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3
  • Item
    國中學生戒菸教育介入計畫效果研究
    (2012) 盧玉玫; Yu-Mei Lu
    本研究為國中學生戒菸介入計畫,戒菸衛生教育介入課程,包括以健康信念模式設計的教育介入課程、電話衛教諮商及戒菸教育手冊,以新北市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設計介入策略,來探討教育介入效果。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之「實驗組與對照組前後測設計」,以新北市99學年度國中七至九年級吸菸學生為母群體,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新北市99學年度二所國中七至九年級學生為研究樣本,完成本研究之有效樣本,實驗組與對照組各為34人。實驗組接受戒菸計畫追蹤介入,而對照組接受衛教手冊介入。實驗組及對照組研究對象在前測、後測及後後測時均進行研究問卷及呼氣一氧化碳濃度測量,研究結果以卡方檢定、t檢定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方式進行統計。本研究的重要結果如下: 一、實驗組與對照組研究對象背景資料之間無顯著差異,可進行戒菸教育介入計畫。 二、戒菸教育介入後,實驗組研究對象在菸害認知、自覺菸害罹患性、 自覺菸害嚴重性、自覺戒菸利益性、戒菸自我效能、尼古丁成癮 程度、最近一個月吸菸天數、最近一個月平均吸菸量等效標變項 上都優於對照組,呈現立即效果。 三、經戒菸教育介入2個月後,實驗組研究對象在自覺菸害罹患性、 自覺菸害嚴重性、自覺戒菸利益性、戒菸自我效能、戒菸行動線 索、尼古丁成癮程度及最近一個月吸菸量等效標變項上,都優於 對照組,呈現延宕效果。 四、本戒菸教育介入過程評價,實驗組研究對象在整體教學活動、教 學單元、自評學習感想及對教師評價方面,均有極高的滿意度。
  • Item
    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於孕婦拒吸二手菸衛生教育介入效果研究─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為例
    (2011) 紀櫻珍; Ying-Chen Chi
    本研究旨在研發一套以健康信念模式及自我效能理論為依據之孕 婦拒吸二手菸衛生教育介入課程,並探討該介入課程的成效。本研究 採「真實驗設計」之「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後測及後後測設計」,以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孕婦為研究母群體,抽樣方式以2010 年11月至2011年3月於婦產科門診掛號之單、雙號來隨機分派,單 號為實驗組,雙號為對照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各50位,共計100位為 研究樣本。實驗組接受本研究設計之孕婦拒吸二手菸衛生教育(含介入 手冊、教學活動及電話關懷諮詢)。兩組孕婦於前測、後測及後後測時 進行問卷調查及菸煙暴露量的測量,並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方法進 行統計分析。本研究的重要結果如下: 一、全體研究對象在衛生教育介入前階段有關二手菸菸害知識、拒吸 二手菸健康信念方面的問卷調查結果都呈現不盡理想的情形。拒 吸二手菸的行動線索來源有偏少之現象,而拒吸二手菸的自我效 能以及採取拒吸二手菸的行為亦呈現偏低的結果。然而,菸煙暴 露量則尚屬正常值內。 二、「孕婦拒吸二手菸衛生教育」介入後的立即效果及延宕效果之評 估結果則顯示,實驗組孕婦在後測及後後測時的「二手菸菸害知 識」、「自覺二手菸相關疾病罹患性」、「自覺二手菸相關疾病嚴重 性」、「自覺拒吸二手菸行為利益性」、「自覺拒吸二手菸行為障礙 性」、「拒吸二手菸行動線索」、「拒吸二手菸自我效能」、「拒吸二 手菸行為」及「菸煙暴露量」等效標變項之量測結果均顯著優於 對照組孕婦,驗證了該介入課程確實具有立即效果與延宕效果。 整體而言,本研究結果顯示「孕婦拒吸二手菸衛生教育」介入課程能達到相當的成效。因此建議有關當局可參考運用本研究之介入課程於孕婦的二手菸害防制衛生教育,且主動至各醫療院所、婦產科診所的媽媽教室、及坐月子中心等場所推廣該介入課程,以增強孕婦拒吸二手菸的意識、信念和行動,期讓拒絕菸害逐漸地成為日常生活的規範。
  • Item
    臺北市國中學生身體活動教育介入成效研究— 跨理論模式之應用
    (2011) 劉俐蓉; LI – JUNG , LIU
