。鑑於台灣高齡化社會逐漸形成,「台語」又為國人生活主要語言之一,期盼能透過對於慢性病相關醫學台語語料的彙整、建檔。帶給醫病雙方實質的幫助。
  • Item
    傳薪與薈萃: 陳和平的台語歌謠創作
    (2014) 田麗媗; LI-shhan Tien
    陳和平是台語歌壇跨時代的關鍵人物;用音樂表達對台灣本土人物的感恩,傳承台灣人誠樸、堅貞兼具信仰與守的精神。 陳和平從小跟著母親站在廟埕看傳統戲曲或歌唱,深受母親愛看戲的影響。從此台語歌獨特典雅的藝術滲入心中,從投稿報社關心台語藝人、台語歌發展,又受到葉俊麟、周添旺、林禮涵、楊三郎、黃俊雄等台語歌創作人啟發,擔任唱片宣傳、創作歌曲,萌發台灣藝術的音樂故事。1970年代,台語流行歌曲重新受到注意,1980年代以後,隨著台灣社會力的多元層次,本土文化重新歌樂生命。他的音樂除了豐富多元,總是堅持初衷的喜愛與熱情。 本文試從傳薪文化看陳和平的台語歌詞創作,透過比喻或象徵性修辭之書寫作為探討台灣老唱片的風情故事。 1970年台語歌謠創作精神為何?本文旨在從傳薪到創新探討陳和平台語歌謠創作,從陳和平發展的脈絡,戰後到現在的時代意義作為研究目的;經由採集、整理、深入訪談、文本分析,藉此表達陳和平不忘母親語言的摯愛,用平和的力量融合復古與創新,在台灣傳統藝術的經典與雋永,展現本土藝曲上的重要性。
  • Item
    對外台語教學自編教材設計──以台大日籍交換學生為對象
    (2011) 賴毓珊
    筆者在台大的語言中心教授台語多年,按照目前的選用教材與教學模式,雖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卻無法完全滿足學生所需。筆者深感有必要做一番全面的檢討,重新檢視教材、教法,學生特質和學習動機等因素,以求改進。 日本人學習台語的歷史迄今已有超過一百一十五年之久,且歷來學習台語的外籍學生中有一半以上是日籍學生。因此,筆者想藉由這個研究的機會,重新編寫針對母語為日語的學生所專用的短期台語學習教材以及設計輔助的教案,期許未來能有助於對母語為日語的學生的對外台語教學。本研究試圖解答下列的問題: 一、以日語為母語的短期在台的日籍學生,他們學習台語的動機、優勢、困難為何? 二、目前使用的教材對他們的適用性如何? 三、如何編寫以日語為母語的短期在台的日籍學生為讀者群的專用台語教材? 本研究採用個案訪談法、文獻回顧分析和對比分析法,藉以檢視目前的教材、教法的優缺點,並瞭解母語為日語的學生在台灣學習台語時的特殊背景、學習目的、使用情境、先天優勢、實際困難後,設計編寫適合他們專用的教材,以及搭配的教案和教學活動。
  • Item
    新北市現職國小台語教師教學效能調查─以參加過台語進階研習課程之教師為例
    (2011) 賴文星
    本篇論文旨在探討新北市台語進階研習對教學效能的影響,再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期供教育局進行規劃台語進階研習和提升台語教學效能之參考。 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法及問卷調查法為主,並以追踨訪談做質性研究。研究對象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取曾經參與新北市台語進階研習之公立國民小學現職教師650人為樣本。以「新北市台語進階研習對國小教師教學效能之影響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有效樣本回收率為85%。將所得資料經統計方法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新北市台語進階研習對教師教學效能的提升達中上程度。 二、參與教師之背景變項對教學效能的影響有顯著差異。 