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羅威爾‧利伯曼 《給長笛與管弦樂團之協奏曲作品三十九》之樂曲分析與詮釋
    (2024) 丁艤樂; Ting, Yi-Le
    羅威爾‧利伯曼 (Lowell Liebermann, 1961) 是一位活躍於美國當代樂壇的作曲家,承襲了傳統音樂的精髓,同時融合了新的創作手法,形成獨具特色的風格,他的作品以高度技巧、強烈的旋律性而聞名,深受大眾的喜愛。本文以利伯曼《給長笛和管弦樂團協奏曲作品三十九》作為研究,包含四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詳細說明論文的研究動機以及探討的範圍;第二章淺談探究作曲家的生平和音樂風格,提供讀者更全面的理解作曲家的背景,第三章聚焦於樂曲分析及詮釋,第四章為結論,整合全篇論文,提出樂曲分析及詮釋上的重點精華。
  • Item
    戈登.雅各《給長笛和弦樂團協奏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探討
    (2022) 朱麒頻; Chu, Chi-Pin
    戈登.雅各(Gordon Jacob, 1895-1984),是英國二十世紀的作曲家。他雖身處於不受調性規範、不受傳統框架限制的時代,然而雅各仍保留古典風格的創作手法,例如 : 他的音樂具有調性、作曲架構明確且富含優美的旋律。他將古典風格的音樂與新的音樂理念相互結合,擁有個人創作思維,創作出屬於自己風格的作品。本論文之目的為研究戈登‧雅各的《給長笛和弦樂團協奏曲》(Concerto for Flute and Strings),探討其生平以及創作風格,並進行樂曲分析以及提出詮釋建議。本文可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並提出文獻探討作為參考的依據;第二章為作曲家戈登‧雅各的生平及創作風格,了解時代背景與其創作理念;第三章為樂曲分析,並理解戈登‧雅各的創作手法;第四章則是針對《給長笛和弦樂團協奏曲》(Concerto for Flute and Strings),其中節奏、旋律、力度、表情符號、術語、鋼琴合作等來進行四個樂章的演奏詮釋;第五章為結論。
  • Item
    浦羅柯菲夫D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之詮釋報告
    (2009) 簡紹宇; Chien Shao-Yu
    為一窺此曲全貌,筆者將透過幾個不同的面向來探討;生平及社會背景乃是知悉作曲家周遭環境最佳的途徑,在不同的人、事、物以及時代的影響下,人的行為和思維會因此受到牽連,隨之在作曲的風格特色上即展現出不同的風貌。爾後,再奠基於這些歷史事實,來解析作品並作出合乎時序以及原作的詮釋,最後再參考名家校訂及演奏的各種資料,從中比較後拓展更多元的思考。
  • Item
    莫札特第五號A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V219之研究與詮釋
    (2008) 吳品枋; Wu Pin-Fang
    莫札特在十八世紀後期面臨歐洲大環境之變動,他的作品仍依循著古典音樂的原則,表現音樂的精鍊與美感,並且保持純真的性格,使其作品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也因此奠定了他在西方音樂史及古典時期的崇高地位。 莫札特的小提琴作品中,以小提琴協奏曲為眾人所著稱,而他的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更是經典作品之一,被認為是小提琴協奏曲中技巧最具挑戰的精華之作,因此筆者挑選此曲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為求正確依照古典時期作品特質的語法,在演奏如此精緻的樂曲前,必須先從多方角度進行探索,首先了解作曲家背景,由當時古典樂派之風格,進而推敲至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之音樂內涵,並了解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之的風格語法及裝飾音演奏方式,期望能夠透過多方面的剖析,找尋一套不偏離作曲家當時創作理念的詮釋手法,將莫札特的音樂更忠實的呈現出來。
  • Item
    卡爾.尼爾森單簧管協奏曲之研究與詮釋
