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3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從親子互動看幼兒語文能力之發展:家庭之影響 (I)(2003/12/31) 張鑑如本計畫為「從親子互動看幼兒語文能力之發展: 家庭之影響」第三年計畫,研究台 灣低收入家庭幼兒在家親子互動情形並探討親子互動方式與幼兒語文能力的關係。研究 對像為十八位低收入家庭幼兒和他們的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幼兒平均年齡在第一次訪 談時為三歲,之後每隔一年訪談一次,最後一次訪談時為五歲。在每次訪談時,本計畫 將蒐集幼兒與母親互動語料,包括親子共讀,共述生活故事,和玩玩具。另外,本計畫 還蒐集幼兒與家人共餐對話和母親(或主要照顧者)訪問資料。在幼兒五歲時,本計畫將 測試幼兒延展言談,下定義,字彙,和萌發語文能力等。本計畫將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 統轉譯和編碼語料,之後再作統計 (個人成長模式,變異數分析,相關係數,和迴歸分 析) 與質化分析。研究結果將可與國內外相關研究作比較,並對幼兒教育與親子教育有 所啟發。Item 親子對話與幼兒敘述能力之發展:多年期研究(2002/12/31) 張鑑如本計劃採取多年期縱貫研究模式,探討(1)台灣學齡前幼兒中文敘述能力的發展,(2)幼兒敘述能力與語文能力的關係,和(3)母親引導幼兒敘述方式的變化。研究對象為十五位幼兒,男八人,女七人。初次訪談幼兒時平均年齡為三歲半,本計劃在幼兒七歲和八歲時再至幼兒家中訪談,蒐集幼兒敘述和與母親對話語料(聊天與共讀圖書),並測試幼兒語文能力。所有語料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統(CHILDES)代碼(CHAT)轉譯編碼。相關資料用電腦軟體CLAN作初步分析,之後再作統計(t考驗,變異數分析,和相關係數分析等)以及質化分析。主要研究結果為:(1)就整體而言,受試幼兒自三歲至七歲之間敘述能力有明顯的進步,幼兒在三歲和七歲時所敘述生活經驗之故事結構,敘述觀點,和敘述順序都有顯著差異。但是幼兒之間相比,敘述能力進步之幅度有個別差異,兒在三歲時之敘述表現與幼兒七,八歲時之多種語文能力均達顯著相關,(3)幼兒在七歲時之敘述表現與幼兒七,八歲時之多種語文能力顯著相關,(4)幼兒母親在幼兒三歲和七歲時所採用的引導敘述方式有明顯之差異。本計畫之研究結果與國外相關研究之發現一致,可作為語言發展和親子互動研究,幼兒教育,和學校教學之參考。Item 從親子互動看幼兒語文能力之發展:家庭之影響 (II)(2005-12-31) 張鑑如本計畫為「從親子互動看幼兒語文能力之發展: 家庭之影響」第三年計畫,研究台 灣低收入家庭幼兒在家親子互動情形並探討親子互動方式與幼兒語文能力的關係。研究 對像為十八位低收入家庭幼兒和他們的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幼兒平均年齡在第一次訪 談時為三歲,之後每隔一年訪談一次,最後一次訪談時為五歲。在每次訪談時,本計畫 將蒐集幼兒與母親互動語料,包括親子共讀,共述生活故事,和玩玩具。另外,本計畫 還蒐集幼兒與家人共餐對話和母親(或主要照顧者)訪問資料。在幼兒五歲時,本計畫將 測試幼兒延展言談,下定義,字彙,和萌發語文能力等。本計畫將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 統轉譯和編碼語料,之後再作統計 (個人成長模式,變異數分析,相關係數,和迴歸分 析) 與質化分析。研究結果將可與國內外相關研究作比較,並對幼兒教育與親子教育有 所啟發。Item 從親子互動看幼兒語文能力之發展:家庭之影響 (III)。(2008-12-31) 張鑑如本計畫為「從親子互動看幼兒語文能力之發展: 家庭之影響」第三年計畫,研究台 灣低收入家庭幼兒在家親子互動情形並探討親子互動方式與幼兒語文能力的關係。研究 對像為十八位低收入家庭幼兒和他們的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幼兒平均年齡在第一次訪 談時為三歲,之後每隔一年訪談一次,最後一次訪談時為五歲。在每次訪談時,本計畫 將蒐集幼兒與母親互動語料,包括親子共讀,共述生活故事,和玩玩具。另外,本計畫 還蒐集幼兒與家人共餐對話和母親(或主要照顧者)訪問資料。在幼兒五歲時,本計畫將 測試幼兒延展言談,下定義,字彙,和萌發語文能力等。本計畫將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 統轉譯和編碼語料,之後再作統計 (個人成長模式,變異數分析,相關係數,和迴歸分 析) 與質化分析。研究結果將可與國內外相關研究作比較,並對幼兒教育與親子教育有 所啟發。Item 收入家庭親子共讀對話分析:話語內容與互動類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04-01) 張鑑如; 林佳慧本研究目的在觀察台北市十六個低收入家庭幼兒與母親在共讀圖書時的對話內容和互動類型。幼兒平均年齡為3歲5個月,男女各8人。研究者至幼兒家中訪談,請母親與幼兒共讀《好餓的毛毛蟲》一書,共讀歷程皆錄音錄影,並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統」的代碼進行轉譯和編碼。編碼系統以區分談話目的和談話內容為主。談話目地又區分為要求,給予,和回饋三大類,談話內容則分為即時即地話語(例如命名,位置,屬性等)和非即時即地話語(例如推論,預測,連結等)兩大類。研究結果發現在親子共讀時多由母親主導,大部分母親以給予和要求幼兒提供故事內容為主,而且談話內容以書中可見的即時即地話語為多。本研究也發現低收入家庭之間的親子共讀方式有數種類型,並非完全一致。本研究結果將有助於瞭解低收入家庭幼兒語文能力的發展與母親的對話方式,並可與國內外相關研究作比較。本文研究限制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將在文中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