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3
Browse
3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北都會區家庭飲食營養及健康研究:探討家庭生命週期及社經影響因素(2001-01-01) 盧立卿家庭生活對個人飲食營養及健康狀態影響深遠。慢性代謝不良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及肥胖皆與飲食及生活型態習習相關。近年來由於都會區社會經濟環境及生活型態快速的變遷,導致社會與家庭在結構層面、功能及內涵都衍生出相當大的變化。尤其是家庭核心化的結果,家中人口數及同堂代數減少,也間接的改變了傳統家庭飲食型態,例如:三餐是否會在家中製備、是否大量使用(半)加工製品、ㄧ起進餐等等,不僅影響現今都會區家庭飲食型態,也影響家人健康狀況及互動關係。家庭人口結構及社會經濟因素直接影響日常飲食攝取及製備消費,尤其弱勢低收入家庭常為國內相關調查研究所忽略,其飲食營養現況及需求少為人知。歷年來的國人的國民營養調查多著重於個人的營養素攝取分析,家戶型的調查雖於在第一及第二次國民營養調查中採用,但是結果分析統計上並沒有以家庭的飲食型態方式來呈現,所以國內對於家庭飲食、三代互動關係及社經背景差異之了解非常缺乏。 本研究將以二階段叢集配額取樣(two-stage cluster, quota controlled sampling) 收集台北市3行政區200戶有入學兒童及青少年之家庭飲食營養及健康資料,其中20-30戶為社會局列冊之低收入戶。研究目的為探討台北市不同家庭生命週期與社經背景對老人、夫妻及學齡兒童和青少年飲食、營養及健康之影響,及深入了解家庭成員飲食健康之互動關係及需求。第ㄧ年目標為1.設計都會區家戶飲食及健康問卷;2. 決定行政區取樣之國中小學生家庭及低社經家庭;3.問卷處理系統之規畫;4.第一階段問卷之收集。第二年目標為1. 繼續分層叢集取樣方式;2.繼續資料收集及分析;3.探討家庭成員飲食之互動關係及影響因素;4.探討家庭生命週期及社經因素影響飲食營養狀況。此二年研究計畫將探討台北都會區ㄧ般及低收入家庭飲食營養及健康影響因素,並希望對規劃個人、家庭及社區之相關健康及福利政策有所助益。Item 由飲食營養到疾病形態之橋樑-中式飲食頻率問卷之研發及施行應用(1999-08-01) 盧立卿Item 慢性疾病營養諮詢之需求評估-以痛風為先驅研究主題(1999-10-01) 盧立卿在營養師法通過實施後十四年以來,國內由於飲食不當及生活型態失調所導致的慢性疾病罹患率及死亡率 仍節節攀高。造成個人的痛苦與消耗國家大量的醫療資源。然而防治慢性疾病所必需的營養諮詢工作卻長 久以來為健保給付制度、醫療服務人員、甚至一般社會大眾所忽略。針對個人及家庭的營養諮詢服務無論 在住院或門診醫療,皆是重要的醫療保健功能之一。台灣由於近年來社會文化發展遠趕不上經濟科技的腳 步,造成即使是最應著重長期飲食控制的慢性疾病醫療,往往也急功近利,忽略飲食指導的幫助。其中相 關的社會行為因素很多,但深入探討實際需求及不受重視原因之相關研究卻十分缺乏。 本研究計畫將並重質性與量性的研究方法,以慢性疾病中對飲食醫療具有爭議性,國人常患的痛風為此 先驅性研究的第一項主題,希望深入了解國人不重視營養諮詢對慢性疾病(痛風)防治的社會行為原因何 在?問題何在?並謀改進之道。研究方法包括:1.實際參與觀察法 (observational participation method)。實際 觀查了解四家公私立醫療院所營養諮詢門診進行實況。2.焦點團體訪談 (focus group interview)。將包括三 大類團體,痛風患者、公私立醫療院所營養師、和大學營養科目教學人員。每個團體組成為8-10人,經由 謹的訪談設計,針對痛風營養諮詢之當今需求作評估。3.痛風病患、醫護人員、及營養師問卷調查。