三、參與教師之部份背景變項對教學效能的影響具有預測力。 根據以上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台語進階研習課程,提升教學效能。 二、加強規劃台羅拼音的研習課程,增進台語拼音的教學技術。 三、鼓勵不同背景教師參與台語師資的相關研習,提升整體教學效能。 四、建立生活化的台語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成效。 五、規劃多元的台語研習課程,滿足教師專業成長需求。
  • Item
    國小教師拼音教學ê適應度調查研究——以台羅拼音為例
    (2010) 廖輝煌; LIAO,HUI-HUANG
    本研究是教育部tī 2006年10月14日以台語字第0950151609號公告〈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ê 30個月以後,tī 歇熱期間ê研習會上,對國小教師做母體抽樣問卷調查ê結果,了後並追蹤訪談做質性研究,為欲瞭解國小教師對伊ê舊經驗裡,面對全新ê台語拼音系統ê教學適應度是按怎?適應癥結是tī佗位?結論以供做為日後政策參考。 研究結果顯示: 1. 佔72.8%ê問卷填寫人知影教育部這項公告。 2. 家己認為已經完全適應新系統ê人kan-ta佔16.8%。 3. 同意全國共同採用台羅拼音為標準系統ê人佔63.2%。 4. 台語能力較差ê人感覺口語變調上歹適應;台語能力較好ê人感覺聲調上歹適應。 5. 拼音教學適應中ê受訪人,希望有類似讀冊會ê學習機會,或者是有一系列規套ê拼音教材,以增近拼音教學能力。
  • Item
    台語融入國語文教學模式探究~以小一為例
    (2010) 陳素年; CHEN,SU-NIAN
    語言會因人、事、時、地、物的不同而呈現其差異性與變動性,故而其學習也應該橫跨、統整在所有的學習領域中。然而,目前的台語教學,卻停留在以教材為核心的「定時教學」方式,更因每週只有一節而無法精熟學習(mastery learning),因而學習成效不佳。 就母語教學理論建構和語言規劃而言,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營造一個有利的學習環境。因此,學校在推展本土語言教學時,若能配合一般課程的教學進度,採「融入教學」方式,應相當具有可行性。 在一個教學語言是華語的教育體制之下,本研究以小一級任老師的立場 ,提供學童華、台語雙語並行的教學系統,除善加利用學童原已知、已有的知識經驗外,並將以此為起點,再從中一點一滴將台語文的課程予以轉化、對照後融入教學,以逐步建構小一學童台語文的知識和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利用台北縣小一學童國語文教學的相關課程實施台 語教學,以拓展台語的學習範疇。研究者在設計國語文課程時,將有規劃、有系統地提供完整、真實、功能性與多元的台語文材料,並給予學習者充分的時間、機會,實際去聽、說、讀、寫,以協助小一學童發展、建構台語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功能知覺與學習。
  • Item
    宜蘭頭城台語語音語彙之調查研究
    (2009) 李柏桐; LEE BOR-TONG
