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56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學生用藥素養教育介入成效研究(2019) 許嘉芬; Hsu, Chia-Fen本研究發展國中學生用藥素養教育課程,並評價教育介入對國中學生用藥知識、用藥態度、用藥效能、用藥素養之影響。採準實驗設計,以新北市某國中三年級學生共約450人為研究對象,實驗組約246人,對照組約204人。研究於108年2月至4月進行,實驗組進行前後測及2堂共90分鐘用藥素養教育課程教學,分別為「單元一:生活藥加分」、「單元二:我藥放好」,對照組只進行前後測,並利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經由用藥素養教育課程教學介入後,能顯著提升學生用藥知識、態度、效能、素養。受試學生表示在遊戲中學習用藥知識是有趣的,願意將所學實際運用於生活中。建議未來可將此教材納入用藥教育課程中,提升學生用藥素養。Item 不同戒菸服務模式之成效及戒菸成功相關因子之研究-以某無菸醫院為例(2019) 黃偉新; Huang, Wei-Hsin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醫院所提供的各種戒菸服務民眾參與的情況,嘗試瞭解不同戒菸服務模式的成效及戒菸成功的相關因子。研究對象為在2017年參與某醫學中心戒菸服務的民眾,共計773名吸菸者。戒菸服務模式分類為四組:門診戒菸治療組、門診戒菸結合戒菸衛教組、醫院戒菸活動組、職場戒菸組,比較四組戒菸服務模式參與民眾的特性、戒菸成功率、服務效率及戒菸成功的相關因子。 結果發現四組戒菸服務模式參民眾的特性有所差異,醫院戒菸活動組可以吸引年紀較大、成癮度較低吸菸者嘗試戒菸。另主動戒菸服務模式如醫院戒菸活動組與職場戒菸組較門診戒菸組呈現更具服務效率,然各組戒菸成功率並無顯著差異。此外,影響戒菸成功的因素包括:吸菸者每日吸菸支數、成癮度、一氧化碳呼氣值、戒必適戒菸藥物使用、戒菸門診次數等。在控制其他因素後,吸菸者參與超過一次的戒菸門診與使用戒必適藥物較可能戒菸成功。 本研究建議醫院提供主動戒菸服務深入社區與職場,以協助更多民眾踏出戒菸的第一步。醫師可依吸菸者的特性提供諮商,考慮使用成功率較高的藥物,並鼓勵民眾多回診以提高戒菸成功率。Item 家長人口學變項、近視防治行為與學童近視之關聯性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2019) 陳怡茹; CHEN, I-Ju近年來台灣學童近視率逐年攀升,過去少有家長人口學變項、近視防治行為與學童近視之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為 (1) 調查國小學童近視之現况。(2) 瞭解家長人口學變項與學童近視之關聯性。(3) 探討家長近視防治行為與學童近視之關聯性。 本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三、四年級的家長為研究對象,於2019年5 月至7月間利用問卷調查,共取得229份有效樣本,並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性樣本T檢定、二元邏輯斯迴歸進行統計分析數據。 研究結果發現: 一、學童有近視者佔46.7%,沒有近視佔53.3%。 二、長人口學變項「性別」,女性族群的學童近視風險勝算比是男性族群的0.49倍(95%CI=0.26-0.91);「母親近視與否」變項,母親沒近視的近視風險勝算比是母親有近視的0.25倍(95%CI=0.26-0.91)。 三、家長較常「提醒孩子,看電視或閱讀書籍時,不可躺著或趴者,以避免眼睛疲勞」以及「會要求孩子,讀書寫字應保持正確姿勢」,其小孩有較高的近視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母親近視與學童的近視風險有正向的關聯性;然而,不同於本研究之假設,家長較常進行近視防治行為似乎也與學童近視風險具有正相關,因此,未來研究需要更進一步的確認家長近視防治行為與學童近視之間的因果關係。Item 融入概念構圖法之健康教育教學模組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以珍惜急診資源議題為例(2019) 簡彰蔚; Jian, Jang-Wei基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強調素養導向健康教育的主流,依據轉型課室教學的實務立場而言,改變教學方法最能事半功倍,其中概念構圖法因能融入並整合學習者的學習結構,被許多研究證實有效提升教學成效,但運用在健康教育教學上並不多見,而國小階段正是形塑健康行為的重要時期,故本研究選取國小學生為對象,以珍惜急診資源議題為例,設計概念構圖教學法之創新教學模組進行介入,藉以評估其在健康教育教學之成效。 本文採準實驗研究設計,實驗組接受概念構圖法教學模組介入,對照組則接受傳統講述課程介入。選取新北市某兩所國民小學(相鄰約1公里)的全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分作一校實驗組、一校對照組並實施前後測的方式進行。