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8
  • Item
    Tâi-oân-ōe án-tsuánn寫-現今台灣話書寫系統ê整合過程kah各派立場ê比較分析
    (2019) 陳德修; Tan, Tik-Siu
    80年代,民主運動帶動台灣話母語意識,出現各種書寫系統。各派競爭了後,出現白話字、TLPA、通用拼音三大派。90年代,通用kah白話字合作,毋過以推sak通用為主。2000年後,教育部出面整合,通用佇國語會人濟,喝水會堅凍,白話字tō kah TLPA聯合對抗通用,推出「台灣羅馬字」,簡稱「台羅」。兩派聯合ê台羅派kah通用派針對拼音辯論後,通用派失勢,沓沓仔轉換立場,iáh是退出整合會議,教育部tō以台羅修改,推出「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mā簡稱「台羅」。整合了後,白話字派認為家己歷史久長,無應該hông取代;台羅派認為愛團結使用kâng一套書寫系統,所以台灣話書寫系統ê多文制現象iá是繼續。 本研究透過文獻kah訪問,整理出台羅整合背景khām經過,kah各派台語文書寫系統ê主張,以kâng款是多文制ê Sé-bī-ah(Serbia)kah Khoo-é-siah(Croatia) 做比較。發現白話字kah Sé-bī-ah khām Khoo-é-siah文使用者lóng對家己ê歷史感á光榮,有高度認同,排他性mā較強。兩ê所在mā出現一度結盟、整合,尾仔分離。南斯拉夫解體了後,lóng回歸傳統書寫系統。台灣mā類似,整合了後白話字派無認同、排斥中華民國教育部推出ê台羅,堅持使用白話字。個人電腦佇 90年代興起,衝擊兩ê所在ê使用者。Hit當時,電腦系統普遍無支援Sí-lī字(Cyrillic Alphabet),配合電腦,Sé-bī-ah人tsua̋nn改用羅馬字,綴電腦大漢ê少年世代普遍lóng接受使用羅馬字書寫。Kâng時陣ê台灣,白話字ê區別符號佇電腦mā無普遍,TLPA順勢修改出一套免區別符號ê書寫系統,部分mā沿用佇整合了後ê台羅。無kâng ê是Sé-bī-ah少年世代改變書寫系統,白話字派認為目前已經解決電腦ê顯示問題,愛倒來使用白話字,可見台灣話書寫系統ê整合iá當咧進行。
  • Item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kap台灣母語復振運動
    (2012) 陳豐惠
    1991年創刊ê《台文通訊》雜誌鼓吹台灣人ài「講台語,寫台文」,tsit个理念uì海外起鼓,1992年設立「台灣總連絡處」,1996年《台文通訊》ê台文寫作會創立《台文BONG報》雜誌;1997年雜誌讀者捐款成立「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掠推動台灣母語復振運動kap推展台灣母語文學做基本,結合有志投入koh-khah濟事工,ǹg望台灣母語復振ē成功。 本論文以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做研究對象,希望探討tuì《台文通訊》到基金會一路ê跤跡hām基金會tī台灣母語復振運動ê角色,呈現90年代以來台灣母語復振運動ê面貌,期待thang補台灣社會運動史ê空隙。
  • Item
    慢性病醫學台語研究
    (2011) 黃豑民; Tiat-bin Ng
    在工商繁忙的現代,生活步調的快速及人口老化加劇,使慢性病成為台灣社會的文明病。對於醫療照護體系的需求與依賴程度,與日俱增。台灣長期忽略本土母語--台語的重要,致使中高齡的母語患者,與慣用歐美語、華語進行醫學研究及臨床訓練的醫者,面臨醫療溝通時,形成相當程度的落差。彼此出現用語誤解,抑或病況說明 / 瞭解困難等問題。其癥結點在於兩者均未能熟悉醫學台語之使用。醫界長期忽視台語文的結果,影響病患的基本權益,造成病人的主體性失落,是長期研究醫病關係之相關研究者,必須深入探討的課題。 本研究主要從台語在醫學上的臨床使用為出發點,以探討慢性病常用的醫學台語語彙作為研究主題,運用文獻搜集、分析、歸納、訪談等研究方法,將近千條與慢性病相關之醫學台語詞條,進行彙整與建檔。希望透過此研究,幫助醫、病雙方,更能理解所使用的語言。並藉此研究成果,讓醫師與病人體認醫學台語在醫療行為的重要性,並增加醫、病者對醫學台語的知識。以期改善醫、病關係,降低兩者因語言使用所產生不必要的歧異與誤會,減少醫療糾紛,促進有效溝通,及對醫療情境的理解。 透過慢性病醫學台語的研究,發現經由本土母語的醫病溝通,對於患者的就醫協助,可以比生硬的專業醫學術語更具說服力。醫學台語能以具精密性的語義字詞,處理更細微的病情、身心感官等描述;因為華、台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某種特殊的身體語言有不同的解讀。如能善用醫學台語的之溝通技巧,在解釋病情或病人情緒失控時,讓本土的慢性病年長病人紓解身心、調節情緒,進而與醫師合作,共同達成疾病治療目標。鑑於台灣高齡化社會逐漸形成,「台語」又為國人生活主要語言之一,期盼能透過對於慢性病相關醫學台語語料的彙整、建檔。帶給醫病雙方實質的幫助。
