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貝里歐《民歌》分析研究與自我音樂創作之應用
    (2024) 王智德; Wang, Chih-Te
    義大利作曲家貝里歐 (Luciano Berio, 1925-2003),在二十世紀中期多元的音樂中,廣泛地吸取這些風格,於1960年代發展出生動、獨特的音樂語彙,也常汲取其他領域與文化面向做為自身創作的養分。貝里歐常透過改編自身創作,或是引用過往作曲家的曲目加以審視,為這些作品增添註釋,用意是在一個預先存在的核心上疊加層次,以創造新的視角及產生對話的空間。本論文透過研究貝里歐於1964年的室內樂作品《民歌》(Folk Songs),探討其在改編民歌作品時,對於流行與嚴肅音樂之間的平衡掌握,以及音色與配器的多元面貌,並運用於自身創作。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動機與目的;第二章「貝里歐生平與音樂風格」,敘述生平、創作與音樂教育歷程,並以創作形式分類、闡述其音樂風格;第三章「樂曲分析」分述各樂曲之背景、風格與特點,暨全曲之綜合分析;第四章「自我音樂創作理念之實踐」,為筆者在探討《民歌》後所進行的創作與樂曲分析;第五章「結論」,總論全文並提出研究心得。
  • Item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降E大調第二號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一二零之二》之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1) 洪瑩庭; Hong, Ying-Ting
    在約翰尼斯・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的一生中,運用非常多樣化的編制來創作室內樂作品,共計二十四首,不僅在現今的室內樂音樂會中經常被演奏,使其室內樂作品極富重要性,且在十九世紀浪漫樂派中佔有一席之地。  而其中,布拉姆斯於生命中的最後七年間完成最後的四首室內樂作品,是在1891年欣賞邁寧根管弦樂團(Meiningen Court Orchestra)單簧管首席理查・慕爾菲特(Richard Mühlfeld, 1856-1907)技藝精湛的演奏後,激發了創作靈感,為單簧管這項樂器譜寫了《A小調單簧管三重奏》(Klarinettentrio A-Moll, Op. 114)、《B小調單簧管五重奏》(Klarinettenquintett H-Moll, Op. 115);以及兩首作品編號一二零之作品《F小調第一號單簧管(或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Sonata for Clarinet (Viola) and Piano No. 1 in F Minor)、《降E大調第二號單簧管(或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Sonata for Clarinet (Viola) and Piano No. 2 in E-flat Major, Op. 120, Nr. 2),且同時出版單簧管、中提琴與小提琴三種版本。  本篇論文主要探討《降E大調第二號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一二零之二》,一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包含此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和架構;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概述作曲家的生平、重要作品及寫作特色、《降E大調第二號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一二零之二》之創作背景及首演資訊;第三章為樂曲分析,將按照各樂章之調性、速度、曲式、主題與動機進行整理與分析,並加以比較中提琴與單簧管的版本差異;第四章為樂曲詮釋與有聲資料比較,以鋼琴合作的觀點來進行探討;第五章為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