參與施測的實驗組共96名學生,對照組共108名學生,回收問卷以SPSS 22.0中文版進行資料處理。 研究結果顯示:一、學生對珍惜急診資源的認知,實驗組調整後平均數.927,對照組則為.829,實驗組提升的認知成效優於對照組;二、學生對珍惜急診資源的態度,實驗組調整後平均數4.678,對照組則為4.205,實驗組提升的態度成效優於對照組;三、學生對珍惜急診資源的自我效能,實驗組調整後平均數4.543,對照組則為3.855,實驗組提升的自我效能成效優於對照組。 整體而言,概念構圖法提升珍惜急診資源的認知、態度、自我效能的學習成效皆優於傳統講述法,建議未來健康教育能採用此教學法,藉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並規劃教師增能課程,融入其他健康議題,以符應素養導向的健康教育主流。Item 技術學院學生刺激尋求特質、危險知覺與俱樂部藥物使用行為之相關研究(2005) 林柏君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技術學院學生刺激尋求特質、危險知覺 與俱樂部藥物使用行為之相關。研究母群體為就讀三所台北市技術學 院日間部之在學學生,採取簡單隨機抽樣方式從每年級各抽一班,共 得15 班597 名有效樣本。以結構式問卷為工具,班級集體填答方式 蒐集資料。所得資料以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 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考驗。重要發現如下: 一、技術學院學生俱樂部藥物使用行為:72.5﹪有喝酒經驗,36.4 ﹪曾經吸菸,使用過搖頭丸者佔5.03﹪,使用過大麻者佔3.2 ﹪和使用過K 他命者佔2.8﹪。 二、技術學院學生的性別、年級、母親教育程度、有無打工情形和 情境可能性與其俱樂部藥物使用行為有關。 三、技術學院的學生刺激尋求特質為中等程度;對俱樂部藥物使 用行為的危險知覺程度偏高。 四、刺激尋求特質和俱樂部藥物使用行為有顯著正相關;危險知 覺和使用俱樂部藥物行為則呈現顯著負相關。 五、在控制個人背景變項之後,刺激尋求特質和危險知覺對於俱樂 部藥物使用行為的解釋變異量仍達統計上顯著差異水準,其淨 解釋力為14.3﹪。 本研究根據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擬定俱樂部藥物介入方 案、藥物濫用防制政策及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大學生運動行為改變之研究:跨理論模式之追蹤應用(2005) 林麗鳳本研究以中部某技術學院,九十二學年度入學之四技一年級新生為 對象,應用結構式問卷追蹤探討大學生運動行為改變與其相關影響因 素,共得有效資料1027 份,結果如下: 一、運動階段的分布與移動 前測研究對象的運動階段分布為:無意圖期14.6%,意圖期42.6%, 準備期23.5%,行動期10.5%,維持期8.8%。六個月後追蹤,依據運動 階段前後移動的結果歸類為:穩定的活動者13.0%,進步者30.0%,退 步者30.6%,坐式生活態型者26.5%。 二、身體活動量之相關因素 研究對象的身體活動量男生高於女生;身體活動量與運動階段有顯著 相關。依據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身體活動量依序為:穩定的活動者> 進步者>退步者>坐式生活型態者。進步者的身體活動量,為後測高於前 測,退步組則為後測低於前測。 三、社會心理變項與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 研究對象在運動改變方法、自我效能、自覺運動利益等均隨著運動 階段的提升而增加,運動障礙則相反。依據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穩定 的活動者在運動改變方法和運動享樂感有顯著地增加;進步者運動改變 方法、運動享樂感、自我效能、運動利益等均顯著增加,而運動障礙顯 著減少;退步者在運動改變的方法、自我效能均顯著降低,而運動障礙顯著增加;坐式生活型態者則均無顯著的差異。 四、預測運動階段的因子 預測前測運動階段的因子為:自我效能、行為的改變方法、性別、 等三個變項,解釋力為34.3%。 預測後測運動階段的因子為:運動享樂感、自我效能、行為的改變 方法,居家運動工具量、男生、運動傷害、自覺健康等七個變項。解釋 力為40.1%。 依據研究所得結果提出建議如下: 一、課程安排方面:以興趣選項的方式安排體育課,並考慮學生性別 的差異,提供多元的選課機會。 二、課外活動方面:增加多元的運動相關社團,健康體能促進班,提 供同儕支持的機會。 三、建議學校能依據教育部的「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訂定促進 學生健康體適能活動的政策與實施方案,增加實行規律運動環境 的可近性,提昇學生實行規律運動的動機與實行率。 四、未來的研究者,可依據研究對象的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加以區 隔,尤其是坐式生活型態者,進行促進身體活動的介入計畫,並 評估其成效。