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在地銀髮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主觀幸福感相關研究:以臺南市安定區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5-06-??) 黃惠理; 陳政友; Hui-Li Huang, Cheng-Yu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南市安定區在地銀髮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主觀幸福感相關因素。本研究以結構式問卷進行,以臺南市安定區在地銀髮族為研究母群,以分層集束方便抽樣法,進行橫斷式問卷調查,取得有效問卷340份。本研究重要發現如下:一、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健康習慣」表現最好,「社區參與」表現最差。而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除了「健康責任」與背景變項無關外,年齡愈大者其健康習慣、運動習慣愈差;罹病數愈多者其健康習慣、社區參與、健康飲食、口腔保健愈差;而女性口腔保健較好;有配偶者其社區參與、規律運動較好;有參與社區活動者與自覺健康狀況愈好者其健康習慣、社區參與、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都較好。二、研究對象的主觀幸福感偏正向,其中以「與他人的正向關係」表現最好;「自主性」則最差。而研究對象中有受教育者、有參與社區活動者、自覺健康狀況愈好者,其主觀幸福感愈好;然年齡愈大者、罹病數愈多者,其主觀幸福感則愈差。三、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以預測其主觀幸福感,並可解釋主觀幸福感總變異量的23.6%,其中以「自覺健康狀況」、「健康習慣」、「教育程度」、「參與社區活動」及「健康責任」五項為主要預測變項,且以「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習慣」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最大,「教育程度」、「參與社區活動」、「健康責任」次之。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議:一、針對未受教育之銀髮族,與學校、民間團體等合作研擬健康知能學習活動;二、提升口腔衛生、規劃未滿65歲未符補助條件之社經弱勢缺牙民眾口腔健康改善策略;三、提升社會參與,鼓勵社區成員自助助人增加人際互動、社會支持;四、推廣健康促進活動,以落實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提升心理健康。
  • Item
    新北市某高職學生節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6-12-??) 趙婷蕙; 陳政友; Ting-Hui Chao, Cheng-Yu Chen
    本研究旨在了解高職學生背景變項、體型意識及節食行為間的關係,期能作為學校衛生工作之參考。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以新北市某高職學生(不含體育班及特教班)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集束抽樣法,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為工具,共得有效問卷327份。主要發現如下:一、研究對象之體型屬過重或肥胖者約占三成,而過輕者約占一成多。其社會支持以家人支持度最高,師長的支持度最低。其受媒體的影響屬中低程度,其中以「明星身材」對其影響最大。二、研究對象之體型意識為中等偏正向,但對自己體型偏不滿意。男生、體型過輕者比女生、體型過重及肥胖者有較正向的體型意識。受媒體影響愈大者,其體型意識愈負向。三、研究對象之節食行為並不嚴重,以省略一餐及限制食量的行為居多。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及體型意識預測節食行為時,可解釋其總變異量的45.9%,主要預測變項為肥胖體型、媒體影響及體型意識,且以「體型意識」最具影響力。以女生、過重及肥胖者、受社會支持愈多者、受媒體影響愈大者、體型意識愈負向者,愈容易出現節食行為。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學校積極辦理體型意識與飲食行為相關課程活動,以澄清刻板的體型意識、增進學生健康飲食行為。
  • Item
    花蓮縣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勞工失業經驗、族群與健康生活型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4-12-??) 梁秉義; 陳政友; Ping-Yi Liang; Cheng-Yu Chen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勞工失業經驗、族群與健康生活型態之關係,採自填式結構問卷,以勞動力發展署北基宜花金馬分署2014年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花蓮縣機構現職勞工為母群體,經分層隨機抽樣得有效樣本217份,重要結果如下:一、研究對象「五年內失業經驗次數」平均為1.2次、健康生活型態各分項單題平均值以「人際支持」表現最佳,「健康責任」表現最差。二、經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健康生活型態」整體表現與「族群」有關;「漢族」在「健康責任」、「人際支持」、「運動」、「壓力處理」等表現皆優於「原住民族」。三、經典型相關分析,「健康生活型態」整體表現與「年齡」、「五年內失業經驗次數」有關。「年齡」愈高者,其「營養」表現也愈佳;「五年內失業經驗次數」愈高者,其「健康責任」、「運動」、「營養」、「自我實現」、「壓力處理」等表現愈差。四、經結構方程模式分析,「背景變項」、「失業經驗」及「族群」可解釋「健康生活型態」總變異量約21.2%,其中以「失業經驗」及「族群」為主要預測變項;各分項受影響效果值中,最高的二項依序為「壓力處理」及「運動」,最低的二項依序為「營養」及「人際支持」;研究結果顯示為原住民族者、五年內失業經驗次數愈高者,其「健康生活型態」表現愈差。
