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論音樂錄影帶形式於網際網路時代對閱聽人喜好程度影響之探索性研究
    (2021) 陳又暐; Chen, Yu-Wei
    音樂錄影帶(Music Video簡稱MV)已成為今日音樂產業中行銷非常重要的工具,無論是主流唱片公司亦或者是獨立音樂圈,在製作音樂作品時絕大部分都會對製作音樂錄影帶多所著墨。 觀察台灣音樂錄影帶的內容,因為早期主流音樂作品敘情曲占了極高的比例,為了襯托抒情氛圍,故大多採用敘事的方式作為主要呈現之內容,而此一手法也造就了台灣的一般聽眾之觀影習慣。 隨著時間,不同的音樂類型逐漸蓬勃,除了國內產業參與者自身的改變,衛星電視、網際網路普及、影音平台的崛起也逐漸將國外的音樂類型與音樂錄影帶引進國內,近年來以韓國製作的音樂錄影帶尤其突出,其絢麗的畫面、花俏的運鏡,配上舞蹈動作,時常在網路上成為被聽眾大量轉傳分享的標的。 本研究聚焦於此現象,以同一首歌製作三個不同版本的音樂錄影帶,做為對照實驗,希望能夠從觀看者的訪談以及網路影音平台後台資訊所提供的實際數據,探究音樂錄影帶之視覺呈現、影音契合度與最終觀看次數之關聯性。 結果顯示,音樂錄影帶確有傾向視覺主導的趨勢,但影音契合度的高低並不直接影響音樂錄影帶的觀看人數。本研究發現其他影響因素如音樂本身被大眾接受的程度、上傳時間的先後順序以及在影音平台上滯留的時間等皆與觀看人數呈正相關,並非高成本的作品才能得到好的反饋。
  • Item
    陳中申嗩吶協奏曲《扮仙》之分析與詮釋
    (2020) 陳育偉; Chen, Yu-Wei
    陳中申嗩吶協奏曲《扮仙》素材取自於北管音樂,其中所使用的素材及主奏的樂器,皆與筆者過去所學習的嗩吶及北管音樂相關聯,因此引起筆者研究的動機,希望能透過自身所學的專業,對於此曲素材進行探究,使樂曲能更貼近作曲家之原意。 本文之文獻分為三個面向來探討,分別為:作曲家之相關文獻、扮仙戲音樂之相關文獻、作曲家相關訪談文獻回顧。對於陳中申嗩吶協奏曲《扮仙》之文獻,直接性的資料鮮少,僅有學者針對曲式及詮釋上進行研究,因此,筆者透過親身訪談獲得第一手資料,從中整理出作曲家的音樂學習歷程與創作歷程,以及作曲家的創作理念與手法,再將此曲進行素材旋律之分析,並以演奏者之角度,對於此進行樂曲詮釋之探討,以完成本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陳中申協奏曲《扮仙》於1991年受臺灣笛子演奏家劉治委託創作,此曲原先設定為笛子演奏,但在1997年時作曲家將此曲移植給嗩吶演奏,使樂曲更貼近北管音樂風格。透過訪談筆者發現,此曲不僅運用北管音樂的【二凡】、【梆子腔】、【點絳唇】、【緊中慢】,還運用到客家八音【高山流水】作為創作的動機。此曲融合了國樂嗩吶與戲曲嗩吶的演奏手法,讓嗩吶演奏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並充分展現出嗩吶樂器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