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3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幼兒與母親間依附關係與其學校社會能力表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1993-07-01) 蘇建文; 黃迺毓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三:(1)探討Main and cossidy之6歲兒童依附關係測量方法的可行性;(2)了解我國6歲兒童與母親依附關係的品質與分類;(3)比較安全依附兒童與不安全依附兒童學校中社會能力表現的差異。本研究的受試係80名幼稚園大班兒童及其母親,首先邀請母請與受試前來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兒童觀察室,接受6歲兒童依附關係觀察測量,然後以學前兒童社會能力量表,學前兒童行為量表、幼兒人際問題解決能力測驗,以及情感角色取替測驗等四項工具,來測量幼兒的社會能力“本研究之主要結果如下: 1.本研究6歲兒童依附關係測量結果中顯示,受試之安全依附強度與其對母親之重聚行為,包括看母親、對母親微笑、主動與母親互動、回應與配合母親的邀請,以及與母親共同操弄玩具等行為之間具有顯著之正相關關係,而受試之安全依附強度與其逃避母親強度之間則具有顯著之負相關關係。 2.本研究發現,按照Main and cassidy之依附關係分類標準,合於逃避型標準之受試,即不安全型者有15名,佔全體人數之18.75%,其餘均為安全型者,佔81.25%,而抗拒型與控制型者均未出現。 3.本研究進一步將安全型受試分為非常高安全、高安全、中安全,以及低安全四組,再加上不安全組,共為五組,並比較這五組受試社會能力表現的差異,結果發現安全型受試與不安全型受試在學前兒童社會能力、問題行為,以及情感性角色取替能力等方面均無顯著的差異。而非常高安全型與不安全型受試在幼兒人際問題解決能力方面,則具有顯著的差異。非常高安全型的受試表現出較多的流暢性、變通性,以及利社會策略。Item 初任父親第一年父職經驗歷程之研究─以六位大專教育程度父親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0-07-01) 毛萬儀; 黃迺毓研究指出,早期的父職經驗可以預測往後的父職模式,因此,探討最初父職經驗,將有助於理解父職模式的形成。 本研究以六位大專教育程度之初任父親爲對象,進行深度訪談,根據其回溯之父職經驗,探討其第一年的父職經驗歷程。 本研究發現:第一年父職經驗,依照時間順序,經歷「預備醞釀」、「父職概念模糊」、「衝擊慌亂」、「父親親職角色緩衝適應」、「子女生活照顧」及「發展教養角色」箏六個階段歷程。其關注焦點與父職內涵各不相同。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初任父親親職教育規劃,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Item 幼兒托育經驗、氣質與母子依戀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09-07-01) 涂妙如; 黃迺毓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二:(1)探討幼兒托育經驗與母子依戀之關聯情形,同時考驗幼兒氣質的影響效應;(2)探討幼兒氣質與母子依戀之關聯情形。本研究對象爲61位二歲至四歲半之幼兒與其母親。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兒童依戀行爲測量與幼兒氣質量表。獲致之主要結果如下:(1)母子依戀安全係數不會因幼兒的開始托育年齡、托育時數以及是否變更幼兒托育經驗而有顯著差異。但母子依戀安全係數會因幼兒全日托育與否而有顯著差異。特別是自出生至十二個月大連續採用全日托育的幼兒,母子依戀安全係數較低。(2)幼兒托育經驗、幼兒氣質以及母子依戀三者間達顯著關聯。在排除幼兒氣質的影響力後,仍呈現出於嬰兒零至十二個月大連續採用全日托育者,對母子安全依戀具有負向影響力。(3)幼兒氣質之活動量可以有效地預測母子間的依戀安全係數,呈負向線性關係,即幼兒的活動量愈大,母子依戀安全係數愈低。Item 展望高中家政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07-12-01) 黃迺毓; 吳妮真本文目的在於探討高中家政課程之理念基礎,並闡述課程綱要之發展歷程,以落實高中家政課程綱要之精神。 民國九十一年修訂高中課程,家政課程小組在課程綱要修訂過程中,經過審慎的討論,架構出以「生於家的學習與成長、離開家的自立與發展、組成新家的創造與經營」三個發展階段爲縱座標,以「關係與愛、生活管理、生活實務」三個主題面向爲橫座標的九宮格面貌之高中家政課程綱要。 整個過程於九十二年十月完成。在參考各國之家政課程之後,建構綱要架構,邀請課程專家召開聯席會議,修訂內容,並以問卷代替公聽會方式,取得意見資料,整理後再修課程綱要架構。Item 托嬰機構托育現況及主管人員之專業理念初探─以台北市立案之托嬰中心(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08-10-01) 陳姣伶; 黃迺毓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托嬰機構之營運現況,並探究機構對嬰兒照顧之專業理念。研究者以台北市立案托嬰中心之主管人員爲對象,以深入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共取得八位主管人員之訪談內容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1.托嬰機構日托時數爲10~12小時;平均每月收托費用約在15000至20000元之間;機構多採分齡的嬰兒照顧模式;機構式托嬰的需求有持續增加的趨勢。 2.經營托嬰機構的原因包含個人興趣、經驗、專業背景、教育理念,以及因應市場需求和法令規範等因素;機構的嬰兒照顧重點爲建康管理、安全教育、習慣的培養等;托嬰機構的特質包括環境和照顧內容係針對嬰兒需求而設計,人力結構是團隊而非個人,照顧者毋須分心其他事務,嬰幼兒必須適應群體生活;托嬰機構對家長的影響包括提昇父母的育兒知能,緩和家長的親職壓力;對嬰幼兒的影響包括建立規律性,刺激各項發展、增加多元的學習模仿。 3.主管人員認爲托嬰機構對家庭的責任應包括給予幼兒有利其發展且安全的照顧,持續追蹤幼兒的發展,提供父母有關嬰兒照顧的協助與支持,協助父母善盡角色職責;機構人員的專業成長應包括吸取專業新知、涉獵相關知能、增強哲學與美學的素養。 4.托嬰機構對家長的探視或參與採取較多的限制和規範,認爲機構和家庭之間是合作和互補的關係;面談是雙方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家長參與情況良好,父親參與的比例漸增。Item 親子共讀情緒言談與幼兒情緒理解能力之關係檢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0-05-31) 周育如; 黃迺毓本研究旨在檢視親子共讀情緒言談與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關係。以四十六組親子為對象,進行親子共讀問卷調查、學前幼兒語言障礙量表與幼兒情緒理解測驗施測,以及親子共讀語料分析,藉以瞭解一般語言能力及親子情緒言談對幼兒情緒理解發展的相對貢獻。主要的研究發現有三:一、一般語言能力是幼兒情緒理解發展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二、我國親子共讀時的情緒言談由父母主導,內容以標示故事人物情緒狀態為主,較少進行情緒因果解釋的談話;三、並非所有的親子言談都有助於幼兒的情緒理解,唯有「以故事人物心中的想法解釋情緒發生的原因」之情緒言談才對幼兒情緒理解能力有所有助益。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研究及教育上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