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諮商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4

:::

系所簡介

 

一、 配合國家相關立法政策

民國86年5月14日修正公佈的特殊教育法第十七條明文規定:「……特殊教育學 (校班)、特殊幼稚園(班)應依實際需要置特殊教師、相關專業服務人員及助理人員」 及「……相關專業服務人員及助理人員之遴用辦法,由中央主管教育機關訂之」。 86年4月26日修正通過的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第六條亦規定:「……各級政府及各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設專責單位或專責人員辦理身心障礙者權益相關適宜」;而「 ……專業人員之遴用標準及培訓辦法,由中央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訂之」;同法第 十五條規定:「……專業服務制度包括個案管理、就業服務、特殊教育、醫療復健 等制度」。
提供上述專業服務所需之專業人員,包括社會工作員、特殊教育、物理治療、職 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業已或刻正以立法規範之,唯獨提供就業服務的專業人員 尚付之闕如。教育部特於86年7月3日以台(86)師二字第86076794號函轉立法院第三屆 第三會期第十六次會議正特殊教育法通過之附帶決議第十二項:教育部應儘速協 調各師範院校於三年內設立「職能復健諮商科系」。為落實推行身心障礙者學校到 職場的轉銜服務及就業服務,相關主管機關應妥當規劃,加強推動職業復健師培訓 工作。

 

二、 因應身心障礙者的社會需求

由於社會的快速變遷及民眾生活方式的多樣化,職業災害、公安事件、交通意外 事件故也隨之增多;另一方面由於醫學的發達,許多遭到嚴重病故或意外的民眾繼 續存活的可能性大為增加,相對的會造成當事人生理或心裡的障礙;部分身心障礙 者更伴隨有情緒方面困擾,不僅影響其工作表現,且亦妨礙職場中的人際關係,可 見心理復健對身心障礙者重要性於一般。因此,如何協助身心障礙者克服功能上的 限制,發揮其潛能,並做好銜接醫療、社區與職場的工作,以促使其走入社會及職 場,乃當前重要課題。

三、 配合世界潮流趨勢

「機會均等」與「充分參與」是促使身心障礙者享有合理的生活權、教育權、及 工作權的基本前題,也是世界潮流所趨。在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機會均等及充分就 業方面,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第二十七條明訂:「各級政府應……提供無障礙個別化 職業訓練及就業服務」,而高品質的無障礙個別化訓練及就業服務,則有待相關人 員的大力推動。因此,為配合此一趨勢及提升職業重建之專業品質,培訓相關專業 人員之相關事宜實在刻不容緩

四、 有效推動職業復健服務

國內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相關單位如:就業服務中心、職業訓練或福利機構、社 團的輔導人員在提供職業復健服務時,雖不乏滿腹熱誠與豐富之實務經驗者,但其 大部分缺乏復健諮商的專業知能,其專業角色亦遲未受肯定,導致其流動性高,相 對的會影響職業復健服務的品質。所以本校積極籌設復健諮商研究所,以培訓職業 復健諮商人才,因應當今社會需求。

 

378_a563126d.jpg

五、 發展多元的教育理念

身心障礙者的復健服務有多元化、社區化、個別化的趨勢。特殊教育法第十七條 明示,教育單位應依實際需要置特殊教育教師外,也應置相關專業服務人員,亦即 在學校的階段,除提供特殊教育的服務外,也應提供相關之就養、就醫、就業等服 務。另,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亦分明列就學、就養、就醫、就業的主管單位及服務內 容,因而培育職業復健諮商師等各類專業服務人員,以提供多元化服務,才能真正 落實復健諮商服務的理想。

http://www.girc.ntnu.edu.tw/files/archive/539_d67b60be.jpg      

六、 提供進修機會、提昇整體復健服務品質

復健服務為一科技整合的工作,在設計及提供服務的過程中,若能整合並運用現 有的資源,則必能提供更完整且高品質的服務。本校原已設有特殊教育系所、教育 心理輔導系所、工業教育系所以及資訊教育系所等,並擁有這些系所所連結的周邊 支援系統,復健諮商所成立,上述資源當自成一支援網絡,可為就業服務專業人員 提供進修機會,對培育復健諮商專業人員及未來提供復健服務而言,均將能收事半 功倍之效。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慢性精神障礙者社會支持與活動參與之相關研究
    (2012) 葉俞佐; Yu-Tso Yeh
    「社會支持」可協助個人維持良好健康狀態,降低疾病造成的失能,幫助個人在康復過程獲得安適感,增加社會功能以及生活適應性,可說是促進復健成功重要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WHO)賦予「健康」新意函主張衡量健康狀態應時考量應身體功能(Body function and structure)、活動(Activity)及參與(Participation)三大功能,「活動參與」成為重要且客觀之健康衡量指標。在許多實證研究發現藉由主動參與有意義的活動過程,可幫助個人滿足內在需求,增進獨立性和自我效能,因此「活動參與」不僅是ㄧ個健康衡量指標,還可協助患者改善病情,重新建構規律生活,增加社會適應的功用。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慢性精神障礙者社會支持強度、來源以及活動參與狀況,探討慢性精神障礙者的社會支持與活動參與的相關性,以及社會支持之強弱是否可預測慢性精神障礙者活動參與度。期待研究結果的發現能夠作為照顧者及精神醫療復健的臨床工作者提供服務、照護之參考。 本研究採量化方式,選取300位年齡介於18~65 歲的生活於社區之慢性精神障礙者接受結構問卷調查,回收問卷286份,共238份有效樣本進行分析。根據抽樣問卷之統計分析結果,本研究共有六點發現: 一、慢性精神障礙者主要「社會支持」來源為機構人員為主,其次為家人,親友最少。感受到的社會支持類型多為情緒支持和評價支持。 二、慢性精神障礙者主要「活動參與」困難為與「他人相處」、「生活活動」、「社會參與」。 三、不同年齡、家庭狀況之慢性精神障礙者,其「社會支持」感受與來源以及「活動參與」狀況有顯著差異。較年輕、非獨居社會支持感受較佳,活動參與較無困難。 四、不同之藥物副作用影響程度之慢性精神障礙之在活動參與度上有顯著差異。不同診斷之慢性精神障礙者,其社會支持感受與來源有顯著差異。 五、「情緒性支持」、「評價性支持」、「訊息性支持」、「協助性支持」以及「整體支持」皆和「生活自理」、「與他人相處」、「社會參與」及「活動參與整體」 達負顯著相關,而與「認知」、 「四處走動」無顯著相關。 六、「家人整體社會支持」和「機構情緒性支持」對「生活自理能力」有顯著預測力。「親友評價性支持」對「與他人相處」有顯著預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