    (2008) 朱嬿蓉; Chu Yen-Jung
    卡爾.尼爾森(Carl Nielsen, 1865-1931)是丹麥作曲家,他的單簧管協奏曲,在單簧管的獨奏樂曲中是一首相當重要的曲目。此協奏曲看似交響素質,卻展示出結構上的凝聚力,單簧管與樂團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時而互相競技,時而互相襯托,單簧管與樂團間有著複雜的對話,卻也各有表現。 本文包含作曲者的所處時代之音樂背景及生平簡介,進而探討此首單簧管協奏曲之創作背景,並論述筆者的分析以及詮釋觀點。
  • Item
    海頓《第二號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之分析與詮釋
    (2016) 李凡萱; Lee, Fan-Husan
    海頓一生中創作了多首的大提琴協奏曲,其中較廣為人知的兩手大提琴協奏曲分別為1765年與1783年所創作的《C大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及 《D大調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早期的海頓帶有些許宮廷味的優雅氣息之創作,相隔了二十年的歲月淬煉中,其中經歷了社會運動帶給音樂的風格轉變,並在這樣的浪潮中,海頓朝向大量且大膽的嘗試及創新,海頓試圖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語彙。 海頓於1783年所創作出的《D大調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其高超的技巧及豐富的音樂性,受到眾多的大提琴家廣泛的演奏。海頓更是為古典樂派中三大巨擘中唯一創作大提琴協奏曲,所以此作品乃至古典音樂中,有相當的重要性。
  • Item
    伯恩哈德.庫魯賽爾《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2018) 薛淨文; Hsueh, Ching-Wen
    庫魯賽爾(Bernhard Crusell,1775-1838)的作品為古典時期單簧管協奏曲經典曲目之一,筆者以作曲家《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Clarinet Concerto Op.1 No.1 )來探討也是身為單簧管演奏家的庫魯賽爾,如何將單簧管演奏技法安排於此作品中,並藉由樂曲分析與古典風格音樂特色相互對照,進一步整理出筆者認為比較接近作曲家原意的演奏詮釋。 此論文著重於庫魯賽爾的生平、樂曲分析及演奏詮釋,透過曲式的分析,知悉導奏、主題動機及樂句發展之間的關聯性,希望藉此作為樂者演奏古典時期協奏曲的參考書目之一,進而增加樂者演奏時音樂之流暢性。
  • Item
    尾高尚忠《長笛協奏曲作品30》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2016) 羅婉瑜; LO, WAN-YU
    尾高尚忠(Hisatada Otaka)為二十世紀三零至四零年代,日本古典音樂界之重要指揮家兼作曲家,是傳遞歐洲音樂文化回國的推手。日本重要的作曲大賽尾高賞,即是為了紀念尾高對日本樂壇之貢獻而設立;尾高留學維也納之背景,使其音樂根基穩健紥實,其創作手法以西洋作曲技法為底,融入濃厚日本元素與現代音響,看似難以捉摸卻暗藏脈絡,作品中不難感受出尾高對於樂思細膩獨到的處理手法,與對祖國的音樂文化懷抱強大熱情與盼望。 《長笛協奏曲作品30》於1948年以小協奏曲編制發表,歷經三年改編與擴充成為協奏曲版本;長笛獨奏部分由獨奏家吉田雅夫(Masao Yoshida)協助,將原曲旋律加入現代長笛演奏技巧後臻於完備;作品中大量五音音階、泛全音體系、印象樂派之和聲配置,使得音樂如風景幻化,高潮迭起。 本研究由三大方向入手,探究作曲家背景與創作之相關資料、運用和聲思維剖析樂曲架構、思考詮釋再比對名家之演奏,逐項深入理解此曲;本論文共有四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及方法,第二章為作曲者相關資料,包含生平與音樂風格、創作背景、尾高對樂壇之影響力,第三章為樂曲分析與詮釋、名家錄音之版本比較,最終為結語,為筆者對此研究之反思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