    台灣閩南語 在位於台灣東北部的蘭陽平原,有著95%純漳腔 。頭城是開蘭第一城,自1796年吳沙帶領以漳州腔為主的移民定居至今,已逾200年,歷史悠久,因而其語音是否已有轉變?產生何種轉變?本文以直接到頭城做田野調查的方式加以探究。筆者於2008年暑假起,至2009年五月止,特別針對頭城做田野調查紀錄,留下足資參閱比較的語音和詞彙的資料;並特別探究語音-iŋ(-ik)、iŋ(-ik)和iaŋ(-iak)六種韻母的使用狀況、uĩ韻的存活現況以及「省」的在地語音 [sẽ51],有否被[siŋ51]取代的情形。同時,針對老中二代做語音、語彙的記錄,進行共時性(synchronic)的分析比較,以了解由於音變所產生的「詞彙擴散」(lexical diffusion)現象和「音變的方向」。更進一步,與1980年藍清漢《中國語宜蘭方言語彙集》以及2008年張屏生《宜蘭閩南話語彙稿》做異時性 (diachronic)的比對,從中查看頭城腔台語的語音、語彙與上述兩部文本的調查記錄有哪些不同?並藉此研究,期待能提供在同一縣境,不同城市的異時性的語言變遷的資訊,做為他日擴大宜蘭地區台語次方言語音、語彙的田調研究之參考,並期能成為頭城當地乃至蘭陽地區,本土語言教育工作者可參考的、實際的台語語音、語彙的珍貴材料。
  • Item
    蔡秋桐小說的寫實風格
    (2018) 鐘靜嫻; Chung, Ching-Hsien
    蔡秋桐的小說具有寫實風格,描寫底層人物活靈活現,涓滴不漏的以台灣本土風味真實呈現,在日治時期最具代表性,以台灣話文書寫的寫實創作,展現本土作家獨特風格。他寫作技法不避俚俗,以幽默、揶揄、諷諭方式,跳脫 賴和、楊守愚的「正面寫實」,而獨樹一格以「反面寫實」揮灑自如,成為具有時代語言的特色。 在他的小說寫實風格中流瀉,情節緊湊完整逼真、人物描繪舉手投足刻畫入微,他的小說在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中可稱為奇葩,雖在殖民體制內卻能感受被殖民者受制於體制外,在這個框架中蔡秋桐藉著舞文弄墨,在既定的社會氛圍遊戲潛規則下,他仍奮力守護底層人物,並非出蠻力去爭取,而是藉人、藉景、藉物如實呈現,以深入融合在暗喻中,伸張人民的心聲。 蔡秋桐的作品應該深受寫實主義的影響,充份彰顯日治時期台灣社會被殖民統治下,人民必須承受殖民者欲完成的任務,以致身心上遭受多重威脅、壓迫,因此,蔡秋桐藉由台灣話文書寫的形式反諷、諷刺時政以抒發情感。舉凡台灣傳統社會所遺留下來的種種信仰習俗,蔡秋桐皆運用文字書寫爬梳,以旁敲側擊的批判。蔡秋桐擅長運用正話反說的技巧,諷諭當時日警的蠻橫無理,使用不公不義的手段,加重人民百姓的苦楚雪上加霜。 蔡秋桐身為「保正」處於百姓與警察之間,目睹一切只能以跳脫式書寫的技巧,以調皮、幽默的口吻,暫時得以舒展心中懊惱與不堪。蔡秋桐所認知的當時僅能以無言的抗議,故而用較溫和的台灣話語文來書寫,不但符合順應當時知識份子「文化啟蒙」的角色定位,就以台灣話文書寫風情民俗,更呈顯蔡秋桐具足寫實風格特異的超能力,並且將日治時期台灣小說、民俗文化刻烙印痕留下完整的紀錄。
  • Item
    愛爾蘭kap台灣語言政策ê比較
    (2017) 陳品仙
       摘 要   愛爾蘭佮台灣仝款攏是ê島國,隔一个海峽攏有強國。本土語言攏遭受殖民統治者以足無平等ê語言政策企圖消滅。大多數ê國家佮人民攏有自己ê語言,愛爾蘭佮台灣主要語言攏毋是家己ê語言。 1922年愛爾蘭脫離英國成立自由邦,愛爾蘭語就成做國家語言、第一官方語言,政府就開始挽救愛爾蘭語,學生囡仔佇學校uì拜一到拜五每日上一節愛爾蘭語課,以前毋但公務人員、銀行員、警察考試,學生欲畢業攏著通過愛爾蘭語考試,到這陣若以愛爾蘭語參加公務員等考試會當得著加分。佇公共場所攏看會著愛爾蘭語文ê標示,但是愛爾蘭語猶是限tī愛爾蘭語區或者是佇學校上課中講爾爾,佇街仔路無人咧講,2016年調查統計愛爾蘭語已經成為第四濟人講ê語言。 台灣文化部目前當佇咧彙整民間意見,研究、規劃台灣各族群語文使用平等、互相包容多元語言以及會使永續發展ê「國家語言發展法」,愛爾蘭政府復振愛爾蘭語ê困境真值得咱研究佮學習。 本研究主要以訪談愛爾蘭人佮台灣人、台語支援教師來探討愛爾蘭佮台灣語言政策發展ê困境佮今後努力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