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拉威爾鋼琴作品《加斯巴之夜》詮釋報告
    (2013) 劉依亭; Yi-Ting LIU
      摩利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為法國印象樂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身處於兩世紀之交的動盪時代,受法國學院式的厚實訓練和文學、繪畫等藝術之薰陶,在延續法國音樂傳統的同時,融合其他各類型的音樂語彙建立個人獨特的音樂風格。   鋼琴家柯爾特(Alfred Cortot, 1877-1962)曾讚嘆鋼琴作品《加斯巴之夜》:「作曲家創作了最驚人之器樂作品,豐富了我們這個時代」。拉威爾受到十九世紀前期法國詩人阿洛伊休斯‧貝特朗(Aloysius Bertrand, 1807-1841)的詩集《加斯巴之夜:林布蘭特及卡洛特式的幻想集》(Gaspard de la Nuit: fantaisies à la manière Rembrandt et de Callot, 1836)所啟發,將詩篇中充滿浪漫與幻想的文字化為極具炫技性的三首樂曲,分別為〈水妖〉(Ondine)、〈絞刑台〉(Le Gibet)、〈史卡波〉(Scarbo)。整首作品彷如工藝品一般細緻、華麗,又因其繁複困難的表現技巧,不僅為法國鋼琴作品立下里程碑,亦被後世公認極具挑戰性,成為比賽角逐首獎的常見曲目。   為了深入了解此作品與拉威爾,筆者先探討十九世紀法國音樂、文學與繪畫對拉威爾的影響,以及拉威爾的生平、音樂風格等,之後探究鋼琴作品《加斯巴之夜》其創作背景,並就旋律素材、和聲變化、結構與曲式等作樂曲解析。以上述的研究做為演奏詮釋的參考,並融合筆者個人練習方法、課堂心得、臨場演奏經驗與錄音資料,陳述筆者對此作品的理解與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