Item 性教育介入對國二學生之成效探討-以高雄縣某國中「兩性相處學習營」為例(2004) 林季玲II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國二學生參與性教育介入方案的學習成效及 意見,並發展一套系統化的國中生性知識、性態度、行為意向、自我 效能的實驗方案,進而評價此方案的實施成效。 本研究設計為期三天的團體發展活動,實施方式乃透過生動有 趣的活動設計與適當的教育方式,使青少年從參與活動中,學習探索 個人有關生理、心理之狀況,及參與社會人際溝通之分享,進而認識 自己與他人的性別角色,並在尊重、接納的兩性互動中學習和諧共處 之道,以培養青少年具備正確健康的性態度,促進青少年擁有成熟負 本研究採用「不相等實驗組控制組設計」,以高雄縣立蚵寮國中 國二學生四個班共143 人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參與為期三天的營會活 動,以作為性教育的介入研究,對照組則不接受任何實驗處理,實驗 結束後,進行實驗組與對照組之比較,以了解兩組在實施性教育上改 研究過程的測量,兩組青少年在介入活動前先施行「性知識、 性態度、行為意向、自我效能量表」問卷前測,以作為評量實驗結果 的比較基礎,教學結束後一週進行問卷後測,以了解教學後的立即效 果,一個月之後再進行問卷的後後測,以追蹤教學介入的延宕效果。 資料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卡方檢定、配對t 考驗、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等進行分析,評估兩組學生在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意向及性相關 自我效能之改變情形,得到研究結論及結果如下:III 1、在參與三天營會活動後,能有效增進學生的性知識,而性態度、 性行為意向、性相關自我效能雖未有顯著的提昇,但從回饋問卷 資料中,可發現本方案對成員有正面的影響。 2、性教育介入計畫能顯著增進實驗組學生的性知識,而且經過一個 月後,介入的影響效果仍能持續。 3、研究對象的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意向、性相關自我效能有顯 著相關。 4、實驗組對性教育介入計畫的滿意情形,整體而言,有九成六的人 表示喜歡此課程,有九成九的學生表示在兩性相處上有幫助,近 七成的學生認為老師教得非常好。在實驗結束的回饋問卷中,可 看出本實驗方案對其性態度、行為意向、自我效能有正向的輔導 效果。Item 國中學生交通安全教育介入之成效研究-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2003) 黃如瑋Item 牙科門診之口腔癌前病變病人戒食檳榔教育介入實驗研究(2003) 曾馨儀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戒食檳榔行為改變計劃介入能否有效影響研究對象的檳榔及口腔癌 相關知識、嚼食檳榔健康信念、提高其戒食檳榔之自我效能和行為。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之「實驗組對照組前後測設計」,以四所立意取樣的教學醫院(國 醫中心、台大、台北長庚、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口腔外科就診之口腔癌前病變、有嚼 食檳榔習慣且為行為改變階段準備期之四十位病人為對象,實驗組接受戒食檳榔行為改變 計劃,此計劃分為三單元,分三次進行,每次教學時間約為10-15分鐘,而對照組僅接受一 般的口腔治療,未接受此介入計劃。於介入完成後一星期進行後測。資料以卡方考驗、獨 立樣本t檢定、配對t檢定來比較各組間的差異,所得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以男性為主,平均年齡為38.25歲,以閩南籍居多,教育程度為國中和高中( 職)居多,工作職業近半數為技術人員。 二、研究對象近八成在六個月內合併有吸菸、飲酒和嚼檳榔三種習慣,約7.5%同時有吸菸 和嚼檳榔習慣,有飲酒和嚼檳榔的有2.5%,只有嚼檳榔習慣者多於一成。 三、研究對象在前測時,平均一天嚼檳榔的顆數以每天嚼1-10顆為最多,嚼檳榔時間以1-5 年和16-20年為最多,多數研究對象使用包葉檳榔嚼塊,檳榔的來源以自己購買為多,第一 次嚼檳榔的平均年齡為20.28歲。 四、本研究所進行之戒食檳榔教育介入能有效提昇研究對象的檳榔與口腔癌相關知識、降 低其自覺戒食檳榔的障礙性;但兩組在戒食檳榔行為階段改變上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五、教育介入後,實驗組的檳榔與口腔癌知識、自覺口腔癌罹患性和自我效能得分顯著高 於前測,相反地,自覺戒食檳榔障礙性後測得分顯著低於前測,且嚼食檳榔之數量顯著減 少。Item 社區健康營造推動現況與推動者概念之研究(2003) 陳毓璟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訪問行政院衛生署,以及台北市、台北縣和台東縣三個縣市的衛生局、衛生所和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主要推動者共計95人,來了解我國社區健康營造計畫推動的現況,與推動者對社區健康營造的概念,作為這項政策改進的參考。