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卓綺柔《夜華印象—為笛獨奏與大提琴、鋼琴雙伴奏》作品分析與詮釋
    (2024) 張沁榆; Chang, Chin-Yu
    卓綺柔的《夜華印象—為笛獨奏與大提琴、鋼琴雙伴奏》創作於2023年,改編自2021年所創作之《夜華印象—給二胡、大提琴與鋼琴的三重奏》。樂曲的創作由三重奏版本更改為笛子主奏與兩個樂器伴奏之形式,曲中素材融合了謝宇威所作之《月光光》及德布西的《月光》。曲中除了展現《月光光》完整主題旋律,同時改變拍號,為旋律加入更多裝飾及變化,讓《月光光》的旋律聽起來更加悠長綿延。曲中更融入人們熟悉的德布西《月光》鋼琴伴奏型態,將《月光》第二主題旋律從規矩的八分音符行進模式,變換為快速流動又快速拉長的創作手法,讓《夜華印象》聽起來更加符合作曲者對月色變化的想像。透過卓綺柔獨有的創作手法,巧妙地將東方客家音樂元素及西方德布西樂曲融合在一起,並且在樂器組合上擁有多元的嘗試。《夜華印象》這首現代創作作品,也為今日竹笛演奏家帶來了新的嘗試與體驗。本篇論文共分為五章,透過研究卓綺柔的生平背景與作品創作動機之連結,探討《夜華印象》曲中所使用的各個動機與素材,並且分析樂曲架構,希望能更深入了解《夜華印象》一曲所帶有的涵意,最後詳述筆者對《夜華印象》的詮釋想法及對樂器音色的運用與互動之主張,期盼能幫助未來的演奏者,對此曲有更深刻的理解及演奏出更細膩的詮釋。
  • Item
    第三屆全省客家民謠比賽研究
    (2021) 官曉蔓; Kuan, Hsiao-Man
    本研究以「第三屆全省客家民謠比賽」作為課題,研究資料為1967年史惟亮與許常惠進行民歌採集運動之採錄成果,目前留存下來的全省客家民謠比賽錄音,存於《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以及《許常惠教授民歌採集運動時期歷史錄音還原第二期計畫期末報告》兩批檔案中。這批錄音意義非凡,不但能夠忠實的還原當年的比賽,展現1960年代人們演唱客家歌謠以及比賽的盛況,更能具體幫助史學家了解1967年苗栗客家人的生活景況。本論文分為三部分撰寫,第一部分探討「第三屆全省客家民謠比賽」的歷史源流,並透過文獻的蒐集與比對,建構起1960年代苗栗客家山歌的發展狀況。第二部分為梳理民歌採集與全省客家民謠比賽之間的關係,並還原這場賽事的樣貌,以及刻劃比賽中的五種角色,主持人、評審、伴奏、參賽者以及觀眾。第三部分研究客家民謠決賽中的歌謠,以9位獲獎者演唱之曲調進行採譜分析,於歌詞結構與內容、虛字、襯字,以及節奏、音程、旋律等方面進行觀察,呈現客家民謠與社會背景之間的關係和客家音樂發展之脈絡。第三屆全省客家民謠比賽距今54年,是臺灣第一筆留下有聲資料的山歌比賽,本論文透過此錄音,追溯客家民謠比賽的源頭,並透過比賽的相關人物,型塑客家音樂活動的發展脈絡,呈現全省客家民謠比賽的社會背景與音樂變化,反映客家社會文化的轉變。
  • Item
    客家藝師徐木珍研究
    (2013) 絲一婷
    本論文以第六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客家藝師徐木珍先生為研究對象,徐木珍雖自幼雙眼失明,但在客家音樂上的成就是不容小覷的,除了能拉能唱能打之外,在歌樂演唱亦或是器樂演奏的即興功力更是不在話下,筆者透過徐木珍所出版較具代表性的有聲資料《東山再起》、《弦詩》、《獨白》中演唱(奏)的【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及筆者與徐木珍學琴時所學之【小調】與其他曲目,加以採譜並作深入探討與分析,目的在於將徐木珍的音樂有樂譜流傳,以及讓大眾瞭解其音樂內涵。 本論文共分四章來論述,第一章主要針對目前台灣客家音樂保存現況來論述,以政府機構的保存工作、大學研究所的相關調查保存、藝人與樂團技藝的活傳統保存及影音資料保存成果四方面來觀之;第二章對徐木珍個人生平做詳細的介紹,將徐木珍的身世背景、習得曲目、保存文物、教學方式及出版品作完整的敘述;第三章及第四章將徐木珍所演唱的【老山歌】、【山歌子】、【平板】以及筆者向徐木珍所學習之【小調】和其他樂曲加以採譜並作演唱及演奏上的分析;結論歸納統整徐木珍在客家音樂演唱與演奏之藝術特點,進而瞭解徐木珍在客家音樂上的風格與特色。
  • Item
    謝宇威客家流行創作音樂之研究
    (2015) 陳姵茹; Chen, Pei-Ru
    本文以現代客家音樂創作者─謝宇威為研究對象。謝宇威於1991年開始創作音樂,目前出版六張音樂專輯,本文以謝宇威1995年至2014年間之音樂出版品為研究範圍,深入探討及分析。 第一章內容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及研究範圍與限制,以蒐集之專書、論文、期刊及報章雜誌等文獻進行探討;第二章講述謝宇威生平及歷程,透過訪談並蒐集專輯作品、曲譜等,匯整其生平與創作理念,統整唱片作品數量、歌曲類型等,並以表格、量化圖呈現;第三章以謝宇威的創作音樂─通俗音樂、童謠與爵士唐詩音樂之內容,依曲譜中的旋律、節奏、調性等方面進行分析,並將曲譜中的歌詞做聲韻處理;第四章筆者將針對謝宇威改編之客家傳統音樂作品為主,以客家傳統曲調與其改編音樂內容進行旋律的分析與比較;第五章內容將對於本文做統整及歸納。 本文透過文獻、曲譜、音樂蒐集及實際訪談等方式進行分析、比較、統整。期望藉由本文將謝宇威的創作音樂進行梳理與論述,能使客家傳統音樂及客家創作音樂更為大眾所理解,亦期望本研究對於未來有關客家音樂之研究者有所助益。
  • Item
    臺灣客家絃索八音的即興模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1-05-??) 劉新圓; Hsin-Yuan Liu
  • Item
    臺灣客家絃索八音的即興模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1-05-??) 劉新圓; Hsin-Yuan Liu
  • Item
    臺灣客家絃索八音的即興模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1-05-??) 劉新圓; Hsin-Yuan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