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從歌單透視人生 — 港臺版《每一件美好的事》選曲分析
    (2024) 陳曰微; Chan, Yeuk-Mei
    戲劇表演中經常會採用音樂去營造氣氛。歌劇及音樂劇等結合戲劇與音樂的表演類型更會把臺詞變成歌詞,直接以歌曲敘事推進劇情。過往有關戲劇音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創,少有討論採用現成音樂的演出,忽略了音樂元素對於劇本創作的可能性。本論文以英國當代劇作家鄧肯・麥克米倫(Duncan Macmillan)於2015年寫成的獨角戲《每一件美好的事》(Every Brilliant Thing)作為研究個案,分析其劇本中主要以爵士樂貫穿劇情的文本創作手法。故事講述七歲的男孩面對患上憂鬱症的母親嘗試自殺後,開始建立一份「好事清單」,列出所有讓他認為值得活下去的美好事物。此劇以互動劇場的形式,邀請觀眾演繹敘事者生命片段中重要的人物。隨著主角踏入不同的人生階段,這份清單也持續增長。雖然最後母親依然選擇了結自己的生命,但清單卻成為了敘事者的救贖。 劇中的歌曲不但只用於轉場及加強氣氛,同時反映出角色的特質,並有連貫情節的作用。而劇作家在劇本中保留了很大的空間,讓搬演方可依照演出地所需來修改劇本。歌曲作為此劇的重要元素,當在華語地區搬演時,面對截然不同的語言及文化背景,香港及臺灣版均選用了在地的流行音樂去取代原文的曲目。本文會分析港臺版重新選曲為劇本敘事、角色建立及觀眾共鳴三方面帶來的變化,以證在文本中活用音樂元素可帶來的成果。
  • Item
    爵士樂與節奏藍調融合風格詮釋與分析–以The Nick Javier Group音樂會為例
    (2020) 葉宇峻; YEH, Yu-Chun
    在現代流行樂中,橫跨不同的風格並互相交融而產生的音樂類型是很常被聽到的,這種融合而生的音樂以聆聽者角度而言,除了可以為傳統的曲調加入新的感受外,對於演奏或演唱者更是有許多挑戰。 本文內容是在以分析筆者之畢業演出「The Nick Javier Group音樂會」的研究及詮釋。本場音樂會包含以爵士樂為根基,並交融節奏藍調(Rhythm& Blues)而生的多種不同演奏樂風,這些音樂類型的核心概念往前溯源是以爵士樂的理論及演奏型態為奠基,進而往後發展出混合不同種類樂風而生的多種音樂樣貌。演出曲目除了有爵士樂中的搖擺(Swing)和浪漫(Ballad)風格之外,並橫跨了嘻哈(Hip hop)、靈魂樂(Soul)、藍調(Blues) 、放克(Funk)等不同種類的節奏藍調樂風。 筆者希望可以藉由本次音樂會的演出及報告撰寫內容,在此拋磚引玉下讓更多人了解爵士樂並非傳統印象中的高不可攀,也可以是有著活潑及多種變化可能性的樣貌。
  • Item
    薩氏管重奏樂曲分析與編曲技法–以唐川爵士樂團音樂會為例
    (2020) 呂鼎瀚; LU, Ding-Han
    Big band Swing(搖擺大樂團)流行於美國1930年代初到1950年代末,其編制通常會有10位以上的樂手做演出,除了基本的節奏樂器之外,還包含了許多木管、銅管樂器以及歌手。在這樣的編制中,樂團編曲者擔任重要的角色,好的管樂和聲,不只能為歌曲增添更多色彩,也能幫助到歌手對歌曲的詮釋,使音樂性更加豐富。 跟以往爵士大樂隊不同的是,這次的音樂會,將分別使用低音、中音、高音,不同音域的薩氏管再搭配上節奏組,以演奏的方式來做呈現。分析的風格包含Swing、Bossa Nova、Ballad等不同種類的樂風來探討管樂和聲編排的方式,也會運用調式的概念,進一步分析曲目架構。希望藉此能讓讀者對管樂編曲及和聲樂理有更深入的了解,並將其活用在各種樂曲風格之中。
  • Item
    論音樂劇《芝加哥》女主角蘿西·哈特之詮釋
    (2019) 余子嫣; Yu, Tzu-Yen
    本詮釋報告針對百老匯音樂劇《芝加哥》(Chicago)中女主角蘿西·哈特(Roxie Hart)做角色上的詮釋和分析,筆者在此將本文分為五章,第一章是緒論,包含本詮釋報告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架構。第二章為音樂劇《芝加哥》一劇的時代背景研究,從禁酒令、槍枝氾濫、媒體壟斷、爵士樂和舞蹈風格幾個方面去做介紹。第三章分為三個小節對音樂劇《芝加哥》做詳細介紹,包含劇本起源和創作改編、劇本大綱以及劇中主要人物介紹。第四章分析女主角蘿西·哈特,包含其內外在形象塑造、與其它角色間之關係以及蘿西·哈特角色的轉變歷程。第五章為音樂劇《芝加哥》歌曲演唱詮釋分析,除了蘿西·哈特的獨唱曲目之外,亦挑選出本劇的一些經典重唱、合唱曲目進行探討,包含中英台詞對照、演唱詮釋、譜例分析。第六章則綜合了本詮釋報告以上各個章節的論述做為總結,期許筆者能在舞台上詮釋出既保留經典又有自己樣貌的蘿西·哈特。
  • Item
    梅耶‧庫夫曼單簧管作品《牽牛花,寶貝!》之詮釋探討
    (2007) 許瀞文
    梅耶.庫夫曼(Meyer Kupferman, 1926-2003)是美國作曲家,同時也是一位單簧管演奏家。他靠著自修學習作曲,曲風富於變化,他最為人稱道的是以十二音列融合爵士樂的作曲手法,《牽牛花,寶貝!》(Moonflowers, Baby! , 1986)即為其中代表作之ㄧ。 本文將由探究作曲家的背景和創作理念出發,仔細研究樂譜之中的脈絡,及藏在其後的巧思,以求更為了解原作精神;另外,將以此為基礎,論述筆者的演奏和詮釋觀點,包括對氣氛的掌握和想像,與爵士鼓之間如何配合,以及本曲中所使用到的特殊技巧如何練習與應用。
  • Item
    爵士樂融合台灣映象之研究---以《啟彬與凱雅的二重奏》為例
    (2007) 黃韻秋
    摘要 本論文以《啟彬與凱雅的二重奏》做為研究對象,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爵士樂屬於一種外來樂種,所以其流傳與發展,受外來文化影響甚鉅,所以有必要從西方爵士樂史中,對照台灣爵士樂的發展與現況;第二,藉由深入訪談,探討爵士樂手如何將台灣映象與爵士樂做結合,並經由分析爵士樂融合台灣映象系列中的所有作品,歸納出樂曲中的音樂特色,忠實呈現出台灣當代爵士樂手的創作方式;第三,是為了了解即興創作的特質,因此將即興過程中的所有樂段採譜分析,以譜例呈現出來,經由透明化的解析,爬梳出爵士樂手的即興慣用手法。 本文冀望藉由《啟彬與凱雅的二重奏》,看到台灣當代爵士樂手,如何將本土元素融入爵士樂的創作方式,了解爵士樂即興的過程與方法,更重要的是,本文希望能夠藉由呈現出,台灣當代的爵士音樂資料,讓更多的音樂人對爵士樂在台灣的發展多些認識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