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布拉姆斯《新愛之歌》作品分析與音樂詮釋
    (2012) 陳碩涵; Chen, Shuohan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處於浪漫樂派新舊交替之時代,憑藉其保守與嚴謹之創作與個人偏好之民歌風格,為自己開創一條新的道路。一生創作曲種與數量豐富,除歌劇外,有大型管弦樂的作品,中型之室內樂作品,也有小型獨唱與重唱之藝術歌曲等。 在專業歌者與演出曲目日漸增廣之需求下,布拉姆斯自1859年開始創作聲樂四重唱作品,並且受到當時維也納之社會風氣影響,以四重唱與四手聯彈之編制,創作兩組「圓舞曲」音樂風格之作品,一八六九年完成《愛之歌》(Liebeslieder, Op. 52, 1869)十八首樂曲,出版後大受好評,因此繼續著手創作如續集般之《新愛之歌》(Neue Liebeslieder, Op. 65, 1875),並於一八七五年出版。 《新愛之歌》共十五首樂曲,一至十四首歌詞承接《愛之歌》,由道默(Georg Friedrich Daumer, 1800-1875)翻譯各國當地文學詩詞之《文選集》(Polydora),最後一首則以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於一七九六年創作之悲歌《艾烈希斯和朵拉》(Alexis und Dora)之其中一段〈結論〉(Zum Schluß)作為對兩組《愛之歌》之結論。 本論文共分為五個部份,分別是緒論、背景探究、十五首樂曲分析、音樂詮釋與結論,探討布拉姆斯十五首歌曲選用之詩詞內容,於編制、曲式、旋律、調性、和聲、節奏、織度、力度等之變化,給予音樂分析與詮釋上之建議。另有三則附錄,其一為十五首歌曲之音樂要素綜合整理表,其二為十五首歌曲之歌詞單字解釋,其三為研究者解說音樂會之節目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