  • Item
    高度近視併發症防治教育介入效果研究:以北部某大學一年級高度近視學生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7-12-??) 曾國亮; 陳政友; Gow-Lieng Tseng, Cheng-Yu Chen
    本研究以健康信念模式與成人教育為理論基礎,設計高度近視併發症防治教育介入課程,以探討在大學生教育介入的效果。本研究採等組前後測及後後測真實驗設計,以北部某大學一年級高度近視學生為研究母群體,在103學年度大學部新生體檢時,初步篩檢出近視度數(球面當量)600度及以上的學生,隨機分派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接受本研究研發之「高度近視併發症防治教育」課程,兩組學生於前測(9月)、後測(10月)及後後測(11月)時進行問卷調查。統計方式採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鑑別實驗組與控制組間的差異。統計結果,實驗組的後測成績在「知識」、「自我效能」及「預防性健康行為」三變項明顯高於控制組。但在後後測時,實驗組成績只有在「自我效能」及部分「預防性健康行為」,即「自我檢查」兩變項明顯高於控制組。針對大學高度近視新生實施「高度近視併發症防治教育」介入後的立即效果與延宕效果評估結果顯示:教育介入可有效增加學生對高度近視併發症的防治知識,並可透過觀察學習、情境模擬、言語說服等課程,提高並維持自我效能,雖在整體行為意向中只見到立即效果,但是防治行為中的「自我檢查」仍具有延宕效果,表示教學介入對實驗組學生確實產生教育效果,造成其行為改變。目前臺灣相關的高度近視併發症防治資訊相當不足,也沒有一套有效的課程與教材教具,本研究所設計的課程與特殊教具,針對提升高度近視併發症防治知識、自我效能與行為意向,經研究證實具有相當成效。日後於學校或相關衛生單位實施防治教育宣導時,應可多加運用推廣,建立高度近視族群健康自主管理概念,達成高度近視併發症「及早診斷、及早治療」的防治效果。
  • Item
    泰雅族國中生飲酒防制衛生教育介入成效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7-12-??) 林昭光; 陳政友; 羅文敏; 林若蓓; Chao-Kuang Lin, Cheng-Yu Chen, Wen-Min Lo, Jo-Pei Li
    酒精濫用是臺灣原住民的健康威脅,而且情況愈來愈嚴重。泰雅族屬於臺灣16個原住民族中的一族,其國中青少年的飲酒盛行率高達53.1%。雖然泰雅族的耆老們並不認同,但是族中大多數年輕一代的族人普遍認為飲酒是他們的文化傳統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討飲酒防制衛生教育介入後,對泰雅族國中生之飲酒知識、拒酒自我效能、飲酒行為意圖之效果。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設計,立意取樣新北市烏來區某國中泰雅族學生52人為實驗組,與桃園市復興區某國中泰雅族學生97人為對照組,兩組樣本共149人。在飲酒防制衛生教育介入前,兩組皆接受前測作為介入效果的比較基礎,實驗組接受四週有關飲酒防制的教學;對照組不接受任何實驗處理。飲酒防制衛生教育介入後進行後測,以了解介入後所產生的效果。本研究以結構式問卷(包含社會人口學變項、飲酒知識量表、拒酒自我效能量表、飲酒行為意圖量表)作為前、後測工具。回收的資料以卡方檢定、t檢定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檢驗飲酒防制衛生教育介入對「飲酒知識」、「拒酒自我效能」及「飲酒行為意圖」的影響。本研究發現飲酒防制衛生教育介入對實驗組研究參與者「飲酒知識」、「拒酒自我效能」及「飲酒行為意圖」方面的影響都達到統計上的顯著程度,顯示本介入在上述效標變項上有良好成效。
  • Item
    桃園市幼兒園家長對孩童使用3C產品的視力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5-12-??) 楊心慈; 陳政友; Hsin-Tzu Yang; Cheng-Yu Chen
    本研究採橫斷性調查研究法,探討桃園市幼兒園家長對孩童使用3C產品的視力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擇三所103學年度就讀桃園市幼兒園之孩童家長為研究對象。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獲得有效問卷524份。研究發現,研究對象對孩童使用3C產品的視力保健知識、對孩童使用3C產品而患眼疾之自覺罹患性、自覺嚴重性、視力保健自覺有效性、視力保健行動線索、視力保健自我效能及視力保健行為整體來說屬中上程度,且視力保健自覺障礙性亦不高,屬中下程度;研究對象中,以高社經地位者對孩童使用3C產品的視力保健行為執行度較佳。而孩童平均每日使用3C產品時間與其視力保健行為呈顯著負相關,對孩童使用3C產品的視力保健知識、視力保健健康信念、視力保健行動線索、視力保健自我效能與其視力保健行為皆呈顯著正相關;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對孩童使用3C產品的視力保健健康信念、視力保健行動線索及視力保健自我效能能有效預測其視力保健行為,並可解釋其總變異量之43.9%。在各預測變項互相控制後,孩童平均每日使用3C產品時間愈短者、對孩童使用3C產品而患眼疾之自覺障礙性愈低者、對孩童使用3C產品的視力保健行動線索愈多者及視力保健自我效能愈高者,對孩童使用3C產品的視力保健行為執行度愈佳。本研究建議相關單位應舉辦視力保健研習或親職講座,以及推動孩童定期視力檢查,進而提升家長對孩童使用3C產品的視力保健行為。
