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社區文化與兒童繪畫表現之探討─以東園國小五年級為例
    (2006) 陳秋冬; Chen chiu-tung
    本研究主旨是為了要瞭解社區文化對學童繪畫表現,其創作歷程就其學習歷程、動機、作品形式、內容等四大層面探討其「關聯性」、「影響性」,本研究以臺北市萬華區東園國小五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班級為單位,在每次進行施測時進行資料蒐集,然後再做內容的分析,以了解學生的社區文化影響其繪畫表現的差異。 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 一、從研究結果結果顯示社區文化影響學生繪畫表現。 在萬華區實施的藝術教育,符合多元學習的理念,教師從社會議題中心導入學生的認知建構,從生活經驗帶著學生層層瞭解與學習,在傳統社區文化逐漸消失的現代,文化認同與傳承是非常重要,這樣的學習,能被學生接受,是非常有意義的。 二、社區文化與兒童繪畫教學,有很大關係。 多元文化的社會中,每一種文化都應該是每一個被尊重的個體。比起臺北市其他各區,萬華區目前雖然資源較為不足,但表現的海洋移民文化歷史典故與風情,具有特色。豐富的族群特質源自龍的傳人,奮鬥生存的本能與意志,那股永遠伴隨人的努力,輸人不輸陣的心理,得以克服困難,而賴以為生存不絕的精神,在這多元的社會,是不斷被珍惜與傳承。而藝術作品正是這種智慧的經驗化,以及美的理念,更產生所謂文明、社群的結構關係、生活模式的形成與民俗觀念的信仰。 三、教師研發設計課程善用社區資源。 加吶文化節課程引導,做到社區文化落實於校內教學活動,也成為本校 特色課程之一。從學生自發性的學習到,發表的成果看來,傳承既有的文化,值得我們努力以赴。如何使居民成為社區營造的主體,「社區營造人」非常重要。 四、培養「好奇的眼光」,取代專業鑑賞的目標所謂「好的眼光」。 好奇的眼光,隱含的是並非任何事物都能瞭解或整理的,是能夠發現以往所 不知或不曾察覺的事物,我們不僅是培養學生好奇的眼光,這更是我們專業領域之中所需要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提出幾項關於美術教育實務工作的建議: (一)對兒童藝術教育工作者的建議: 學校、學生都是屬於社區的一分子,學生在學校所受的藝術教育課程內容,應該能應用於個人、家庭和社群生活中,教師在設計藝術課程的時候應針對此進行,以切合實際,才能避免造成藝術教育的內容與現實經驗的脫離。 (二)學校所應扮演的角色,是協助支援第一線教師,發揮扮演傳承和開發的功用。 主動尋求社區的資源為學校教材,提供教師產生自然、和諧與統整課程的藝術教育空間,以能透過探索文化的本源及其來龍去脈,藉以實施多元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個人與異己,對文化產生認同,發揮扮演傳承和開發的功用。 (三)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1.藝術教師必需不斷專業進修,才能面對瞬息萬變的生活周遭和未來。 藝術是我們心靈對這個世界的真實反應,如同劉良佑對藝術的熱愛與對鄉土的責任感,透過他審美的尋禮方式,為社會大眾展現了臺灣寺廟藝術的優美面貌,傳承人類藝術活動。這種精神值得身為藝術教師的借鏡。 2.塑造兒童能夠參與的環境,保障其參與權。 日本新制訂的兒童權力條約中,規定了「表明意見權」,在環境問題日見複雜的今日,問題的解決有賴於每個人的自覺與行動。順應當今潮流,塑造兒童能夠參與的環境,保障其參與權,也是今後我們所要面對兒童福利的重要課題。 3.不要讓學習活動成為過眼雲煙,要留下記錄,以便銜接下次的教學活動。 透過繪畫教學活動,我們知道什麼是我們要給孩子的。 4.對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A.本研究為地域性,本研究取樣只採取一所本市萬華區學校進行研究。建議未來研究者取樣可擴充到其他地區。 B.研究取樣的年齡層宜增加,本研究基於研究設計之考量,只選擇10、11歲2個年齡層。建議未來可以加入7、8、9、12歲等年齡層。 C.本研究為個人進行藝術教育課程研究,無法對實施層面的問題進行研究,建議未來可以朝多元文化藝術教育實施面臨的困難或課程統整規劃之問題作進一步研究。 關鍵字:社區文化、兒童繪畫、社區營造、觀看、好奇的眼光、專業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