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News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論巴洛克音樂演奏風格與詮釋--以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為例(2022) 周瑾; Zhou, Jin巴赫的這部《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作品,在小提琴曲目庫中擁有著無可比擬的崇高地位,是每一位專業小提琴學習者都必須學習和掌握的重要曲目。由於這部作品的創作年代距今已有300年,而當時所處的巴洛克時期,無論從樂器型制、演奏法,再到音樂審美、記譜讀譜習慣等方面,都與我們今天所熟悉的當代演奏法和音樂環境有著極大的差異。並且,由於巴洛克時期樂譜的譜面信息相對較為「乾淨簡潔」,作為當代學習者,若沒有充分了解巴洛克時期音樂的背景與風格特點,很容易對這部作品的理解和演奏產生「誤讀」。本文基於樂曲創作年代的音樂社會環境,分別從18世紀初巴洛克時期的音樂背景及小提琴演奏法兩方面,綜合歸納分析巴洛克時期的小提琴演奏風格與方法。隨後以此為方向,具體分析闡述如何將巴洛克風格運用於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演奏之中,深入研究探討這部作品的音樂內涵。Item 佛瑞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十三 分析與詮釋(2020) 蘇品瑜; Su, Pin-Yu佛瑞 (Gabriel Faure, 1845-1924) 的創作生涯橫跨了十九世紀末的浪漫樂派,以及二十世紀初的現代樂派,因此他早期與晚期的音樂風格會有明顯的不同。但他依然能將不同樂派的創作手法兼容並蓄,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Violin Sonata No. 1 in A Major, Op. 13) 為佛瑞早期的第一首室內樂作品,當中使用的旋律與風格,除了符合浪漫樂派的特質,也有豐富的和聲變化,以及大膽的轉調手法。因此本論文將會進一步探討,佛瑞是如何將創新的和聲手法,融入傳統的浪漫樂派作品中。這首作品在單純優美的旋律中,同時蘊含豐富的和聲色彩,而使音色與情感有更細膩的層次,進而增加了演奏者在詮釋樂曲的難度。 本論文將分為五個章節來探討。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第二章為十九世紀法國的音樂背景,以及佛瑞的生平概述;第三章介紹佛瑞的創作特色與手法,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別為樂曲分析及演奏詮釋。Item 流行樂曲的改編-以小提琴演奏為例(2020) 張又慈; Chang, Yu-Tzu本論文將流行樂曲改編成適合弦樂器演奏樂譜,主旋律以小提琴為主,以吉他作為伴奏,每首曲目呈現出不同風格流行樂曲,將每首樂曲不同風格、感受想法,以及創作手法等將以詮釋報告呈現。 詮釋報告內容將樂曲線條、和聲、曲式以及創作演奏靈感以流行音樂為主軸呈現。探討樂曲的架構、旋律、節奏、速度…等,並說明樂曲演奏方式。 本篇研究即透過改編樂曲歷程,成為獨特風格樂曲,並獲得以下預期成果: 一、 量身訂製的話題性:為小提琴、不同樂曲風格客製化的器樂改編,形成強烈的風格,並為小提琴開創新氣象。 二、 樂曲意象的多元化:「流行」對音樂風格的分類,藉以型塑多元特色,成為平易近人的音樂風貌。 三、 傳統器樂的新風貌:受惠於樂曲改編的革新與數位音樂的高度發展,將流行元素注入傳統,以踫撞出新的火花。 四、 當代音樂的新體現:演奏中的八首改編曲式風格不同,體現當代流行樂曲式與自由重組的特色,創造新的聆聽經驗。Item 浦羅柯菲夫D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之詮釋報告(2009) 簡紹宇; Chien Shao-Yu為一窺此曲全貌,筆者將透過幾個不同的面向來探討;生平及社會背景乃是知悉作曲家周遭環境最佳的途徑,在不同的人、事、物以及時代的影響下,人的行為和思維會因此受到牽連,隨之在作曲的風格特色上即展現出不同的風貌。爾後,再奠基於這些歷史事實,來解析作品並作出合乎時序以及原作的詮釋,最後再參考名家校訂及演奏的各種資料,從中比較後拓展更多元的思考。Item 莫札特第五號A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V219之研究與詮釋(2008) 吳品枋; Wu Pin-Fang莫札特在十八世紀後期面臨歐洲大環境之變動,他的作品仍依循著古典音樂的原則,表現音樂的精鍊與美感,並且保持純真的性格,使其作品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也因此奠定了他在西方音樂史及古典時期的崇高地位。 