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1
Browse
1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資訊科技融入中小學數學科教學之系統性文獻分析:2000年至2012年(2014) 黃郁雯本研究使用系統性文獻分析法,彙整2000年至2012年期間發表於英文期刊之資訊科技融入中小學數學科教學之文獻共79篇,以探討資訊科技工具運用於數學科課堂教學之概況。研究者首先選定所欲搜尋之五個電子資料庫,並訂定搜尋字串,繼而擬定文獻篩選準則以選取符合本研究需求之文獻,接著使用資料萃取表,針對篩選所得之文獻萃取各篇文獻中與本研究相關之重要資料,最後進行萃取所得資料之彙整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數學科之五大教學主題(數與運算、代數、幾何、測量、及資料分析與機率)皆可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案例,其中以「數與運算」(28.6%)、「幾何」(27.4%)、和「代數」(24.5%)之個案最為常見。在數學科所使用之資訊科技硬體設備方面,使用最多的是桌上型電腦(68.5%),次為圖形計算機(11.2%)及電子白板(10.1%),其他尚有使用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及掌上型電腦之零星個案;至於軟體工具方面,數學科教學軟體以虛擬教具(19.2%)、動態幾何軟體(15.6%),以及指導式CAI軟體(15.6%)為主,其次為遊戲式CAI軟體(8.4%)以及搭配硬體設備使用之圖形計算機內建軟體(10.9%)、辦公室套裝軟體(8.4%)、及電子白板之內建軟體(6%)。資訊科技工具之特性中,則以「互動性」與「視覺化」最有利於學習。本研究另亦發現,以資訊科技工具為基礎所設計之學習活動可培養記憶、理解、應用、與評鑑等不同層次之認知能力,其中尤以利用資訊科技工具促進記憶層次之「回憶」以及理解層次之「舉例」與「推論」能力為主,其次則用於培養應用層次之「執行」與理解層次之「詮釋」能力,至於分析與評鑑層次則較為少見,創造層次更是付諸闕如。本研究結果應可作為中小學數學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具體指引。Item 運用GSP軟體融入國小幾何面積教學成效之研究(2012) 羅成婷; Cheng-Ting, Lo隨著科技的進步,資訊軟體在教育方面的相關應用日漸普及,並且逐步地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習更加活潑。資訊軟體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與參與感,希望能藉由對這些軟體的操作,進一步去建構正確的觀念來達成學習目標。將資訊融入教學,能夠使教師和學習者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有更多思考和啟發,並且能夠增加學生之學習成效。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GSP軟體融入國小幾何面積教學之成效。希望透過GSP軟體設計一系列面積教材,並且利用此教材進行電腦輔助學習,讓數學的抽象概念獲得更具體的呈現。教師藉由系統操作過程建構學生面積概念,經由此教學模式提升國小學童之數學幾何能力,同時也希望能夠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研究比較「傳統講述教學模式」與「GSP系統融入傳統教學模式」在國小四年級學生面積單元學習成效之差異,瞭解學生在進行四週的GSP系統輔助教學後,其數學學習態度之改變情形。此結果將作為未來發展GSP系統輔助教學之參考,並期望在電腦輔助教學中有更佳的成效。Item 小筆電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科教學之研究(2010) 吳怡君; Yi-Jiun Wu本研究使用準實驗研究設計,以台北市某國小為研究場域,讓分屬兩個班級的57位五年級學生於英語課堂中使用小筆電進行英語學習,另外兩個班級的57位學生則以傳統英語課堂方式學習。藉由課堂觀察、教師反思札記、問卷調查與訪談等方式收集資料。研究發現,使用小筆電能使教師設計更多活潑與創新的教學活動,而這些活動增加了學生英語聽力與口說練習機會。使用小筆電的學生更喜歡英語課也專注於學習,對於學習英語增添自信,學習成就表現亦優於傳統課堂學習的同學。Item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與學習風格對國小藝術鑑賞學習之探究(2009) 蕭貴徽; Kuei-Hui Hsiao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不同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與學習風格,對國小學生藝術鑑賞的學習表現及學習滿意度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國小五年級共77位學生。研究設計採因子設計之準實驗研究法,自變項包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與學習風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依照教學情境的不同,分為「專家示範」與「反思提問」兩種模式;學習風格依據學習風格量表之檢測分數,將學生分為「具體經驗」與「抽象概念」兩種類型。依變項包含藝術鑑賞學習表現及藝術鑑賞學習滿意度,藝術鑑賞學習表現分為內容描述、形式分析、意義詮釋及價值判斷四個面向;藝術鑑賞學習滿意度分為學習動機與內容、教師教學策略、學習輔助工具有效性及學習輔助工具易用性四個面向。 研究結果發現:(1)反思提問式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增進學生價值判斷的藝術鑑賞學習表現;(2)情境式的學習歷程與具體經驗型學生的學習偏好相符,使得其藝術鑑賞學習表現較抽象概念型佳;(3)運用適切設計的多媒體簡報、情境動畫及學習單輔助藝術鑑賞教學,能使學生產生正向之藝術鑑賞學習滿意度。Item 小筆電於國小教學應用之個案研究(2009) 紀宜岑; Yi-Tsen Chi本研究以台北市某國小為例,由「教師」及「學生」之角度探討小筆電於國小六年級國語、數學、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四個領域之教學應用實施情況。研究者採質性研究方式,藉由教室觀察方式,紀錄教師及學生於課堂中操作小筆電進行教與學歷程,並從教室觀察紀錄、師生心得札記、專家評鑑回饋、學生問卷與訪談資料,歸納參與研究教師及學生使用小筆電進行教與學的優勢,分析其所遭遇的問題,探討小筆電於國小教學應用發展之可能性。研究結果發現,小筆電能促進課堂之間師生角色的轉變及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而小筆電能讓教師設計更多元的教學活動,並在有限教學時間內,達到以往教學方式無法達到的教學效能。Item 虛擬教具對國小學生等值分數彈性思考表現之影響(2008) 鄭千佑本研究旨在探討範例融入方式及數學自我效能,對國小學生等值分數彈性思考表現和數學學習態度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學生,共100位。