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紅潮劇集《美味型男》音樂劇策展與票務之專業實務報告
    (2023) 劉姿含; Liu, Tzu-Han
    中文原創音樂劇《美味型男》於2012年台北藝穗節首次亮相,隨即獲得了當年的藝穗節首獎—永真藝術獎。該音樂劇後來收到大量的邀演及商演機會,吸引了廣泛關注。「你想我,我都在,因為我在你的血液裡,從來沒有離開。」這句充滿深情的詞句,總結了音樂劇《美味型男》的核心精神。這部作品的編導演,梁允睿,在2012年從母親煮的麻油雞飯中找到靈感。這道菜不只是一頓飯,而是一個充滿情感、記憶和鄉愁的故事。但在2022年《美味型男》的重製,票房成績未能達到預期,最終呈現出虧損的局面。本次實務報告深入分析了演出在藝術實踐與商業運營間的緊張關係,研究生並從製作人的角度出發,對整體行銷策略和管理實踐進行了全面的反思與評估。本專業實務報告著重於如何從這次的經驗中汲取教訓,並提出一系列建議,以優化未來的長銷式演出。報告指出,雖然本次演出在財務上未達成目標,但所遭遇的挑戰及其背後的因素,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有助於優化未來的製作和演出計畫。報告中特別強調了必須重新審視的幾個關鍵領域,包括票務銷售策略、如何推動定目劇的發展、成本控制機制。此外,對於劇團來說,探索與觀眾建立更深層次連結的方法同樣重要,包括擴大社群媒體互動、提高觀眾參與度和利用演出回饋的數據分析來精確定位市場需求。儘管本次演出在票房上的表現未達預期,但本專業實務報告所提出的分析和策略建議,旨在指引未來表演藝術作品,使藝術創作的生命力與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能夠共存發展。關鍵字:音樂劇、表演藝術行銷、策展策略、票務管理、長銷式演出。
  • Item
    音樂劇《吻我吧!娜娜》導演創作研究及角色與性別刻畫
    (2023) 李銘真; Lee, Ming-Chen
    本篇研究報告以果陀劇場音樂劇《吻我吧!娜娜》劇中角色出發,延伸性別議題之導演創作研究,研究生整理劇本資料後,提出十個與劇情相關的性別議題,反映現代社會,研究生對於性別議題之探究:一、女性角色之期待,二、家庭的附屬品,三、符合性別期待的盲從心理,四、父權制度下對男性的影響,五、不同的性別,同樣的詞彙,六、女性的自我覺察,七、女性在成就上的社會期待,八、詞彙意思隱喻的性別標籤,九、婚姻刻板印象與形容男女性之語彙差異,十、比起男性,女性的工作往往較多。「你依然可以是你,我依然可以是我。」此文句一語道破研究生想詮釋的全劇主旨,每個人都是獨特且應受到尊重的個體,無分性別、社會地位,希望能夠落實性別平等,並從正視性別歧視與消除僵化刻板印象做起。
  • Item
    論音樂劇《芝加哥》女主角蘿西·哈特之詮釋
    (2019) 余子嫣; Yu, Tzu-Yen
    本詮釋報告針對百老匯音樂劇《芝加哥》(Chicago)中女主角蘿西·哈特(Roxie Hart)做角色上的詮釋和分析,筆者在此將本文分為五章,第一章是緒論,包含本詮釋報告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架構。第二章為音樂劇《芝加哥》一劇的時代背景研究,從禁酒令、槍枝氾濫、媒體壟斷、爵士樂和舞蹈風格幾個方面去做介紹。第三章分為三個小節對音樂劇《芝加哥》做詳細介紹,包含劇本起源和創作改編、劇本大綱以及劇中主要人物介紹。第四章分析女主角蘿西·哈特,包含其內外在形象塑造、與其它角色間之關係以及蘿西·哈特角色的轉變歷程。第五章為音樂劇《芝加哥》歌曲演唱詮釋分析,除了蘿西·哈特的獨唱曲目之外,亦挑選出本劇的一些經典重唱、合唱曲目進行探討,包含中英台詞對照、演唱詮釋、譜例分析。第六章則綜合了本詮釋報告以上各個章節的論述做為總結,期許筆者能在舞台上詮釋出既保留經典又有自己樣貌的蘿西·哈特。
  • Item
    傑洛米‧肯恩 作品《戲船人生》 (Show Boat) 研究:其創作手法與美國流行歌謠音樂風格特徵之關聯
    (2007) 李韶齡; Shao-Ling Li
    《戲船人生》在諸多的文獻當中,顯示位處輕歌劇 (Operetta) 過渡到音樂喜劇 (Musical Comedy) 的時間點,正由於該劇扮演聯繫的角色,因而被賦予如同橋樑般的歷史地位。不過,本論文並不探究該劇所具備的輕歌劇或音樂劇的特徵為何?而是以文獻當中提及,傑洛米‧肯恩 (Jerome Kern, 1885-1945) 對音樂劇的創新看法:著重在音樂和劇情的結合,必須融合一體的理念驅動,為求能達成自我對音樂劇的理想,因而針對當時流行歌謠既有的旋律、形式、節奏,在吻合場景、劇中演員性格的前提下,加以適度地格革。同時,由於本劇將美國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社會寫實呈現,讓總是不被論及的黑人奴隸、異族通婚,以及賭博酗酒等主題,在劇情當中不加矯飾的出現,超越音樂喜劇的既有印象,而讓「Musical」從原本的形容詞,轉而成為名詞,也就是現今我們對音樂劇的代稱。 本論文將以《戲船人生》的六大主軸歌曲,運用「美國流行歌謠」(American Popular Ballad) 的特徵,針對旋律、形式、節奏、和聲四大面向,討論肯恩的作曲手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主述音樂在音樂劇所具備之功能,以及1920年代的美國流行音樂環境;第二章針對相關背景探討:著重作曲家簡介、戲船的發展、以及本劇由同名小說而搬上舞台的創作始末;第三章闡述美國流行歌謠之特徵,也就是當時盛行的慣例範本;第四章針對該劇當中的六大歌曲逐一分析,深入探討為求達到結合劇情和突顯人物性格的目標,肯恩如何將歌謠既有特徵沿襲和創新;第五章則為結論。藉由這樣的分析,不但知曉此作品在音樂劇發展史的前期,如何將當時的戲劇風格加以革新,更掀起後輩音樂家,對音樂劇前仆後繼的革命潮流!
  • Item
    《耀演》劇團音樂劇之紀錄與研究-以原創中文音樂劇《DAYLIGHT》為例
    (2011) 方鈺婷
      音樂劇為20世紀新生的劇種,近年來亦在臺灣蓬勃發展。本論文係以音樂劇演出為主之《耀演》劇團作為研究對象,選定其中文原創音樂劇《DAYLIGHT》為案例,針對其創作背景、製演過程以及主題內容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旨在探究《耀演》之製作成果,並具體說明《耀演》之理念與其在創作表現上之影響,再者進一步提出《耀演》劇團的展望,並嘗試給予未來發展建議。   本研究除了運用文獻探討與相關人物深度訪談等方式,筆者更實地跟排觀察,將演出活動與歷程拍攝,進行影音紀錄,藉此得以深入瞭解《DAYLIGHT》一劇之形式與風格何以形塑,以及導演、演員如何去詮釋解讀劇本文字與歌曲,而轉化成音樂戲劇表演的實踐。因此,研究成果跳脫純粹文字記載,包含有文本及紀錄影片二部分,透過二者交互比對參照與呈現,獲得更為客觀且全面性的剖析,為研究此領域之學術界及教育界提供一份有效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