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台灣日治時期漢人飲食文化之變遷:以在地書寫為探討核心
    (2012) 侯巧蕙; HOU, CHAO HWEI
    本論文的內容,主要呈現台灣日治時期漢人的飲食文化。1895年台灣脫離中國清朝,接受日本近五十年的殖民統治。隨著大批日本人來台,日人的風俗民情、生活習慣被引進台灣,日本飲食文化更是深深影響台灣人;然而,歷來有關台灣飲食文學書寫之研究,則多著重於戰後的書寫。所以,本文主要參考日治時期台灣文人書寫的回憶錄、自傳、小說,來了解當時台灣漢人的飲食文化。 首先,本文應用Sidney W. Mintz的飲食理論,來說明台灣漢人在日治時期內在飲食口味,受到外在環境影響的轉變,並分別由「總督府的飲食衛生政策」及「日本新式教育」兩個面向來討論。日人推動衛生工程建設、飲食衛生管理規則及市場環境衛生改善,使得台人在飲食衛生習慣上能更接近日人。另一方面,從公學校使用的國語教材、中學校的住宿生活以及新生代知識分子的留日經驗,皆可看到日本的飲食文化,透過新式教育的方式滲入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接著,本文藉由分析日治時期小說中使用的飲食題材,從多個面向來觀察社會不同階層的飲食文化,探討台灣日治時期漢人的飲食文化,並獲得以下結論。第一,文人雅士或富豪人家透過東洋式的飲食消費,展現自己的階級地位及品味;第二,農家和勞動階層的飲食主要以番薯、稀飯、醬菜為主,反映出大眾階層生活窮困的狀況;第三,進入戰時體制的台灣,因物資嚴重缺乏,食物採取配給制度,造成人民糧食不足。本論文以台灣在地文人之書寫,來討論當時台灣漢人的飲食文化,期望藉由本論文的撰寫,能讓台灣日治時期漢人的飲食文化面貌更臻完備。
  • Item
    日治時期北港朝天宮地位崛起之考察
    (2011) 李佳洲
    在清代台灣的媽祖廟中,台南大天后宮由於是府城的祀典官廟,可說是地位最高者。其後因日人治台,台南大天后宮不再是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北港朝天宮繼之崛起。 朝天宮在清代即享有知名度,日人治台後,由於總督府國家權力介入,以及地方領導階層經營得宜,因此全台各地紛紛往北港進香、迎請北港媽,讓北港朝天宮成為台灣最富盛名的媽祖廟。日人更喻之為台灣媽祖信仰的總本山。因此,本文透過日治時期報章的考察,探討日治時期北港朝天宮崛起之因素,更進一步瞭解日治時期台灣幾個有名的媽祖廟與北港朝天宮之間此消彼長的情形與發展脈絡。 本文試著以日治時期的北港朝天宮為主體,聚焦在以下三個主題的探討:(一)考察北港朝天宮媽祖信仰崛起之因素。(二)詮釋日治時期各地媽祖廟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的現象,並以中部地區的彰化南瑤宮、大甲鎮瀾宮為例來加以說明,並討論這兩座廟宇對北港朝天宮媽祖信仰地位的影響。(三)分析北港朝天宮媽祖落府城的起源,探討此一活動究竟是是謁祖進香?還是繞境?亦或迎請媽祖?其所引起的效應為何?對北港朝天宮崛起影響又為何? 透過上述三大主題的探討可以發現:北港朝天宮在日治時期眾多媽祖廟中崛起主要是總督府之宗教政策及北港地區菁英共同經營的結果。其次是彰化南瑤宮與大甲鎮瀾宮這兩個自清代以來即前往朝天宮進香的進香集團,在日治時期頻繁的進香活動,更推升了北港朝天宮的地位。另外,北港媽祖落府城的慣例及台南民眾熱情的歡迎亦為北港媽祖信仰地位發揮了推波助瀾的功效。
  • Item
    日治下的台灣與沖繩之語言政策比較
    (2009) 石原武峰
    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台灣與沖繩會發現有許多的相同點,而在日治時期日本所實施的語言政策中,日本所想要賦予在日語的價值是∶不管對台灣人或是沖繩人都是賦予著一視同仁的統治者價值觀,但是相對的在被統治者的台灣人和沖繩人的眼裡對日語所被賦予的價值觀就有些許差異性。在本論文當中透過分析日治時期的日本對台灣和沖繩所實施的語言政策、語言教學法、歷史資料、學校制度、台灣人和沖繩人對日語所賦予的價值觀等等的面向當中發現到台灣人是受到由内部和外部(即居住在台灣内的日本人和日本國内日本人)雙方的差別意識,沖繩人則是受到外部(即是日本國内日本人)的差別意識。而這樣的情形導致了日本在普及日語的語言政策上,在對台灣和沖繩的統治上採用不同的教育制度及教學法制度、並且在日本敗戰之後台灣和沖繩在主動或非主動下所選擇的結果也呈現了不同的道路。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語教科書之研究-以《臺灣語教科書》為例
    (2011) 賴欣宜; Lai Hsin-yi
    日治時期為了因應語言溝通的問題,總督府官方及民間有心人士對於臺語學習刊物的出版可說不遺餘力,除了有各項專業領域的臺語教科書、期刊之外,尚成立了不少的研究會。同時,警察制度的實施是日治時期統治臺灣一項極重要的手段,警察人員是第一線與民眾密切接觸的重要執法人員,其臺語能力的熟達也自然成為相當重要的條件。 本文透過日治時期官方訓練機構「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所出版的練習生《臺灣語教科書》,除介紹全書的編排體例、內容之外,並透過其中重要的「語形教學」部分,分析其教學內容的編輯要旨與內涵;再來則探討當時臺灣語書面語的形式:包含臺灣語假名的使用情形,在本書裡已有成熟完整的系統,以及在借音及訓讀字使用的比例上,訓讀字多於借音字,異於一般以臺語為母語人士的書面作品以借音字為主要手段,是其特色;最後利用語用學當中的言語行為及合作原則兩套理論,歸納出本書做為以警察為對象的語言教材,所蘊含建構的權威式的語言風格。 一方面理出日治時期臺灣語教科書的特色與價值,一方面可以古鑑今,提供現代的語言教學材料做參考。
  • Item
    從屬性統合與主體性建構――日治時期在台日人對台語歌謠的采集整理及傳播
    (2016) 周華斌; Chou, Hua-Pin
    本文係探討日治時期在台日人對台語歌謠的采集整理及傳播,主要將當時在台日人的台語歌謠采集整理活動發展作為一種態樣,回歸於當時殖民場域、文化空間的大環境觀察,以鳥勘探討殖民者於台灣進行的從屬性統合與殖民主體性建構,以及殖民統治本質、殖民論述、殖民知識生產,監控規訓、改造「國民」身體等手段。其中,一併爬梳當時日人的台語學習研究發展概況,以觀察其與台語歌謠采集的關聯性。同時,梳理日人的台語歌謠采集概況,並觀察其書面記錄形式,甚至觸及殖民者的白話台語建設工程議題。雖然論文議題鎖定於在台日人,然為讓台語歌謠采集發展的整體面貌較清晰,相對於殖民者的從屬性統合、主體性建構、殖民論述,本文也用小篇幅探討被殖民的台灣人於台語歌謠場域的抵殖民論述、文化及鄉土認同、改善台灣人本身素質的進步觀等主體性建構表現,以作為對照性的研究。另,針對警察涉入台語歌謠場域的現象加以觀察,例如查禁、配合宣傳歌的政策宣導、現代社會教化,以管控、規訓台灣人,鞏固殖民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