莫札特的小提琴作品中,以小提琴協奏曲為眾人所著稱,而他的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更是經典作品之一,被認為是小提琴協奏曲中技巧最具挑戰的精華之作,因此筆者挑選此曲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為求正確依照古典時期作品特質的語法,在演奏如此精緻的樂曲前,必須先從多方角度進行探索,首先了解作曲家背景,由當時古典樂派之風格,進而推敲至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之音樂內涵,並了解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之的風格語法及裝飾音演奏方式,期望能夠透過多方面的剖析,找尋一套不偏離作曲家當時創作理念的詮釋手法,將莫札特的音樂更忠實的呈現出來。Item 亨利克・維尼奧夫斯基「浮士德幻想曲,作品二十」改編自歌劇選曲的小提琴作品之研究與詮釋(2019) 吳柏潔; Wu, Jamie P.聲樂作品和一般器樂作品最不同的地方在於,聲樂作品有歌詞,而此些歌詞通常為詩詞作品,詩詞即為語言,透過詩詞的表達,等於清楚地透過文字,如同講話溝通一般地表達情感。而如若這些歌曲是由歌劇作品中所挑選,其中所要表達的意涵,則不僅只為情感,亦有時空背景以及故事情節等細節。 每當聲樂家們演唱時,聲樂家們的音樂表達雖有語言輔助,但仍須得透過歌詞表達情感,而其他器樂呢?非聲樂的演奏家,在演奏的音樂中少了語言幫助,要如何單純就音樂本身,將所心中想的情感,表達呈現並傳遞出去呢? 本文將整理和分析由歌劇選曲改編的小提琴作品,將其列表及其討論,並聚焦於維尼奧夫斯基的《浮士德幻想曲》,研究作曲家是怎麼將歌劇選曲,即原先有歌詞的作品改編為小提琴作品,是運用何種手法改編成小提琴獨有的音樂特殊色彩,並探討改編自歌劇選曲的小提琴作品之改編手法以及演奏技巧詮釋上,要如何保持原曲的情境與風格。Item 武滿徹三首給小提琴與鋼琴之作品研究(2018) 陳逸群; Chen, I-Chun武滿徹(Toru Takemitsu, 1930-1996)為二十世紀日本近代的現代作曲家。他一生創作給小提琴與鋼琴編制的作品僅有三首,分別是《妖精的距離》、《悲歌》、《十一月的霧與遠方的菊》。本文以這三首小品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依照音樂學家伯特(Peter Burt)對武滿徹創作分期的劃分,這三首樂曲剛好分屬三個不同創作時期。從樂曲風格特色與創作手法可以看到武滿徹音樂寫作的演變,一窺武滿徹音樂創作思維。Item 哥德馬克《A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之作品研究與演奏詮釋(2018) 陳姵君; Chen, Pei-Chun歐洲音樂到了浪漫主義中晚期已發展到巔峰,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 開啟了後浪漫主義的潮流,將音樂和聲及織度發展到極致;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在新舊交替之際,主張回歸古典主義;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 帶領調性音樂走向輝煌;與此同時,哥德馬克(Karl Goldmark, 1830-1915) 卻獨樹一格,將海頓、莫札特及貝多芬奉為圭臬,並保留祖國的民族特色,被視為代表奧匈帝國特色的音樂家。 本篇論文主要探討哥德馬克《A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 28) 的演奏與詮釋,一共分為三個層面做研究。首先從作曲家的生平與作品著手,在瞭解其音樂與當時環境的關聯性後,再更進一步地研究《A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根據曲式、段落、樂句和音樂素材等層面進行分析,最後則以曲式分析為基礎,做演奏方法與演奏詮釋的討論。Item 小提琴樂曲移植至二胡演奏之研究-以《卡門主題幻想曲》為例(2010) 熊家宜; Chia - Yi, Hsiung二胡由伴奏樂器不斷精進改良成為獨奏樂器,主要受到西方文化與小提琴的影響。隨著時間發展,二胡演奏的移植樂曲中,小提琴曲目占為多數,因此本文以小提琴樂曲移植至二胡演奏的曲目,作為研究主軸;高韶青移植的薩拉撒特《卡門主題幻想曲》,作為研究核心,以達到論述移植的現象、瞭解移植的手法與增添演奏的思維等目的。 首先對於移植小提琴樂曲的發展過程與歷史脈絡等,進行探討;同時比較小提琴與二胡兩者樂器,在文化背景、歷史發展、樂器結構、演奏手法等方面差異;以及分析移植的方法。進而搭配《卡門主題幻想曲》,作為舉例說明;再加入自身演奏詮釋的探討,使得本文研究包含理論與演奏兩面向。 在移植小提琴的樂曲,不只豐富二胡的演奏音樂,對於技術層面也達到正面效果;同時影響著二胡演奏音樂的發展。但在其過程中,仍需清楚瞭解二胡本身的樂器特質與文化定位,勿一昧追求技術,才能使音樂真實的內涵與本質產生,演奏出感動人心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