    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跨理論模式設計的身體活動教育介入對國中學生身體活動知識、身體活動階段改變、身體活動、自我效能、知覺障礙、知覺利益、態度及改變方法的影響。本研究為準實驗設計(Quasi- experimental study)採不相等實驗對照組前後測設計,介入前兩組實施前測,介入後實施後測,間隔3個月實施後後測。本研究採立意取樣臺北巿二所公立國民中學,各抽取五個班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113人,對照組128人。實驗組接受八週八節課的教育介入,對照組則不給予任何介入措施。研究者運用行為改變過程設計符合各行為改變階段的身體活動教育介入措施,內容包括改善身體活動知識、知覺障礙、知覺利益、自我效能、改變方法與態度的教學策略,例如講述法、小組討論、價值澄清、個人分享、角色扮演、影片、練習、填寫學習單以及小組競賽等活動,並發給實驗組身體活動學習教材。 本研究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E)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國中學生身體活動介入,具有良好成效。主要結果如下:介入後經GEE的時間與組別交互作用分析,實驗組後測在身體活動、身體活動知識、知覺障礙、改變方法與身體活動態度均顯著優於對照組(p<.05)。介入後經GEE的時間與組別交互作用分析,實驗組後後測在階段改變、身體活動量、身體活動知識、知覺障礙、自我效能與改變方法均顯著優於對照組 iii (p<.05)。然而,介入後經GEE的時間與組別交互作用分析,實驗組後測與後後測的身體活動利益均未呈現顯著差異(p>.05)。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各級學校推廣學生身體活動教學時,在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上的建議,包括教導身體活動知識、依據階段改變採用適配的改變方法,並且應用降低知覺障礙、提升知覺利益、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態度的教學策略。同時,宜提供良好的身體活動環境,以及家長與教師的援助關係與外在資源。藉此以達到提升學生身體活動知識、階段改變、知覺利益、自我效能、身體活動態度、身體活動與降低知覺障礙的目的。
  • Item
    高中體重過重新生代謝症候群預防行為之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
    (2012) 何唯美; Wei-Mei Ho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體重過重新生代謝症候群預防行為與背景變項、健康信念、行動線索及自我效能的關係。以臺北市四行政區之公立高中體重過重新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隨機抽樣法抽出樣本,再以結構式自填問卷進行調查,總計發出424份問卷,得有效問卷306份,回收率72.2%。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從事預防代謝症候群行為的得分(45.24分)高於中間值,顯示其預防行為偏正。 二、 研究對象之「代謝症候群知識」為中等程度(68.9%),自覺代謝症候群嚴重性和利益性偏高,但罹患性和預防代謝症候群自我效能偏低,且預防代謝症候群的行動線索偏少(x= 3.86),主要以電視和媒體為主。 三、 研究對象預防代謝症候群行為與自覺代謝症候群罹患性(r= -.176)及障礙性(r= -.365)呈負相關,但與代謝症候群知識(r= .145)、自我效能呈正相關(r= .406)。 四、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健康信念、行動線索及自我效能可共同解釋預防代謝症候群行為28.4%的變異量,其中重要變異量為性別、父親職業、代謝症候群知識、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障礙性及自我效能,又以自我效能影響力最高。
  • Item
    慢性腎臟病患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與生活品質之探討
    (2013) 李君璘; chun-lin Lee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某醫學中心慢性腎臟病患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與生活品質之現況與相關性。收案期間自民國100年2月至101年3月,研究對象為由醫師確定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未進行腎臟替代療法,共收集120份有效問卷。根據本研究目的、問題與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下列幾項結論: 一、 受試腎臟病患者的自我效能屬中上程度,以「藥物治療」層面得分最高,最低分為「運動」層面。 二、 受試腎臟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也屬中上程度,以「遵醫囑」層面得分最高,最低分「自我照顧」。 三、 受試腎臟病患者對生活品質現況屬中上程度,受試對象的SF-36生活品質中以「社交功能」得分最高,最低的為「一般健康狀況」的部分;在腎臟病生活品質中以「社會互動品質」得分最高,最低分為「病人健康滿意度」的部分。 四、 受試腎臟病患者月收入2萬以上其自我效能程度較月收入2萬以下者佳。 五、 受試腎臟病患者自我效能越佳,其自我管理程度較好;教育程度高中以上者其自我管理程度較國中以下者好;同時有高血壓合併症者其自我管理程度較沒有高血壓合併症者好。 六、 受試腎臟病患者的SF-36生活品質與腎臟病生活品質呈現顯著相關。 七、 受試腎臟病患者的生活品質在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皆呈現無顯著差異,然這些變項對生活品質部分次向度有顯著差異。 依本研究結果,建議進行慢性腎臟病患的自我管理介入教育時,要同時強化其自我效能;對於教育程度較低、無高血壓合併症者的患者更要協助其做好自我管理。