以 構式,半開放式問卷,對痛風初發(n=50)、再發之病患(n=50),有從事營養諮詢營養師(n=50),及醫護人員 (n=50)作需求及效能調查。 本研究目的為深入瞭解1.痛風防治現況。2.營養諮詢所扮演的角色。3.病患、醫護人員,及營養師對 營養諮詢之需求及效能評估。4.營養諮詢方式之檢討與改進。希望經由此針對痛風的先驅性"質"與"量"並 重的研究設計,能為國內慢性病防治與飲食指導之需求及效果評估以及相關社會行為探討開啟新的研究思 考方向;並幫助營養專業人員與醫療政策企劃人員瞭解需求、提昇醫療服務品質,以期降低慢性疾病長期 醫療及社會成本。Item 以病例對照研究探討痛風之飲食及生活型態危險因子(1998-08-01) 盧立卿此項研究以營養流行病學研究法,針對國人痛風之生活形態病因探討的病例對照研究設計。研究於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至八十八年七月間,在台北市立和平醫院痛風門診招募痛風患者,並在同一醫院招募或經由患者人際網絡招募相同種族、性別及年齡層之非痛風患者為控制組。志願者為年齡30-60歲、居住於台北縣市、中等社經地位及家中有電話可聯絡者。研究者以直接面對面訪談方式(約90分鐘),收集了231位志願者的飲食歷史(包括食物頻率問卷及24小時回憶法)、活動量及型態(包括工作、休閒及家務活動)、抽煙歷史、疾病歷史、家族病史、用藥情形、體重歷史等標準化資料,並對志願者做血壓、皮脂厚度及體圍之測量。本研究的主要假說為:高脂、高蛋白的飲食型態為導致痛風病因的主要飲食因子,而肥胖歷史及運動型態可能為重要的痛風危險因子。初步分析72位患者及72位非患者資料顯示︰痛風病例組有較低的教育程度、水果和蔬菜攝取頻率較低、吃魚時會連皮吃的頻率較高(P<0.05)。此外、病例組比對照組血壓較高、腰圍、臀圍、三頭肌皮脂厚度皆較高(P<0.05)。由24小時回憶法所獲得的營養素攝取量顯示,植物性蛋白質、膳食纖維、葉酸、鈣及鐵質在對照組攝取量比病例組高。由食物頻率問卷所得每千大卡長期營養素攝取量發現痛風組攝取較低的葉酸、較高的酒精。由對數回歸分析發現提高攝取膳食纖維(OR=0.63,CI=0.38-1.05)、鐵質(OR=0.51,CI=0.30-0.87)、維生素C(OR=0.55,CI=0.33-0.93)、維生素A(OR=0.63,CI=0.38-1.05)、維生素B2 (OR=0.59,CI=0.35-0.99)、及葉酸(OR=0.54,CI=0.32-0.90)可降低罹患痛風的危險。針對研究主要假說及各變相交互作用之分析將會繼續進行。Item 修訂版全面飲食指標與慢性疾病危險因子及代謝症候群關係之探討(1993-01-01) 李美璇; 盧立卿; 楊鳳玉; 李孟璋; ee, Meei-Shyuan; Lyu, Li-Ching; Yang, Feng-Yu全面飲食指標(ODI)是根據「每日飲食指南」及「國民飲食指標」發展出來的總體飲食品質指標,然ODI與慢性病危險因子之盛行率與發生率關係並不一致。本研究按飲食新建議修訂ODI為全面飲食指標修正版(ODI-R),增加醣類及肉類食物質的評價,減少膳食脂肪的量的影響。ODI-R共9大項,包括飲食指南分數(奶、蛋豆魚肉、蔬菜、水果和五穀根莖等五類食物攝取情形)、膳食脂肪表現(P/S比、膽固醇攝取)、飲食適量及飲食多樣性;其中「五穀根莖」及「蛋豆魚肉」附加品質評量,每項15分,其餘各10分,總分100分。繼以橫斷面與追蹤研究兩種設計,探討ODI-R與慢性病危險因子及代謝症候群的關係。研究資料為87年(橫斷面,50,060人,女性:51.7%)與87與91兩年(世代,4,131人,女性:51.5%)參加某健檢診所19-64歲、非素食會員之人體測量、生化檢查、膳食評估及抽菸、喝酒及運動等行為資料。主要發現如下: 1. ODI-R平均61.3分(範圍:17.3-95.3,SD:11.0,中位數:61.9),>80%的人在51-80分之間;僅3.4%>80分;女高於男(62.2 vs. 60.2);年齡愈長愈高。