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影響社區健康營造政策落實的因素包括衛生行政組織、專家輔導組織、承辦機構的組織特性、社區的特性與族群的特性。中央部份,行政院衛生署當初推動平地社區健康營造計畫時,因為擴展的速度太快,在缺乏共識與前置作業沒有很周詳的規劃之下就上路,衍生後續許多管理上的問題。因為針對推動的議題、範圍與目標做了許多的規範,造成許多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困擾與不滿。整體計畫的設計,以營造健康的生活為目標;部落與離島社區部分,則強調兼顧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與經濟就業的問題,偏向以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來推動;在縣市部分,因為縣市原本的城鄉差距,以及首長的重視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執行情形與推動的困難。 二、民間團體主要是因為社區健康營造的理念和承辦單位的宗旨部分一致,而來承辦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對於經費不豐的非營利性團體,除可以獲得最需要的經費補助以外,還可以同步擴大推動原有的業務;對於營利性質的醫療機構而言,承接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計畫,有助於業務的行銷與機構形象的建立;對於學校而言,則是為了讓師生可以獲得社區實務的經驗與進行研究的機會;衛生所大部分是因為上級主管的指定、為了獲得經費的補助,以及少部分的為了突破目前衛生所工作的框架而來承辦;除了台北市衛生局以外,台北縣和台東縣衛生局不希望由衛生所來承辦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衛生所大多逃避由自己來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的業務,寧願讓民間團體來承辦,自己退居協助的角色。 三、各營造中心共同的推動困難是(1)健康議題很難單獨被推動,因為民眾對健康不重視,加上健康行為不容易改變,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效,因此健康議題很難成為社區的共同議題。(2)志工管理方面對於台北市而言,志工的資源雖不缺乏但容易流失;對於台東縣和台北縣的鄉鎮地區,則有志工資源不足的困難。(3)在資源整合方面,台北市的資源豐富卻有整合困難的問題;台北縣與台東縣卻是資源缺乏,有些社區除了衛生所以外,沒有其他的團體可以承辦社區健康營造的工作。 四、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的時候,受訪者認為應該要把握的原則包括深入了解社區、全民參與、整合社區的資源、本土化、因地制宜、持續性的推動、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建立支持性的環境、以及運用創造性來設計活動等;推動時切入的主題,主要分為民眾的需求或文化產業、預防性篩檢、健康宣導與教育等三大類;實施步驟方面,則大致不脫離世界衛生組織推動健康城市的二十個步驟。 五、對社區健康營造計畫的批評,主要集中於平地社區計畫部分的缺乏整體規劃,不僅政策方針不明,計畫的持續性也不明確,缺乏有效的評估標準,以及規範太多,衛生行政機關上下之間缺乏充分的溝通,對於推動者所提供的訓練與輔導不足,以及相關的行政作業不完善等。建議的部分,共通點是不要做太多的規範、容許有更多元的推動策略。 六、大家所討論的社區健康有關的概念相去不遠,只是有些已取得推動者完全的共識,有些仍有差距。主要概念包括:「社區」有著多元而不斷變動的面向;「健康社區」則是一個多元的面向,融入自己對社區的感情之後,再依當地的需求而做思考;「社區健康營造」的目的主要是從促進健康的知識、健康的行為與健康的生活的面向來考量;營造的精神包括參與的、民主的、賦權與永續發展;社區健康營造的項目,應該從社區整體性來規劃,而不應該單獨從健康的議題來推動;營造的手法,主要包括資源整合、跨部門合作、因地制宜、政治的運作等。 七、本研究最後從政策層面、實務研究層面以及輔導者與衛生工作者的反省與學習方面提供建議。在政策層面,短期應該重新檢討政府的角色並進行政策的總盤點、進行衛生行政機關內部改造與教育、系統式建立成功多元的推動模式,以及建立社區健康營造推動成效的評估基準。中期應該建立溝通的機制與資源分享的平台、推展成功的模式、推展以場域為基地向外推動的模式並且建立合作聯盟、建立跨部會的合作機制,並且重新檢討社區衛生促進委員會的功能。長期則應該以縣市為主體推動「健康城市」、成立財團法人社區健康營造推廣中心,以及推動跨國健康城市的結盟與合作等;實務研究層面的建議包括研究的主題、建置社區健康營造研究資料庫與建立跨領域的研究團隊;輔導者與衛生工作者方面則必須學習放手,並且花時間深入社區和社區一起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