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明代中後期戲曲的教化功能研究--以蘇州府為中心
    (2008) 丁千恬
    本研究主要透過明代中後期蘇州府戲曲文本的創作,以及當時流行的戲曲作品,探討其中傳達的教化意涵,並從劇本流通及演出場所,了解戲曲對明代百姓的影響。研究發現如下: 一、明世宗嘉靖年間,流寓太倉的魏良輔改良崑曲後,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再加上明代中後期的蘇州府,經濟繁榮,商業手工業和城市經濟快速發展,以及文風鼎盛、市民階層興起、印刷術發達等因素,使得蘇州崑曲大盛。 二、蘇州地區劇作家輩出,無論是戲曲作品的創作或是舞台上的搬演都十分頻繁。蘇州書坊與臨近的金陵書坊,自神宗萬曆以降,開始大量刊刻戲曲作品。另外,文人在家中多有蓄養歌妓,而在歌樓酒館、節日廟會、商人會館中,也都能看到戲曲的活動。 三、道德倫理的觀念為戲曲創作的主軸,忠臣、孝子、義民、節婦是多數劇本的主要關節。透過劇情的鋪陳傳達出勸善警世的思想,並透過因果報應以及鬼神之說,呼籲世人不可為惡。另外,作者也善用俗諺俚語,促進教化的傳遞與接收。 四、劇本中反映了當時社會現況及問題,也傳遞出統治者與士人的價值觀。而戲曲作品中歌頌的男女情愛,展現真實情感,乃是受到百姓推崇與讚揚。 總之,中國戲曲一向給予人們「寓教於樂」的印象,透過戲曲演出活動,將忠孝節義等道德觀念,在潛移默化下,影響著眾多百姓,發揮出戲曲勸人為善的教化功能。對於戲曲演出頻繁的明代中後期社會而言,實在具有不容忽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