ODI-R和熱量、醣類、膳食纖維、鈣質、維生素E和C呈正相關;與膽固醇和酒精呈負相關;與脂肪呈弱正相關。ODI-R可表現巨量及微量營養素的攝取;飲食品質愈佳者其生活型態愈健康。 2. 慢性疾病危險因子盛行率及追蹤四年發生率分別為:高血糖(3.3%、1.2%)、高血壓(13.4%、4.0%)、高尿酸(29.1%、16.2%)及高血脂(32.1%、7.8%)。DOH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14.7%(男:17.9%,女:11.6%);隨年齡上升而上升,男性三年齡組為7.8%、17.8%及28.6%;女性前兩組遠低於男性(1.9%、6.6%),50-64歲組驟升至33.4%。從<20歲到≧70歲之每十年盛行率分別為2.5、4.5、9.3、17.9、30.0、40.7、45.6,與美國相仿。四年追蹤發生率為5.9%(男:7.4%,女:4.4%);女性更年期後陡升至13%。NCEP盛行率及發生率分別為10.4%(男:12.5%,女:8.4%)及4.6%(男:6.0%,女:3.3%)。 3. ODI-R與慢性病危險因子的橫斷面關係具性別差異。其與血糖、平均血壓關連不大;但對總膽固醇(Chol)、三酸甘油酯(TG)及尿酸有保護。男性最高之20%比最低者TG低15mg/dl(趨勢,p<0.0001);Chol低4mg/dl(趨勢,p<0.0001);尿酸結果類似。女性僅Chol與尿酸有保護作用。與ODI相比其趨勢相同,但強度及顯著性均增加。ODI-R愈高分對血脂與尿酸異常有顯著保護,最高五分位組血脂異常的機會是最低組之81%(趨勢,p<0.0001)。飲食品質對男性代謝症候群之保護效果隨年齡增加而增強,兩個較長年齡組之最高分組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是最低分組的70%(趨勢,p<0.001)。不分齡趨勢更強(p<0.0001),後四組較最低組有顯著較低的危險。女性僅最高齡組之最高分組有保護(OR=0.81),趨勢也僅及邊緣顯著(p = 0.078)。不分齡趨勢雖顯著但不強(p = 0.04)。將BMI從模式中去除後結果變得更顯著,且兩性差異不再。ODI-R較ODI更能解釋慢性病危險因子異常與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飲食品質愈佳盛行率愈低。 4. 世代分析:結果較橫斷面分析不明顯,女性在三個年齡層趨勢一致,以TG及Chol保護效應最大;血糖有趨勢但效應不大;血壓則無任何關連。男性則在各年齡表現凌亂,飲食品質對男性而言,對四年後的血壓及血清生化值幾乎完全無保護作用。女性的飲食品質呈現保護的效果,飲食品質最好的那一組有最低的OR,但僅血脂顯著;男性無任一項顯著。比較ODI-R最高分組與最低分組,女性之血糖異常、血壓異常、血脂異常、與尿酸異常發生之OR分別為0.48、0.56、0.50及0.82。血脂異常發生之危險,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後,隨著得分愈高下降(趨勢,p<0.05)。飲食品質對男性代謝症候群之發生沒有明顯效應,女性則有得分最高組有較低OR的趨勢(p<0.01)。四年之追蹤研究結果,儘管強度不大,仍然指出若飲食的品質較佳,則後續會有三項及以上之代謝異常發生的機率會較低。這種保護效果對女性尤其顯著。 本研究的結果證明飲食品質愈佳,則不論是慢性疾病危險因子或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與發生率均較低,應該鼓勵民眾之日常飲食應該參照「飲食指南」及「飲食指標」的建議。Item 食物券/銀行、與經濟不安全、糧食不安全的探究(2010-08-01) 王永慈; 盧立卿本研究為兩年期計畫,第一年希望探究台北縣/市、台中縣/市、高雄縣/市、花蓮縣、 財團法人中國青年和平團、財團法人醒世慈善會的食物券/食物銀行的運作方式。