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浦朗克四組早期作品:《帽徽,1915》、《洪薩的詩作,1924-25》、《馬克思‧雅各的五首詩,1930》、《露易絲‧拉朗的三首詩,1930》之分析與詮釋
    (2013) 許舒嵐; Shu Lan Hsu
    法國作曲家浦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在二十世紀的藝術歌曲創作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筆者論文中所研究的浦朗克早期四組作品,分別為《帽徽》(Cocardes, 1915)、《洪薩的詩作》(Poèmes de Ronsard, 1924-25)、《馬克思‧雅各的五首詩》(Cinq Poèmes de Max Jacob, 1930)和《露易絲‧拉朗的三首詩》(Trois Poèmes de Louise Lalanne, 1930)。 除了《洪薩的詩作》採用十六世紀詩人洪薩(Pierre de Ronsard, 1524-1585)詩集外,其餘三組皆採納當代著名詩人作品,如《帽徽》為科克托(Jean Cocteau, 1889-1963)所作、《馬克思‧雅各的五首詩》為馬克思‧雅各(Max Jacob, 1876-1944)所作、《露易絲‧拉朗的三首詩》為阿波里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 1880-1918) 和瑪麗‧羅蘭桑(Marie Laurencin, 1885-1956)所作。 從這四組樂曲中,可發現浦朗克喜愛短小的曲式,且大部分無前奏。旋律方面則喜歡以個性鮮明且豐富多變的動機串起全曲,浦朗克也常使用半音音程,造成特殊的聲響。這十六首曲子轉調情況非常地頻繁,使用了許多臨時升降記號,故筆者推論他的調性只是為了方便記載樂譜而已,他的和聲完全是根據詩的氣氛而定。節奏使用則極為自由,常有變換拍號的情形,通常是為了配合詩文、展現詩文的語韻,或是使氣氛轉變。鋼琴伴奏則常常重複歌者旋律,此為浦朗克藝術歌曲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 因為浦朗克喜用不和諧音響,以及臨時升降記號,所以欲演唱他的作品的歌者,需要擁有很好的音準。也由於他的曲子架構短小,故歌者需迅速進入歌曲情境,並且快速的轉換情緒與音色,才能正確展現浦朗克所要的樂曲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