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德布西藝術歌曲《優雅慶典I、II》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2) 陳冠諭; Chen, Guan-Yu
    克勞德‧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為法國最為人知的作曲家之一,其生活的十九世紀末,由於整體社會環境的繁榮,進而促使了藝文活動盛行。在與文人雅士們的交流之下,激發了他內容豐富且具高藝術性的創作。其聲樂作品《優雅慶典》(Fêtes Galantes I& II, 1891-1904)分為兩集,並且各有三首曲子,第一集創作於1891年,第二集則創作於1904年,雖然分別相隔十餘年的時間,但在選擇詩詞的意境以及動機的使用上,亦巧妙地將兩集作為一套完整的曲目。 本書面報告總共有四章,第一章為緒論,共有兩節,分別說明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以及方法與架構;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一節為十九世紀法國藝術歌曲發展概述,第二節探討德布西生平,第三節為德布西藝術歌曲之創作特色,第四節為象徵主義之概述;第五節為詩人魏崙之生平與重要作品;第三章為《優雅慶典》之樂曲詮釋與分析,共六節,分別為其六首歌曲:〈悄悄地〉(En Sourdine)、〈木偶戲〉(Fantoches)、〈月光〉(Clair de Lune)、〈天真的少女〉(Les ingénus)、〈牧神〉(Le Faune)、〈感傷的對白〉(Colloque sentimental),各曲先討論詞義以及音韻之間的關係,再研究樂曲架構以及鋼琴和聲樂之間的合作與詮釋;第四章為結語,綜合上述全文以筆者觀點做出總結。
  • Item
    德布西十首早期法國藝術歌曲之分析與詮釋
    (2017) 黃鈺軒; Huang, Yu-Hsuan
    法國作曲家-克勞德.德布西(Claude-Achille Debussy, 1862-1918)活躍於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早期,是法國藝術歌曲代表作曲家之一。在1890年之前,德布西完成了其聲樂作品的三分之二,他高度的文學品味,以及對調式、和聲音響的嘗試與創新,將當代詩詞與音樂融合得淋漓盡致。 本篇詮釋報告中,筆者從法國藝術歌曲之發展、巴拿斯派及象徵派之文學風格探討德布西的歌樂藝術,選擇德布西就讀於巴黎音樂學院時創作的十首早期法國藝術歌曲進行音樂分析。同時,透過實際演唱這十首歌曲,提供歌者們詮釋資料。
  • Item
    十九世紀下半葉以「動物」為標題之法文藝術歌曲分析與詮釋—以聖桑斯、比才、夏布里耶和蕭頌的作品為例
    (2017) 林含儒; Lin, Han-Ju
    法文藝術歌曲 (Mélodie) 由十八世紀的浪漫曲 (Romance) 發展而來,浪漫曲的歌詞多以歷史、田園或感傷的情感為主題。十九世紀中受巴那斯詩派 (Parnassism) 影響,詩詞排除浪漫派 (Romantics) 的主觀表達,開始大膽追求外在對象的客觀描述及對異國風情的描寫,可以發現此時期的作曲家選擇詩作時,以容易入樂且易表現動物神態的巴那斯詩派為主。本文探討於1865年至1890年間四位作曲家以「動物」為標題進行創作的九首法文藝術歌曲,分別為聖桑斯 (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 的《瓢蟲》(La coccinelle) 與《夜鶯》(Le rossignol)、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 的《瓢蟲》(La coccinelle)、夏布里耶 (Emmanuel Chabrier, 1841-1894) 的四首作品《大火雞之歌》(Ballade des gros dindons)、《蟬》(Les cigales)、《粉紅豬的田園曲》(Pastorale des cochons roses) 與《小鴨子田園之歌》(Villanelle des petits canards) 和蕭頌 (Ernest Chausson, 1855-1899) 的〈蝴蝶〉(Les papillons) 與〈蜂鳥〉(Le colibri),計九首。 這些作品皆採用十九世紀當代法國著名詩人的詩,詩人分別為雨果 (Victor Hugo, 1802-1885)、邦維爾 (Théodore de Banville, 1823-1891)、羅斯坦德 (Edmond Rostand, 1868-1918)、傑哈爾 (Rosemonde Gérard, 1866-1953)、高提耶 (Théophile Gautier, 1811-1872) 和黎瑟 (Charles Leconte de Lisle, 1818-1894)。 從這九首歌曲可以發現其詩作具有工整的詩律、流暢的語韻和音樂性的文字,題材一改自然詩派單純寫景或是描寫動物,而使用隱喻手法描寫或反諷現實生活的人物。曲式多為貫穿式 (through-composed) 和詩節式 (strophic),喜歡設計動機或主題來代表動物的動作、聲音或個性,並以此串連全曲。他們使用相似的音型描繪動物的動作,在人聲或鋼琴聲部常使用同音反覆的手法,模仿說話的口吻或表現心中呢喃的聲音,也會以同音的方式或一音節多音 (melismatic) 的段落描繪動物不同的個性。作曲家擅長以模進的手法營造氣氛或是鋪陳高潮,也有在作品內引用前人作品中的旋律來藉此隱喻。鋼琴伴奏則常接續歌者旋律線條或是扮演場景交換的角色。這些作品在歌曲中不斷的重複相同音型或是樂句,有時因過份重複而有好笑的意味,以此手法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似乎是為了與當時其他優美的歌曲做區分。這些都成為此時期法文藝術歌曲中此類標題的作品重要的特色。 這些作品是以「動物」為標題進行創作,因此詮釋應當比其他類型主題更富有畫面感,也可以增加音色的轉換。故歌者需要迅速融入情境,並確實的呈現出歌詞的逗趣感、臉部的豐富表情及適當的動作,才能正確的展現出作曲家所要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