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舒曼《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一二九》之作品研究
    (2012) 蕭文妍
    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1856)《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一二九》(R. Schumann cell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129)與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及德佛札克(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的大提琴協奏曲被譽為最高傑作。舒曼以大提琴歌唱出細膩而不浮誇的音樂,他認為音樂的目的在反映心靈的狀態,所以周詳地為大提琴設計了此協奏曲,簡樸的管弦樂手法,讓大提琴的主奏保持明確的平衡,在獨奏大提琴上要求高度的技巧,但不是外顯的華麗動態,而是將技巧完全的融入在音樂中,講究深邃且觸動人心的音樂內涵。 本研究報告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筆者的研究動機和方法;第二章為作曲家的生平與創作風格,論述十九世紀的時代背景和音樂風格,以及舒曼的一生;第三章為舒曼《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一二九》之樂曲分析;第四章為舒曼《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一二九》之詮釋演奏,探討樂曲的音樂詮釋和演奏技巧,以及CD版本比較,第五章為結論。
  • Item
    德沃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一○四之指揮詮釋
    (2019) 陳奕全; Chen, Yi-Chuan
    安東寧.德沃札克(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為捷克最重要的作曲家,其不僅在學習歷程中接受正規的作曲訓練,亦將屬於在地的民族風格音樂發展至淋漓盡致,並擅長在其作品中融入新的素材與靈感,而其於宗教音樂、室內樂、管弦樂曲、交響曲、協奏曲、交響詩、神劇、歌劇等等,皆有相當可觀的創作,為一位全方位的音樂創作者。 《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不僅為大提琴界最著名的協奏曲,亦為德沃札克的經典代表作品之一,它無論是在絕對音樂、民族音樂、協奏曲型態上,都有極高的造詣,除了憑藉作曲家自身的才華,其特殊的時代背景與民族文化上的認同矛盾亦為提升樂曲高度的推手。 本論著將釐清創作《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之時空背景,以動機與素材之使用、張力之鬆緊以及較為重要的功能性和聲等面向來解析如此具有民族風格的樂曲,以作出合理之解讀,並帶入音樂氛圍之想像使樂曲的聲響得以以較為形象化的方式描述,此外也將分享研究者在排練上的經驗,包含音色與平衡的拿捏,以及指揮動作上之運用和與獨奏者搭配的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