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News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舒伯特《A小調鋼琴奏鳴曲,D.845》之音樂分析與演奏詮釋(2023) 陳俐; Chen, Li奧地利出生的作曲家法蘭茲.舒伯特(Franz Schubert , 1797-1828)創作了六百多首藝術歌曲,被稱作藝術歌曲之王。其他器樂作品亦有交響曲、室內樂作品、鋼琴作品及許多四手聯彈作品。屬於浪漫主義前期知名作曲家之一的舒伯特,且處於古典樂派及浪漫樂派的交接點,由此能看到屬於古典主義的架構,也有著浪漫主義的優美旋律線,在情感表達上有著自己獨特的方式,在調性轉換上也有著古典時期少有的和聲變化及轉調。本文以舒伯特《A小調第十六號鋼琴奏鳴曲,D. 845》為研究題材,分為五個章節來作研究探討。分別是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創作背景、第三章樂曲分析、第四章樂曲詮釋以及第五章結論。希望藉此能更深入剖析這首奏鳴曲,了解舒伯特的內心世界,並藉由分析及研究資料來強化對於這首作品的詮釋見解。Item Item 舒伯特《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D. 960》之樂曲分析與詮釋(2021) 涂婉庭; Tu, Wan-Ting奧地利作曲家法蘭茲.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是一位後古典時期至浪漫前期的作曲家,從他的音樂作品中除了可以窺見古典時期注重形式的風格外,亦可發現浪漫時期個人深刻情感之鋪陳,可謂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被後人譽為「歌曲之王」的舒伯特,除了創作600多首藝術歌曲外,其他作品也不遑多讓,其鋼琴奏鳴曲即具有獨特的風格。本文就舒伯特《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D. 960》(Piano Sonata in B-flat Major, D. 960)作深入探討,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D. 960》之背景說明,第三章為樂曲分析,第四章為樂曲詮釋,第五章為結論,就此首作品在節奏、和聲、調性及旋律等特色做彙整。筆者希望藉由本研究,能對舒伯特《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D. 960》有進一步的認識,並以此樂曲的分析為基礎,建構個人詮釋的見解,提供彈奏此首作品的演奏者之參考。Item 探討詩、琴、樂韻間的關聯—以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作品15及李斯特《佩托拉克第104號十四行詩》為例(2021) 李坤宜; Li, Kun-Yi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引發浪漫主義的興起,藝術創作開始朝向自由意志,帶動音樂抒發情感的創作,也讓創作的靈感來源越來越廣泛,甚至開始大量出現文學與音樂的結合,音樂的創作不再只局限於皇宮貴族,樂曲的寫作有了作曲家本人的意識以及其所想要表達的情緒,都將在音樂中一覽無遺。法蘭茲・舒伯特與法蘭茲・李斯特是浪漫時期重要的音樂家,舒伯特有「歌曲之王」支撐,李斯特則被後人稱為「鋼琴之王」。舒伯特的作品《流浪者幻想曲》以及李斯特《佩托拉克第104號十四行詩》兩首與詩文、聲樂曲、鋼琴曲皆有關聯,因此本詮釋報告將針對四個主題進行討論,分別是探討詩文、聲樂曲與鋼琴曲間的關聯、當時的社會背景所帶動的新創作手法、分析兩首鋼琴曲與聲樂曲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其創作與改編手法。期望在經過分析後將其創作的心情帶入演奏時的氛圍中,讓音樂演奏更具有情境與靈性,而不再只是單純演奏音符。Item 舒伯特鋼琴特色小品《G大調慢板》、《B小調匈牙利旋律》與《音樂瞬間》之詮釋與分析(2021) 王麗雯; Wang, Li-Wun法蘭茲•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 1797-1828)以優美的旋律,泉湧不絕的樂思著稱。其一生雖短暫,卻留下為數不少的藝術歌曲、交響樂、室內樂和鋼琴作品。其中,鋼琴特色小品,展現了舒伯特一貫的旋律美感,與和聲音響上的特質,例如:平行調或同音異名等轉調方式。這些作品沒有華麗的炫耀技巧,卻有著內省、感動人心的特色,透過這些鋼琴作品可以一窺舒伯特對音樂的想法以及對生命的沉思。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主要參考文獻之簡明評述,第二章舒伯特的生平與音樂風格中,將對其時代背景、音樂學習歷程概述,並就鋼琴音樂風格與特色,以及針對舒伯特的鋼琴特色小品作探討。第三章樂曲分析,筆者以創作背景、曲式架構、調性、和聲、旋律和節奏等方面來分析。第四章演奏與詮釋,將就樂曲分析的結果,提出各曲之看法與建議,第五章則為結論。Item 舒伯特D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小奏鳴曲D.384演奏詮釋(2020) 鄭育芝; Cheng, Yu-Chih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繼承古典樂派,揭開浪漫樂派的序幕,他在古典音樂的構圖中,增添繽紛的色彩。