研究設計採因子設計之準實驗研究法,自變項包含範例融入方式和數學自我效能,範例融入方式分為「連續型範例一般教學」、「連續型範例資訊技融入教學」、「整合型範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三種方式,數學自我效能依據數學自我效能量表總得分,將學習者分為高、低數學自我效能兩組,參與者分別於教學實驗前後接受測量。依變相為「等值分數彈性思考表現」及「數學學習態度」,等值分數彈性思考表現包括(1)基本彈性思考:基本補畫能力、分割能力;(2)進階彈性思考:進階補畫能力、組合能力、運作思考能力、單位形成能力,數學學習態度為學習興趣、學習動機、數學焦慮三個面向。 研究結果發現:(1)運用整合型範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促進學習者等值分數彈性思考;(2)運用虛擬教具於數學教學中,可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興趣;(3)高數學自我效能學習者透過不同範例融入方式學習等值分數,均有較好的等值分數彈性思考表現及學習態度。本研究結果與建議可供國小數學科教學與未來相關研究參考。Item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對學習者自我調整和動機傾向影響之探究:以自然科學課程為例(2008) 陳婉怡; Chen, Wan-Yi本研究旨在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與學習動機對國中一年級學習者自我調整策略運用、動機傾向、及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設計採因子設計之準實驗研究法,自變項包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和學習動機,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依教學方式的不同分為探索式和引導式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兩種類型,學習動機依照動機傾向量表得分之平均數將學習者分為高、低學習動機兩組,受試學習分別於實驗教學前後接受測量。本研究以北部縣市國中一年級學生共102名研究樣本。 研究發現:一、學習動機、自我調整、動機傾向、及學習成效四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二、教學模式對自我調整、動機傾向、及學習成效影響差異不大;三、學習動機是影響自我調整、動機傾向、與學習成效之關鍵因素;四、探索式教學模式能有效提升深度認知策略、後設認知策略、及意志控制策略的運用;五、引導式教學模式使學習者提升環境控制策略的運用;六、探索式教學模式是有效提升學習者動機傾的方式;七、高學習動機之學習者在自我調整、動機傾向、及學習成效表現皆較佳。本研究結果與建議可供國中自然科學教學與未來相關研究參考。Item 國中資訊組長之社會網路分析(2008) 康瑜芳本研究從社會網路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角度研究台北市國中資訊組長之資訊科技實務分享網路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諮詢網路。每一個網路有「獲得」及「回饋」兩個面向,從七個社會網路分析指標進行分析,包括密度、可達性、相互性、中心性、中介者角色、結構洞、子群組。 本研究訪談台北市39位國中資訊組長,使用UCINET 6及Pajek 1.19進行資料分析。結論如下: 1.資訊組長之資訊科技實務分享網路明顯大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諮詢網路。 2.在資訊科技實務分享網路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諮詢網路中,「獲得」網路明顯大於「回饋」網路。 3.資訊科技實務回饋網路密度越高,資訊組長學校任教年資越高。 4.教育網路中心於資訊科技實務分享網路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諮詢網路中的中介功能不多。Item 評估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線上調查系統(2006) 陳麒文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發展一套評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線上調查系統及相關的問卷。以中小學校長、主任、資訊組長、和教師為測試對象,進行系統與問卷的測試。系統設計方面,重點在於探討系統功能的可用性和網路調查可能遭遇的困難。問卷方面,研擬了主管問卷和老師問卷,以所開發的調查系統進行線上問卷測試,重點在於探討問卷題目的適宜性。 本研究的測試結果如下: 一、系統:測試時,系統的連線、線上問卷的呈現、記錄與圖表的呈現、資料庫資料的存取等皆穩定,可確定系統運作已具穩定性。如何分析取得之資料所代表的意義,是未來需探討的議題。於測試過程中亦發現,擬以線上系統取得資料尚不易,目前在國內尚有實施的一些困難。 二、問卷:多數測試者皆可順利完成問卷,但有少數測試者覺得部分題目的題意不清。問卷題目是否能真正評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如何使問卷題目更本土化,配分方式如何調整,仍待未來更深入的探討。Item 國中數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狀態之調查分析(2006) 林信志本研究旨在探討目前國中數學科教師的教學規劃、資訊科技使用情形以及可能的影響因素。抽樣台灣地區880位國中數學科教師,針對其教學規劃與資訊科技使用情形進行調查,分析目前國內國中數學科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上是否有所差異。最後嘗試建構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結構方程模式。 本研究結果發現:1、國內數學教師的教學目標仍著重於增進學生在測驗上的表現,卻忽略了學生真正需要的數學能力。2、國中數學科教師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比例仍少,而時間不足是教師們最常遇到的困難。3、男性教師的資訊科技使用頻率明顯高於女性教師,但在其他方面並無顯著差異。4、學歷較高的教師有較佳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表現。5、年輕的教師具較高的資訊科技使用信心,但實際表現上卻是年資最深的教師表現的最好。6、本研究所嘗試建構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結構方程模式具良好適配度,顯示科技使用信心與課程目標規劃能有效預測教師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