  • Item
    《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人文現象之研究
    (2011) 陳思宇
    西元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成為日本第一個海外殖民地,致使臺灣的語言系統、社會制度和文化層面受到相當大的衝擊。臺灣社會受到現代化觀點的召喚,努力突破傳統窠臼,如解纏足運動改變了臺灣女性的身體觀與生活模式。然而,在新事物、新文化、新觀點快速入侵臺灣之際,傳統漢學教育卻因臺灣總督府所實施的語言同化政策而逐漸沒落,甚至被新式教育所取代。知識份子深怕傳統漢學教育一旦被遺棄、被消滅,臺灣的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也隨之崩潰、瓦解。 於是,1930年臺南地區傳統知識份子創立漢文報刊《三六九小報》,並賦予維護、散播漢文學與傳統文化價值的厚望。其中,專欄〈新聲律啟蒙〉更是基於傳統詩學革命意識所創作的集體作品,具有四項特點:詩學訓練的教材、全文臺語創作、臺灣話文理念的實踐以及保留臺灣庶民文化特質。本篇論文以《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為研究對象,選出生命禮俗、處世教化與詈罵用語等三大庶民文化相關詞彙,藉由剖析詞彙意義與觀看文本脈絡,並參照當時代其他的文學作品與工具書,期望更進一步了解日治時期臺灣的各種文化現象、臺灣人的價值觀系統。
  • Item
    傳薪與薈萃: 陳和平的台語歌謠創作
    (2014) 田麗媗; LI-shhan Tien
    陳和平是台語歌壇跨時代的關鍵人物;用音樂表達對台灣本土人物的感恩,傳承台灣人誠樸、堅貞兼具信仰與守的精神。 陳和平從小跟著母親站在廟埕看傳統戲曲或歌唱,深受母親愛看戲的影響。從此台語歌獨特典雅的藝術滲入心中,從投稿報社關心台語藝人、台語歌發展,又受到葉俊麟、周添旺、林禮涵、楊三郎、黃俊雄等台語歌創作人啟發,擔任唱片宣傳、創作歌曲,萌發台灣藝術的音樂故事。1970年代,台語流行歌曲重新受到注意,1980年代以後,隨著台灣社會力的多元層次,本土文化重新歌樂生命。他的音樂除了豐富多元,總是堅持初衷的喜愛與熱情。 本文試從傳薪文化看陳和平的台語歌詞創作,透過比喻或象徵性修辭之書寫作為探討台灣老唱片的風情故事。 1970年台語歌謠創作精神為何?本文旨在從傳薪到創新探討陳和平台語歌謠創作,從陳和平發展的脈絡,戰後到現在的時代意義作為研究目的;經由採集、整理、深入訪談、文本分析,藉此表達陳和平不忘母親語言的摯愛,用平和的力量融合復古與創新,在台灣傳統藝術的經典與雋永,展現本土藝曲上的重要性。
  • Item
    台灣外籍看護的語言、文化現象-以台語家庭印尼看護為例
    (2012) 陳寶玲; CHEN POLING
    台灣逐漸面臨老年化社會,社區照護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引進外籍看護人力,協助照顧社區老人、失能及身心障礙者。這些外籍看護人員,學習到簡單的看護技巧和簡單的華語,到台灣被「台語家庭」所雇用,長期擔任看護工作。首當其衝所面臨的困境,就是語言溝通的問題,她們聽不懂病人的訴求,與病人、被看護者家屬共處,面臨跨文化的衝擊,無法以台語表達,與雇主家庭衝突不斷。 本篇論文深度訪談醫護人員、人力仲介公司、病人與外籍看護等,透過其親身描述做質性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壹、台語教材缺乏,不足以協助外籍看護工,面對職場環境的調適。 貳、外籍看護主動學習台語的態度,有助於其縮短跨文化適應。 參、被看護家屬的語言現象,影響外籍看護學習語言。 肆、族群語文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伍、「護理台語」的照顧語料資源,需要建檔與彙整。
  • Item
    對外台語教學自編教材設計──以台大日籍交換學生為對象
    (2011) 賴毓珊
    筆者在台大的語言中心教授台語多年,按照目前的選用教材與教學模式,雖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卻無法完全滿足學生所需。筆者深感有必要做一番全面的檢討,重新檢視教材、教法,學生特質和學習動機等因素,以求改進。 日本人學習台語的歷史迄今已有超過一百一十五年之久,且歷來學習台語的外籍學生中有一半以上是日籍學生。因此,筆者想藉由這個研究的機會,重新編寫針對母語為日語的學生所專用的短期台語學習教材以及設計輔助的教案,期許未來能有助於對母語為日語的學生的對外台語教學。本研究試圖解答下列的問題: 一、以日語為母語的短期在台的日籍學生,他們學習台語的動機、優勢、困難為何? 二、目前使用的教材對他們的適用性如何? 三、如何編寫以日語為母語的短期在台的日籍學生為讀者群的專用台語教材? 本研究採用個案訪談法、文獻回顧分析和對比分析法,藉以檢視目前的教材、教法的優缺點,並瞭解母語為日語的學生在台灣學習台語時的特殊背景、學習目的、使用情境、先天優勢、實際困難後,設計編寫適合他們專用的教材,以及搭配的教案和教學活動。