第二年 則針對食物券、食物銀行的服務家庭進行調查訪問。希望藉此瞭解:(一)台北市與高 雄市在食物券政策推動上的異同。(二)台北縣、台中縣/市、高雄縣、花蓮縣的食物銀 行運作的異同。(三)兩個民間非營利組織的食物銀行運作的異同。(四)食物券、食物 銀行對領取者家庭在以下方面的影響:飲食消費行為、營養攝取、糧食不安全、經濟不 安全。(五)整理出台灣食物券/銀行的運作模式及其對於服務家庭的影響。(六)更完整 瞭解台灣經濟弱勢家庭的糧食不安全的樣貌,提出政策與實務上的建議。至於研究方 法,第一年所運用的收集資料方法以質性為主有:田野觀察、深入訪問、檔案分析。第 二年主要是以量化為主,運用面訪調查,以瞭解接受服務家庭的狀況。Item 生命起始期營養狀況評估:探索台北地區區孕產婦飲食及新生兒健康影響因素(2003-08-01) 盧立卿Item 嬰幼兒飲食營養長期追蹤研究:由懷孕到孩童期(2004-08-01) 盧立卿此三年研究計畫分為互有關連之四大研究部份,第ㄧ部份為持續管理改善食品成份相關資料,提高營養素完成率及增加嬰幼兒食品及營養補充劑資料。第二部份為經由質性及量性研究設計,進行三項孕婦及嬰幼兒飲食評估方法學之探討。第三部份為持續每月追蹤由婦幼醫院招募孕婦(n=151)之138位新生兒(AGA, n=114; SGA, n=12; LGA, n=12)至三歲,建立婦幼民91世代。第四部份為建立新世代比較研究設計,由婦幼醫院招募相對低出生體重嬰兒(SGA, n=60)及相對高出生體重嬰兒(LGA, n=60),建立婦幼民93世代,持續追蹤飲食營養及成長髮育狀態至三歲。此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在不同嬰幼兒出生體型的組別中,雙親家庭因素、懷孕期飲食營養、及嬰幼飲食營養(包括副食品形式)對成長髮育情形(如生長停滯)的影響。 研究團隊現今正進行之二年期計畫「生命起始期營養狀況評估:探索台北地區孕產婦飲食及新生兒健康影響因素」之第二年計畫,由民國90年起招募151位懷孕婦女,追蹤懷孕過程及新生兒生產結果,至今(民國92年11月)有138位2至8個月大的嬰幼兒及其母親仍願意繼續參加每月飲食營養及生長發育追蹤研究。此世代研究提供許多研究分析的方向,主要目的為瞭解國人懷孕期及產後飲食營養攝取狀況、體重變化情形和相關之社經、家庭及心理因素;並初探其與新生兒健康之可能關係。由於此世代追蹤研究進行非常成功,並提供許多珍貴的本土資料,此三年之新計畫能持續研發國內嬰幼兒飲食營養相關方法學及提高樣本數,建立新出生世代的比較研究。 第ㄧ年主要工作目標為:1. 完成在懷孕初期(<12週,n=30)評估並簡化流程之小型方法學研究。2. 以質性研究設計(觀察、深度訪談及焦點團體訪談)發展嬰幼兒營養篩檢工具。3. 以量性研究設計完成嬰幼兒營養篩檢工具的先驅研究。4. 招募符合要求之低出生體重嬰兒及高出生體重嬰兒之家庭。第二年主要工作目標為:1. 完成母乳餵哺嬰兒之量性方法學研究(n=10)。2. 完成母乳及配方餵哺量之效度研究(n=120)。3. 整合兩出生世代的研究個案管理流程。4. 經由比較分析探索嬰幼兒出生體型及生長發育的相關假說。第三年主要工作目標為:1. 根據假說及個案需求,調整每月追蹤方式。2. 研發成形標準型嬰幼兒營養篩檢工具。3.探討可能之選擇偏差(selection bias)。4.使用適當統計方法分析前瞻性追蹤世代資料。 餵食及營養狀態為嬰幼兒生長發育主要的關鍵因素。由於方法學及評估技術的限制,國內有關嬰幼兒哺育及飲食營養基礎研究闕如。此三年持續之前瞻性追蹤世代研究由懷孕到孩童期,提供寶貴之飲食營養資料可供深入研究及多方位之應用。Item 長期追蹤婦女及嬰幼兒飲食營養世代研究(2007-08-01) 盧立卿此三年之研究目的為延續前兩項國科會研究「生命起始期營養狀況:探索台北地區孕產婦 飲食及新生兒健康影響因素」及「嬰幼兒飲食營養長期追蹤研究:由懷孕到孩童期」 所追 蹤的二組出生世代,將持續探討參加研究婦女及其子女的飲食營養攝取及相關因素對生 長髮育及健康狀態之關係。