  • Item
    台南縣某高中學生蔬果攝取行為
    (2009) 陳俐蓉; Li-Jung Chen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高中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台南縣ㄧ所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於民國98年4月進行正式問卷調查,共得有效樣本328人,其研究發現歸納如下: ㄧ、近五成的研究對象有每天攝取三份蔬菜,近三成的研究對象有每天攝取 二份的水果。 二、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愈好,其蔬果攝取行為愈佳。 三、研究對象之蔬果的喜好、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蔬果攝取社會支持、蔬果可獲性、蔬果可近性及蔬果攝取角色模範皆與蔬果攝取行為間呈現正相關;蔬果攝取知覺障礙與蔬果攝取行為間呈現負相關。 四、自覺健康狀況、蔬果的喜好、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蔬果攝取知覺障礙、蔬果攝取社會支持、蔬果可獲性、蔬果可近性及蔬果攝取角色模範等變項,共可解釋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行為46.5%的變異量(Adj R=0.465,F=23.596,p<.001)。其中以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對蔬果攝取行為的影響力最大。 上述研究結果可作為教育當局發展相關介入之參考。
  • Item
    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新北市某國小高年級學童餐後潔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2012) 鍾君儀; CHUNG CHUN YI
    本研究主要運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國小學生餐後潔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母群體為100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於新北市某國小之高年級學生,進行自填式問卷施測,回收問卷319份。研究之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家庭社經地位以低社經地位為主。口腔保健知識偏低,而且口腔保健知識越佳者,其採取餐後潔牙行為的可能性越高。其中五年級的餐後潔牙行為較六年級好。研究對象之班級大多沒有推動餐後使用牙線,教師督促學生進行餐後潔牙行為的頻率也偏低。 二、研究對象「自覺齲齒罹患性」、「自覺齲齒嚴重性」、「自覺餐後潔牙利益性」認知及「餐後潔牙行動線索」均為中上程度,而「餐後潔牙障礙性」認知則為中下程度。 三、研究對象六年級「自覺齲齒罹患性」較五年級高,女生的「自覺齲齒嚴重性」較男生高。有推動餐後潔牙行為的班級其「自覺餐後潔牙利益性」較沒有推動餐後潔牙行為的班級高,有推動餐後刷牙以及餐後使用牙線的班級其「餐後潔牙障礙性」較沒有推動之班級低。 四、研究對象之「餐後潔牙自我效能」為中等程度,當有人提醒或鼓勵時、當學校有要求時及當潔牙用具齊全時,對於執行餐後潔牙的自我效能較高。 五、研究對象之餐後潔牙行為屬於為中等程度,潔牙行為以早上起床為最多,其次是睡前。 六、將基本變項、餐後潔牙健康信念、餐後潔牙行動線索與餐後潔牙自我效能等變項來預測研究對象「餐後潔牙行為」,其中餐後潔牙行為與「班級進行餐後使用牙線活動」、「餐後潔牙行動線索」及「餐後潔牙自我效能」呈現顯著相關,可解釋其總變異量為33.9 %,而以「餐後潔牙自我效能」之影響力最大。
  • Item
    國中生近視防治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某市立國中學生為例
    (2015) 蔣葳; Chiang Wei