  • Item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7-12-??) 童鈺雯; 陳政友; Yu-Wen Tong, Cheng-Yu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背景變項、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的關係。以103學年度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法,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蒐集資料,共得有效問卷1,076份,研究結果如下:一、本研究對象中過重及肥胖者占21.8%,重要他人支持以「父母及家人」為主,其經常提醒的是「多吃蔬菜水果」及「少喝含糖飲料」。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屬中上程度,其中以「每天吃早餐」、「不會把零食當正餐」等表現較佳,而「會將油炸食物的外皮去除後再食用」、「會喝含糖飲料」、「會吃零食」等表現較差。二、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女生優於男生、高社經家庭地位者優於低社經家庭地位者;重要他人對其飲食行為的支持程度愈高,飲食行為的表現就愈佳。另外,研究對象身體意象愈正向者,其飲食行為也愈好。三、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及身體意象可以有效預測飲食行為,並解釋其總變異量的7.1%;其中「性別」、「家庭社經地位」、重要他人支持中的「同學及朋友的支持」及身體意象中的「身體各部位滿意度」為主要預測變項,且以「身體各部位滿意度」最具影響力。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為女生、高家庭社經地位者、同學及朋友較支持者及對自己身體各部位滿意度較高者,有較好的飲食行為。
  • Item
    基隆市民眾對家屬器官捐贈意願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4-06-??) 葉翔婷; 陳政友; Shang-Ting Yeh; Cheng-Yu Chen
    本研究為橫斷式研究,目的在探討基隆市民眾對家屬器官捐贈意願的現況及其相關因素。本研究以2013年在基隆市居住、20歲以上的民眾為研究對象,採多階段抽樣法,以自編結構式問卷蒐集資料,共計440人。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的器官捐贈知識屬於中等程度,器官捐贈態度趨於正向,若已知家屬生前願意器官捐贈,多會遵從其意願,捐贈該家屬的器官,然不同年齡層對家屬器官捐贈意願有顯著性差異。在各預測變項相互控制後,教育程度為高中(職)、註記為器官捐贈者、對器官捐贈態度愈正向、家屬問未保有民間喪葬習俗者,其對家屬器官捐贈意願愈高;而職業為公教人員及其他職業(包括勞工、家管、學生及無工作者),其對家屬器官捐贈意願愈低。本研究依據結果提供建議,期能做為日後提升器官捐贈率方案的參考。
  • Item
    基隆市民眾對家屬器官捐贈意願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4-06-??) 葉翔婷; 陳政友; Shang-Ting Yeh; Cheng-Yu Chen
    本研究為橫斷式研究,目的在探討基隆市民眾對家屬器官捐贈意願的現況及其相關因素。本研究以2013年在基隆市居住、20歲以上的民眾為研究對象,採多階段抽樣法,以自編結構式問卷蒐集資料,共計440人。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的器官捐贈知識屬於中等程度,器官捐贈態度趨於正向,若已知家屬生前願意器官捐贈,多會遵從其意願,捐贈該家屬的器官,然不同年齡層對家屬器官捐贈意願有顯著性差異。在各預測變項相互控制後,教育程度為高中(職)、註記為器官捐贈者、對器官捐贈態度愈正向、家屬問未保有民間喪葬習俗者,其對家屬器官捐贈意願愈高;而職業為公教人員及其他職業(包括勞工、家管、學生及無工作者),其對家屬器官捐贈意願愈低。本研究依據結果提供建議,期能做為日後提升器官捐贈率方案的參考。
  • Item
    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校園霸凌之受凌經驗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2-12-??) 顏秀娟; 陳政友; Hsiu-Chuan Yen; Cheng-Yu Chen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新竹縣高中職學生校園霸凌之受凌經驗及其相關因素。採自編式結構問卷進行,以新竹縣100學年度八所高中職之學生為研究母群,經機率比率集束抽樣的方式抽得有效樣本392人。結果發現:受凌型式以言語辱罵、亂取綽號等戲謔性傷害最嚴重,以手機傳送不雅照片或辱罵言語者最少。男生、神經質性人格特質者受凌經驗較多、學業成績越高者、對學校獎懲、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越正向者受凌經驗越少。本研究架構中的背景變項、個人因素、學校生活可以有效預測其受凌經驗,共可解釋總變異量的20.3%,其中以性別、神經質性人格特質、外向性人格特質、學校獎懲、同儕關係為主要預測變項,並以學校獎懲的預測力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