第一組世代為民國九十一年開始由台北市立婦幼醫院所招募 正常懷孕之婦女(民91 世代,n=181),第二組世代由民國九十三年開始(民93 世代, n=150),招募地點也包括台大醫院,對像為相對低出生體重(n=74)及相對高出生體重 (n=76)之新生兒。資料收集為嬰兒(infants)一歲前為每個月,一歲後收集兒童及母親資料 時間點為一歲半,二歲,二歲半及三歲,之後為四歲及五歲幼兒(toddlers)時期。此三年 研究將執行四項假說檢驗研究及三項方法學研究,並持續增加改進研究所使用食品成分 資料庫內容及提供及管理參加者網路部落格聯誼。 第一項研究將探討懷孕前、懷孕期間,及產後之飲食營養攝取及相關因素對新生兒體型 包括出生體重(birth weight)及母親體重保留(weight retention) (n=317)之影響。第二項研 究將持續完成民91 世代母親及兒童四歲及五歲長期追蹤之資料收集(出生時n=132, 一 歲時n=122, 二歲時n=111, 三歲時n=101)。第三項研究將持續追蹤民93 世代包括相對 低(n=74, 已流失2 位)與相對高出生體重(n=76, 已流失12 位)之母親及嬰幼兒至三歲, 未來至五歲。兩組世代資料也將合併比較生長追上(catch-up)或下降(catch-down)分析。 第四項研究將開始追蹤民國九十六學年度搬遷後新設師大附設幼稚園所有入學兒童及 其家庭(每年三班n=90/year),以學校為基礎收集飲食營養及生長發育之長期資料。三項 研究相關方法學研究將包括:1. 研發昇糖指數(glycemic index: GI)及昇糖負荷(glycemic load: GL)於24 小時回憶法及中式食物頻率問卷(Chinese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CFFQ)之運算方法。2.研發3-5 歲兒童飲食營養評估施測方法學。3. 研發婦女及兒童有 關膳食補充劑(dietary supplements)資料及相關資料處理之方法學。研究分析會使用多種 長期追蹤資料分析統計分法來描述發現及檢定假說。研究團隊持續長期追蹤參加研究者 並成功管理小規模之母親、嬰幼兒及兒童世代,我們收集並分析珍貴之本土前驅性飲食 營養資料。由於良好的飲食起源於兒童時期,相關研究將提供基礎及長期追蹤資料來進 行多項本土假說驗證。Item 懷孕婦女及嬰幼兒飲食營養研究:長期追蹤世代及橫斷型比較設計(2008-08-01) 盧立卿此三年本土營養流行病學計畫的研究目的為探討孕產婦及其子女之飲食營養攝取及相關因素對生長發育及健康狀態之關係。研究包括兩種研究設計(長期追蹤世代研究及橫斷型比較研究)及四種方法學研發(1.昇糖指數及昇糖負荷於飲食頻率問卷及飲食回憶/紀錄之運算;2. 研發母乳量化評估之方法學;3.發展幼兒與家庭飲食評估方法學;4.持續改進食品成分相關資料庫)。長期追蹤世代之研究對象為本研究室近六年來於婦幼醫院及台大醫院所招募之不同出生體重之嬰幼兒家庭,長期追蹤並收集孕產婦及其子女之飲食營養、生長發育及健康狀態之資料;第一組世代(n=181)至今收集完成5歲資料,而第二組世代(n=150)將於正收集3歲資料。由於專任研究助理才到任,橫斷型比較研究將於暑期開始。方法學研發已完成昇糖指數及昇糖負荷於兩種問卷之運算。母乳成分分析已送樣本到食工所,秤重量化研究已收集15位餵哺母乳6-12月大嬰兒之資料。食品成分資料庫正由兩名研究生檢討葉酸、膽鹼、維生素A及維生E各種生物活性轉換係數。此報告大部分內容為民國98年五月於台灣營養學會年會中壁報發表針對0-2歲兩組世代合併分析不同出生體重之營養攝取狀況與生長發展之相關資料,並探討各相關因素間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