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以p-prim探究學生學習『力與運動』的學習路徑
    (2008) 簡于智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p-prim 來瞭解學生學習力學的學習路徑。主要的研究方法為質性研究,由研究者擔任教師的腳色,利用POEC教學方式來教導學生學習力學,並且側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其解釋、預測的內容,最後將這些內容編碼以進行分析。研究對象為十二名台北市八年級學生,授課時間為八個小時,共兩週的時間。 研究結果發現學生會持有片段的p-prim來進行思考,同時在相同的科學概念情境當中,會使用不同的想法來解決問題。另外在本研究中發現三個新個p-prim,分別是施力必耗能、有公式才有數字、傳遞力三者。其中施力必耗能以及傳遞力可以歸納在diSessa對p-prim既有的分類之下,而有公式才有數字則被研究者歸為一般類別當中。而在學生學習牛頓力學的路徑當中,發現學生在慣性定律上容易受到引導和力為推動者這兩個p-prim的影響,而在第二運動定律的部份則有比較多的人持有力為推動者的想法。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這個概念下,則發現對於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這個概念對學生來說容易記憶,但是卻難以找到自我解釋的方式。 由研究結果顯示,若能根據學生的p-prim設計教學,便能夠使學生較為容易的修正其p-prim,而達成科學概念。
  • Item
    海峽兩岸國中自然教科書之內容分析比較-以牛頓力學為例
    (2011) 萬淑宜; Wan Shu-yi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以及中國大陸初中物理教科書對牛頓力學處理方式的異同,至於教科書版本的選擇,臺灣方面是採用康軒的國中自然教科書,中國方面則採用人教版的初中物理教科書,並針對牛頓力學部分進行分析比較。研究所採用的方法為內容分析法,分析的範圍包括兩岸對於牛頓力學相關主題的課程目標與課程理念之異同,另外還包括牛頓力學在兩岸教科書中陳述方式的異同、實驗活動在探究層次與過程技能的異同、編排方式的異同、圖表功能的異同和輔助教材內容的異同。 本研究的結果如下: 以康軒版教科書而言:該版本對科學概念的描述較深入,實驗部分較注重變因的判別,內容編排方面較能顧及學生學習概念時所需之先備知識,圖表種類較多元化。惟在實驗部分多採食譜的方式呈現、對科學現象背後的原因及現今科技議題著墨較少。 以人教版教科書而言:該版本在科學概念的廣度上衍生較多的應用,包括在科技上的應用,實驗部分則著重引導學生建立假說、設計實驗、分析和解讀數據以及推論實驗結果,輔助教材方面的題型多元化。惟課程編排順序較無法兼顧學生的先備知識,而且相關圖表較為單調,教學功能不大。 此外,兩版本對於科學過程技能與科學概念的描述差異不大。 對於臺灣自然科教科書未來改版時,本研究根據結果提出如下建議: (1)在課文描述方面,能提供學生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章末「延伸閱讀」可多增加科學史的介紹。 (2)增加現今科技的議題,使學生更能掌握科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3)增加讓學生練習畫力圖的機會,並增加每小節練習題的題數。 (4)實驗方面建議減少以食譜式介紹實驗的方式呈現,並逐年增加讓學生提出假說、設計實驗、分析資料與推論結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