  • Item
    新北市現職國小台語教師教學效能調查─以參加過台語進階研習課程之教師為例
    (2011) 賴文星
    本篇論文旨在探討新北市台語進階研習對教學效能的影響,再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期供教育局進行規劃台語進階研習和提升台語教學效能之參考。 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法及問卷調查法為主,並以追踨訪談做質性研究。研究對象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取曾經參與新北市台語進階研習之公立國民小學現職教師650人為樣本。以「新北市台語進階研習對國小教師教學效能之影響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有效樣本回收率為85%。將所得資料經統計方法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新北市台語進階研習對教師教學效能的提升達中上程度。 二、參與教師之背景變項對教學效能的影響有顯著差異。 三、參與教師之部份背景變項對教學效能的影響具有預測力。 根據以上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台語進階研習課程,提升教學效能。 二、加強規劃台羅拼音的研習課程,增進台語拼音的教學技術。 三、鼓勵不同背景教師參與台語師資的相關研習,提升整體教學效能。 四、建立生活化的台語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成效。 五、規劃多元的台語研習課程,滿足教師專業成長需求。
  • Item
    國小教師拼音教學ê適應度調查研究——以台羅拼音為例
    (2010) 廖輝煌; LIAO,HUI-HUANG
    本研究是教育部tī 2006年10月14日以台語字第0950151609號公告〈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ê 30個月以後,tī 歇熱期間ê研習會上,對國小教師做母體抽樣問卷調查ê結果,了後並追蹤訪談做質性研究,為欲瞭解國小教師對伊ê舊經驗裡,面對全新ê台語拼音系統ê教學適應度是按怎?適應癥結是tī佗位?結論以供做為日後政策參考。 研究結果顯示: 1. 佔72.8%ê問卷填寫人知影教育部這項公告。 2. 家己認為已經完全適應新系統ê人kan-ta佔16.8%。 3. 同意全國共同採用台羅拼音為標準系統ê人佔63.2%。 4. 台語能力較差ê人感覺口語變調上歹適應;台語能力較好ê人感覺聲調上歹適應。 5. 拼音教學適應中ê受訪人,希望有類似讀冊會ê學習機會,或者是有一系列規套ê拼音教材,以增近拼音教學能力。
  • Item
    人的延伸─報馬仔的臺灣口頭文化研究:以布袋戲《儒俠小顏回》為例
    (2011) 簡鴻綿; Chien, Hung-Mien
    正如早期車子為了肆應道路或靈活方便,車輪由四輪變為兩輪。人類的祖先南猿屬和人屬,也為了適應地球氣候和環境的變遷,演化出以兩足行走的直立姿勢,因而能空出雙手以採集、獵取更多的食物。因為食物的增加,也增加了腦容量,使得直立人得以成為自然界中前所未有的發明高手,有了多樣化的工具和武器及充分的肉類供食用,直立人才成為第一個能適應全球各種環境的人類祖先。 比起工具,機器是一種過程的延伸或外展,工具延伸了拳頭、指甲、牙齒或手臂。輪子則延伸了雙腳的交替移動或連續移動,而印刷是第一個完全手工機械化的產物,它也打破了雙手移動的狀況,使手的移動變成一系列分離的步驟。這一系列分離的步驟,和輪子的旋轉一樣都是重複性的。進入電的時代,通過電磁帶,不同動作的數碼,都可以在同一時間達到。因此和裝配線原則一樣,以系列分析的機械性原則也要告一段落了。這個時代,連做為腳延伸的輪子也正在成為過時的東西。和用筆書寫或印刷術,以及人退化後的腳指頭與飛機的機輪一樣,輪子正在文化中退居輔助的角色。 而媒介可能一直都有下述三種意涵: 其一,普遍的舊意涵是指仲介機構,或中間物; 其二,指技術層面的意涵,例如將聲音、視覺、印刷等視為不同的媒介; 其三,專指資本主義的意涵,在這個意涵裡,報紙或廣播事業──被視為像廣告之類的一種狹義媒介(媒體)。 媒介被廣泛使用,是當廣播與新聞報紙在通訊傳播上,重要性與日俱增之時。做為人類延伸的傳播工具或媒介報馬仔(Pò-bé-á)等符號,及其本身所傳遞的訊息內容,曾支配人類社會文化的變遷和發展,臺灣也不例外。 通過農業生產方式的原型,建構「鬆緊模型」來重構人的延伸,以重新喚醒我們曾經有過的原初、有機口頭文化的部落記憶,並召回屬於聽覺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