舒伯特一生創作了六百多首的藝術歌曲並且在藝術歌曲方面成就非凡,而有歌曲之王之稱;在器樂曲方面以室內樂見長,另外也有相當多著名的鋼琴及交響曲作品。在他的作品中,都是以抒情優美的旋律表現豐富的情感。 本論文研究主題是舒伯特D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小奏鳴曲D.384,這雖然是一首小巧的樂曲,其中仍具有典型舒伯特的音樂特色,值得細細琢磨。筆者認為詮釋這首樂曲,有必要先完整地瞭解舒伯特及相關之音樂內涵,因此筆者將研究內容分為六個章節來論述,依序為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舒伯特的生平與其作品特色;第三章舒伯特藝術歌曲及小提琴奏鳴曲衍伸探討;第四章依序分析三個樂章的樂曲結構;第五章依序詮釋三個樂章及相關技巧準備,第六章結語。透過以上研究及小提琴技巧訓練,期能精進演奏能力,並且在詮釋此樂曲時忠實呈現舒伯特的創作理念。Item 布拉姆斯《F小調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五》之分析與詮釋報告(2011) 陳姿穎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在1833年5月7日生於德國,19世紀的浪漫主義在音樂上最明顯的影響便是作曲家們紛紛力求創新,在樂曲中展現自由的幻想及表現自我的風格,鋼琴作品中以個性小品(Character pieces)廣受歡迎,布拉姆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或許因為所受教育的關係,也或許是個性使然,他堅持走自己的路而不隨波逐流,仍依循著古典時期的傳統架構寫下三首鋼琴奏鳴曲。 本論文依布拉姆斯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為例,透過本文第三章探討其作曲手法的特色;並於第四章根據費許所著《布拉姆斯與其發展中的變奏原則》中討論布拉姆斯擅長的「發展中的變奏」(Developing Variation)分析本作品的樂曲架構;第五章則以布拉姆斯所作《51首練習曲,作品六》解決困難的彈奏技巧,另外在術語、交響式語法、指法、踏板,本著能夠「透過手指表達內心情感」的觀念,為布拉姆斯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詮釋。Item 舒伯特《C小調鋼琴奏鳴曲,D. 958》之音樂分析與詮釋(2009) 蔡欣伶舒伯特一生創作了多種形式的鍵盤樂器作品,在他的鍵盤作品中,又以鋼琴奏鳴曲較為深奧且極具份量。舒伯特鋼琴奏鳴曲的創作自1815起至1828年止,近十三年的時間,共創作了約二十餘首,從一開始的仿效,繼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舒伯特在人生旅途的最後一年,創作出三首令人震撼的鋼琴奏鳴曲。《C小調鋼琴奏鳴曲,D. 958》為此三首裡的第一首,以具有悲壯味的C小調作成,最強烈表現出對貝多芬的意識,堂堂展現出戲劇化的風格。 本論文分成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寫作之動機和目的及論文之研究方向; 第二章介紹舒伯特的鋼琴奏鳴曲,及《C小調鋼琴奏鳴曲,D. 958》創作背景;第三章透過音樂分析了解樂曲之架構與解析舒伯特音樂創作的手法及風格;第四章以第三章音樂分析的結果為基礎,加上實際練習後,說明彈奏技巧及音樂詮釋;第五章為結論。期待透過本論文之攥寫、研究及分析的過程,能對舒伯特的音樂風格有更深切的體會,進而對實際演奏有所助益。Item 舒伯特A小調《琶音琴》奏鳴曲(為中提琴與鋼琴)之詮釋報告(2006) 呂昭瑩; Lu, Chao-Ying本文以舒伯特當時之社會背景與其生平為開端,並概述各種類音樂作品之風格特色,再針對探討之主題-《琶音琴》奏鳴曲作全盤結構的組織分析;進一步地說明舒伯特寫作本曲之淵源,再以個人觀點出發來作詮釋解說;由於本曲具有為數可觀的中提琴樂譜版本與各樂器之改編錄音,因此亦將版本列為探討範疇。透過各方面的瞭解,對於演奏此作品將會有更深刻的詮釋。Item 舒伯特 《降E大調彌撒曲》D.950 之指揮研究(2006) 林代羚彌撒曲(Mass)是西洋音樂史中最重要的曲種之一,其發展的過程與西洋音樂史的演進密不可分,在各個時期都有不同風格的彌撒,如:葛利果聖歌調式風格彌撒曲,第九世紀的複音彌撒曲,一直到十六世紀複音對位時代的清唱式(a cappella)彌撒曲,巴洛克時期開始,器樂開始進入彌撒的範疇,十七世紀以後管弦樂配合獨唱、重唱、及大合唱的交響風格彌撒曲,彌撒曲已經走出天主教的禮儀音樂的侷限,擴大成為宗教音樂的範疇,進入以純粹音樂藝術的形式發展,例如貝多芬的《莊嚴彌撒》(Solemn Mass in D)。 舒伯特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他在德國藝術歌曲上的非凡成就,在短暫的三十一年生命中,舒伯特創作了八百多首的歌曲,被譽為「歌曲之王」。除了獨唱的藝術歌曲之外,舒伯特也創作出為數不少的合唱歌曲,其中包括了六首彌撒曲。前四首彌撒曲完成於其青少年時期,最後兩首則是其過世前幾年的作品,其中又以舒伯特生命的最後一年所寫的第六號《降E大調彌撒曲》最為出色,是舒伯特作曲技巧臻於成熟的合唱作品。本論文以舒伯特第六號《降E大調彌撒曲》為指揮研究主題,依序討論舒伯特之生平、其六首彌撒曲之創作背景、第六號《降E大調彌撒曲》之各樂章樂曲分析及特色、各樂章指揮技巧及排練時的注意事項及速度建議。最後提出研究後的心得及總整理作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