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雷史畢基《B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2) 趙勻毓; Chao, Yun-Yu
    義大利在中世紀、文藝復興 (Renaissance) 至巴洛克 (Baroque) 時期皆為西方音樂發展的中心,不過在古典時期之後,歐洲的音樂重心逐漸轉移至德奧地區,直到十九世紀浪漫時期後,歌劇的興起才漸漸恢復義大利在音樂歷史中的地位,身為此時期的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畢基卻不以歌劇,而以器樂音樂在當時的音樂圈佔有一席之地,這讓筆者相當好奇他到底是何許人物。在雷史畢基的音樂之中,具有相當浪漫的音樂語法,也能聽見印象主義具有朦朧氣質的和聲,因此有些人認為他是後浪漫主義,也有另一派說法認為他偏向印象主義,讓雷史畢基成為一位無法明確定義流派的音樂家,這是筆者認為非常特別的地方。本篇論文自作曲家生平開始,尋找雷史畢基與其他同時期音樂家的關聯處,試圖找出他在音樂方面受到的影響,並以《B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為主題進行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以期更加理解作曲家與這首作品。
  • Item
    葛利菲斯鋼琴作品《三首音畫》與《幻想曲集》之分析及詮釋
    (2014) 張嘉筑; Chia-Chu Chang
    查爾斯‧湯姆林森‧葛利菲斯(Charles Tomlinson Griffes, 1884-1920)是美國二十世紀初深受文學影響的作曲家與鋼琴家,在其短短三十五年的生命中,創作受法國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影響極深,被後人譽為「美國印象主義作曲家」。威特基(Paul Wittke)曾說:「葛利菲斯不是一位被大家刻意遺忘的作曲家,但他肯定是被忽略的一位。」 本文擬就葛利菲斯兩組鋼琴作品—《三首音畫》(Three Tone-Pictures)和《幻想曲集》(Fantasy Pieces)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進行探討。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葛利菲斯的生平與創作風格,第二部分藉由蒐集的文獻資料,探究《三首音畫》與《幻想曲集》的創作背景,第三部分分析樂曲的創作手法,進而提出筆者個人之樂曲詮釋與練習方法的建議。希望藉由本研究使筆者於演奏葛利菲斯這兩組作品時能更加掌握演奏的技巧與風格。
  • Item
    克勞德・德布西兩套鋼琴組曲比較性研究—《貝加摩》組曲、《為鋼琴的》組曲
    (2016) 許芮于; Shiu, Ruei-Yu
    十九世紀末、1871 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音樂界興起一股振興法國文化的 風潮。由於法國音樂在十九世紀中以來,國內中產階級增多,喜愛好聽易懂的音 樂與表演藝術,因此音樂發展並沒有太突出的表現,除了討好聆賞者的音樂以外, 主要是日耳曼地區輸入音樂。音樂界藉著普法戰爭的戰敗,試圖在音樂上突破重 圍。 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5-1918)跳脫傳統的創作手法,有別於當時法國由學院派「溫和的浪漫」風格、「法蘭克幫」(bande de Franck)的國際風格,以及德國的後浪漫派音樂,震撼了當時的音樂界,尋找出音樂中新的聲音模式。然而,這樣的創新,被拿來與當時的「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畫派類比,貼上在當時帶有貶義的標籤。即使過了這麼多年,德布西的音樂經常被演奏、分析與討論,但大多注重在技巧方面。而對於德布西的音樂,與「印象派」這樣的標籤,究竟 兩者之間有著些什麼樣的關係,則時常以幾句似是而非的言語帶過,進而影響聆 聽、演奏時的認知,產生許多誤解。 本篇論文先探討作曲家所處的時空環境,透過相關文獻的參考,試圖將應該 具有的背景認知,以重點的方式呈現。樂曲上比較德布西早期的作品《貝加摩》 組曲(Suite Bergamasque, 1890-1905)、與成熟時期的《為鋼琴的》組曲(Pour le piano,1901)。兩首作品在標題或背景上,與巴洛克時期有著明顯的關聯,筆者也嘗試透過分析比較的方式,將這一部分凸顯出來。透過前面的背景論述與分析作為根基,反應在詮釋樂曲上,呈現出各曲應該注意的演奏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