    本研究以橫斷式調查研究法,探討台北市某市立國中學生其近視防治行為及相關因素。以102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台北市某市立國中全體學生為研究對象,共375名學生為樣本。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最後得有效問卷361份,有效回收率達96.3%。本研究的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近視防治知識屬於中上程度。研究對象在自覺近視(或高度近視)罹患性與自覺近視防治障礙性皆偏向中間程度;自覺近視(或高度近視)嚴重性與自覺近視防治有效性則偏向中上程度。近視防治行動線索多來自醫護人員。研究對象的近視防治自我效能與近視防治行為屬中上程度,其中約八成的人無法經常做到在近距離用眼30分鐘就望遠休息10分鐘,亟待改善。 二、研究對象自覺近視(或高度近視)罹患性、自覺近視防治障礙性會因背景變項中的「是否視力不良」、「配戴眼鏡與否」的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而自覺近視(或高度近視)嚴重性則會因背景變項中「學業總成績」的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另外,研究對象之近視防治行動線索會因「年級」與「配戴眼鏡與否」的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而近視防治自我效能則會因「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以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近視防治健康信念、近視防治行動線索與近視防治自我效能能夠有效預測近視防治行為,並可解釋其總變異量的42.9%,其中以「自覺近視防治有效性」、「近視防治行動線索」與「近視防治自我效能」為主要預測變項。 本研究依結論提出對未來教育行政單位之建議與改進方針,以改善國中生之近視防治的工作。
  • Item
    桃園縣某都市公立國民中學學生對於垃圾減量行為之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3) 李映秋; Ying-Chiu Lee
    本研究運用Ajzen & Fishbein(1980)的理性行為理論和Bandura(1982)的自我效能來驗證國中生垃圾減量行為意圖與相關變項之關係。母群體為桃園縣某都市101學年度七到九年級之公立國中學生,採叢集抽樣法,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抽樣,取得有效樣本701份,使用結構式問卷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工具。分析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對於垃圾減量大多持正向評價,且大多願意遵從導師、父母、任課教師的意願執行垃圾減量行為。 二、研究對象在垃圾減量行為意圖當中,對於資源回收分類行為及再利用行為具有較高的行為意圖,以拒用行為意圖最為薄弱。 三、研究對象在垃圾減量自我效能方面表現出較低的自我效能,尤其是在很忙、很累、沒時間時,其自我效能最低;而在師長父母朋友重視時、學校課堂有教到時,其自我效能較高,顯示家庭及學校教育的重要性。 四、約有八成的學生對垃圾減量有正確的認知,但在政府相關政策、源頭減量行為、垃圾處理、有害垃圾處理等方面的認知較差。 五、本研究支持理性行動論結合自我效能,加入自我效能之後解釋力提升8%,高達39.4%,其中自我效能影響最大,其次為態度,主觀規範影響最小。
  • Item
    台南縣新營地區高中職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0) 李貞儀; Jan-Yi Lee
    研究目的在了解高中職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台南縣新營地區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於民國99年4月進行正式問卷調查,共得有效樣本542人。所得資料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近五成的研究對象有每天攝取三份蔬菜,近三成的研究對象有每天攝取二 份的水果。 二、研究對象女生蔬果攝取行為顯著優於男性。 三、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愈好,其蔬果攝取行為愈佳。 四、研究對象之蔬果的喜好、蔬果攝取社會支持、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 取角色楷模、家中蔬果可獲性及學校蔬果可獲性皆與蔬果攝取行為間呈現 正相關;蔬果攝取知覺障礙與蔬果攝取行為間呈現負相關。 五、性別、年級、自覺健康狀況、家庭社經地位、蔬果的喜好、蔬果攝取社會 支持、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取角色楷模、家中蔬果可獲性及學校蔬 果可獲性等變項,共可解釋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行為50.6%的變異量 (Adj R=0.506,F=47.266,p<.001)。其中以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對蔬 果攝取行為的影響力最大。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未來研究與實務工作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