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上大人,一齣亂彈戲的歷史知識考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8-11-??) 范揚坤; Yang-Kun FAN
    〈孔乙己〉,臺灣舊時書房最初階習字常用教材,雖只是一篇廿八字短文,卻曾經是本地漢人童年最初經驗漢字書寫文化原點。當從個人生命經驗累積成為社會文化歷史記憶過程影響所及,包括戲曲、說唱以至器樂等表演藝術,皆出現過吸收引用〈孔乙己〉,分別形成特定曲(劇)目現象。然此「上大人」文化現象,包括當年曾普遍流行的習字教材,於今臺灣社會猶然近似歷史陳跡,罕見能再復現,亦少有人能理解全貌。本文分析主要在此「上大人」文化歷史發展現象範疇,經由亂彈戲《上大人》劇保存現象以至作品內部所涉及歷史知識考掘,延伸至於其他樂種曲目歷史現象的系譜性考察,終於重新審視文化的經驗傳承,尤其最一般日常人文知識,透過不同藝術表現而有多重樣態存在可能性。以及對此紛呈多樣外觀,經由不同藝術創造卻明顯可見源自同一題材,當初孕育此一現象傳統社會的文化內涵之於當代重再經驗認識與再理解詮釋的必要性。
  • Item
    別裁與正宗:曲牌音樂的現象存有與歷史實踐
    (2009) 范揚坤; Fan YangKun
    摘 要 漢族藝術傳統自存一類以「曲」為名的文化體系。其中人文特徵包含以曲牌為曲目總稱的音樂現象,與長久以來透過創作、表演所建立傳統;及其在相關活動歷史累積過程間,為說明音樂內涵與建構特定文類—「曲」文學,逐漸形成以「曲學」為名的知識體系。在此文化體系內論曲傳統的藝術理念,尤其對音樂美感經驗的詮釋以及理解音樂的方法,向以追求「正宗」、「典型」為核心價值。進而再由內在理念發展為客觀化的格律理論。然相對於理論家企圖為每一隻曲牌訂定確切的內容,客觀世界中的音樂表現卻始終出現各種變化型,格律如何規範也常有莫衷一是的意見。因而正宗典型之外,不斷又有各種別裁現象的發展。理想與實況、正宗與別裁之間的差異,似乎成了長久以來曲學理論無從調和的矛盾。從格律理論所表現對曲牌音樂內容的認知模式,我們可以知道,「正宗」的概念之所以能夠長期主導曲學理論思想,源於曲家在認知的意向行動上,肯定一切曲牌皆有其特定實存的內涵。而且此一實有的主張,顯然不以確定的旋律現象為根據,而是透過主體認知意識中對音樂抽象存在的把握能力所完成的。故而在曲牌格律所見內容,實為音樂可變形象內在安定成份的理論詮釋。 本論文以此曲牌音樂現象為主題,經由現象在歷史中的存在與認知活動,分析有關內容的構成與組織形態。為能分析、理解並闡明此一現象,筆者運用音樂所處歷史脈絡之「別裁與正宗」文化觀、古典曲論各家論述,以及不同曲牌音樂自身存有形態表現,分析、說明三者在發展進程間的交叉互動與辯證關係。同時並藉多元詮釋範疇為論述框架,就此音樂文化傳統在歷史間的互動現象,展開提問與觀察研究。 個人在研究過程間,經由音樂及曲目形態現象分析觀察到,古典理論較不關心的集曲形式及其組裝音樂手法現象,其實提供著一種更貼近於古人視野的客觀依據,有助於我們分析曲牌音樂組織特性;其次,不論曲牌格律範式,或民間傳統有關「曲骨」的概念,與實際音樂深層的構造存有,彼此之間無法直接類比。這些現象只能說明古人如何從主體認知立場去分析與把握音樂對象,以及經此意向過程完成的詮釋內容。但卻導引著筆者由此延伸為曲牌音樂「現象存有」分析基礎。指出音樂具有可變形的再發展特徵,除有適應曲詞語言聲調的需要外,更涉及任何曲牌不只是單一獨存的曲目,通常又必須相互結合為一更大規模的結構,成為特定作品中的組織元素。在因應各種結合情況的過程中,「可變」成了曲牌音樂根本的藝術特徵之一。從內在安定的本有,到各種變形,再到組合特定作品,以至於實際演出的表演詮釋。個人以為,此一現象在藝術的形式特質上,實際展示了一個可分層充實的多層次框架。甚至於單一曲牌自身內部同時亦有此現象。故而若能披露此一從內在本有到外部展示過程,曲牌音樂藉此多層次框架構造,如何於每一層次間逐步得到充實與再詮釋。曲學傳統理論中的認知矛盾即有可能得到解決。
  • Item
    上大人,一齣亂彈戲的歷史知識考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8-11-??) 范揚坤; Yang-Kun FAN
    〈孔乙己〉,臺灣舊時書房最初階習字常用教材,雖只是一篇廿八字短文,卻曾經是本地漢人童年最初經驗漢字書寫文化原點。當從個人生命經驗累積成為社會文化歷史記憶過程影響所及,包括戲曲、說唱以至器樂等表演藝術,皆出現過吸收引用〈孔乙己〉,分別形成特定曲(劇)目現象。然此「上大人」文化現象,包括當年曾普遍流行的習字教材,於今臺灣社會猶然近似歷史陳跡,罕見能再復現,亦少有人能理解全貌。本文分析主要在此「上大人」文化歷史發展現象範疇,經由亂彈戲《上大人》劇保存現象以至作品內部所涉及歷史知識考掘,延伸至於其他樂種曲目歷史現象的系譜性考察,終於重新審視文化的經驗傳承,尤其最一般日常人文知識,透過不同藝術表現而有多重樣態存在可能性。以及對此紛呈多樣外觀,經由不同藝術創造卻明顯可見源自同一題材,當初孕育此一現象傳統社會的文化內涵之於當代重再經驗認識與再理解詮釋的必要性。
  • Item
    粉蝶兒花衣勝剪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04-09-??) 范揚坤; Fan. Yangkun
  • Item
    北管幼(細)曲之中的〈彈詞〉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00-12-??) 范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