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64
  • Item
    臺灣國小、國中、高中職學校性教育成果調查研究
    (臺灣性教育協會, 2009-10-01) 晏涵文; 劉潔心; 李思賢; 馮嘉玉; Yen, Han-Wen; Liu, Chieh-Hsing; Lee, Tony Szu-Hsien; & Ferng, Jia-Yuh
  • Item
    職場健康營造之組織介入成效研究---以健康飲食為例(I)
    (2001/8-2002/7) 劉貴雲; 劉潔心; 林薇; 郭鐘隆
  • Item
    衛生教育媒體評鑑機制之建構與發展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4-06-01) 劉潔心; 郭鐘隆; 劉貴雲; 廖梨伶; 李恆華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衛生教育媒體之評價機制與建構評價指標,以協助衛生機關及教育部門進行衛生教育宣媒體的衛教成效評估,並進一步達到衛教媒體之資源整合與管理。本研究主要參酌康傳播相關理論,包括:溝通說服矩陣、廣告內容-符號分析、創新-傳播理論及社會行銷理論等,作為媒體評價指標與評價機制的展基礎,爾後根據任教國中小學健康相關科目之教師、衛生部門之仁及相關領域之專家所組成之專家顧問團共35位,經專家會議彙整意見修訂完成媒體評價指標,並運用該指標發展成「媒體初選表」及「媒體複選表」兩種評價工具,並同時建構出媒體評價機制。 本研究將以各級衛生單現有衛教宣導媒體運用於九年一貫新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為例,以增加國中、小學教師進行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教學及配合衛生重要議題推廣時,可實際運用合適及優質之衛教媒體為主要目的,故在媒體評價機制的實施上,擬由任教國中小學健康相關科目之教師及衛生部門之同仁共30位評審進行媒體評價,經由描述性統計、肯德爾和諧係數、單因子變異數、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及皮爾森基差相關等統計方式建立本評價工具之信效度,其結果發現:初複選量表皆有良好信、效度,可篩選出良好媒體,且評分者盼有顯著的一致性,複選和複選在各項議題得皆間有高度相關;故本評價指標與評價機制可推廣應 用於各衛生圍位,為一用於評價健康傳播媒體效果之客觀方法。
  • Item
    社區糖尿病防治之需求評估
    (臺灣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學會, 2002-12-01) 劉潔心; 劉貴雲; 郭鐘隆; 賴妙芬; 陳合如; 楊智琳
    本研究為二年的社區糖尿病防治研究計畫,主要目的在探討如何運用有效的社區介入策略,來提昇社區居民對糖尿病防治活動之參與和行動能力。研究第一年是希望透過求。本文主要呈現第一年時進行石牌地區社區分析與診斷的過程及結果。研究者採面對面方式對社區意見領袖做深度訪談,進行一手資料的收集;而二手資料收集的方式主要採取各里里辦公室要矩公所、衛生所等行政單位索取現有的人口學特徵、生命統計資料與醫療保健服務的現況。 社區分析的結果有以下幾點發現及建議:1.社區背景方面,社區內商業、醫療與交通資源豐富,有利於組織運作的推展,但社區內組織間的缺乏互動和資源的共享,導致人力、物力資源有重複使用的現象,可加強與現有組織與資源的利用性和合作性,來共同推動糖尿病防治。2.社區健康狀態方面,一般民眾對於糖尿病的預防知識尚未普及未來可增加民眾對糖尿病的認識並擴大篩檢層面,以增進居民健康的生活型態。3.社區健康照護方面,目前石牌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結合里辦公室、保健志工隊來辦理,未來在糖尿病議題的推廣上,可充皆結合社區內的醫療資源,促進民眾對社區醫療資源的可近性和可獲性。4.社區社會支持方面,社區所提苳的社會福利資源,可多配合及運用國家政府的政策來供給服務,如獨居老人居家照護、焚化爐回饋津貼的使用等。未來將依據此結果擬定本研究第二年糖尿病防治介入策略,另期待能提供此茉區分析及診斷的過程,給相關健康促進學者及衛生單位行政工作者進行茉分析與執行糖尿病防治策略之參考。
  • Item
    衛生教育與行為科學介入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3-12-01) 郭鐘隆; 黃久美; 蘇鳳足; 邱靜如; 劉貴雲; 劉潔心; 張婷婷
    本研究蒐集臺灣地區1971年至2001年間,衛生教育首行為科學的介入研究之中文文獻,運用統合分析的方法來評定其在健康相關行為上的介入成效。本研究所選取的介入研究應符合下列原則: 1.測量健康相關行為 2.研究中運用至少一種衛生教育或行為科學的介入方法,3.研究中提供控制組與對照組或前後測結果以供比較,4.研究中提供相關統計數字得以計算成效值,如頻率、百分比、圖表、t-test、F-test, Chi-Square、皮爾森積差相關、P值或平均值與標準差等。相同主題之介入文獻達三篇以上才納入本研究進行分析,研究樣本共計70萬論文。 本研究由二名研究人員及主持人進行文獻閱讀和譯碼工作,一致性高達0.83。衛生教育和行為科學介入對知識的改變成效最大(d=0.51),為中等的正向效果,此成效於後後測時仍存在。對目標行為、自我效能和態度有介於弱和中等的正向效果,對於行為意向則只有弱效果,測量行為意向的研究則大多未測量目標行為,後後測也大致符合此一趨勢。 研究結果發現對知識的介入成效最要佳,行為次之,介入地點為學校或工作場所對知識有較高的成效值,多年期介入、與多元介入策略對目標行為有較高的成效值,建議以後的研究可以延長介入期程、於有組織的場所如學校、職場進行、使用多種介入策略與教學方法,介入效果會較佳。
  • Item
    運用健康E化科技系統提升國民中學健康相關教學者之健康專業能力與健康生活型態(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6-07-31) 劉潔心; 邱詩揚; 晏涵文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以國民中學健康相關教學者為主要對象,運用健康E化科技 (eHealth)建構一網路為基礎的介入計畫,並評價其教育介入效果,期待在此健康E化 科技系統的成功推展下,能藉由增進其問題解決及計畫與評價的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 提升國中教師健康專業能力與健康生活型態,並能建立一套有效的健康教學輔導推展 機制,進而能全面實施於全國,以期使健康相關教學者具有能力可逐步落實健康促進 學校之推動理念。 本研究共兩年,分為三階段進行。第一年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主要工作為同 步以問卷施測及焦點訪談的方式,以Johnson(1989)所提出之需求-控制-社會支持模 式(Job demand-Control-Social support Model; JDCS)來探討國民中學健康相關教學者的工 作狀態(job conditions),並探討其對這些教學者在健康結果(health-related outcome)上的 影響,以作為本研究發展健康E化科技系統的重要參考依據。除此之外,在此階段亦將 同步組成工作小組,包含衛生教育專業者、學校健康相關教學者及網路建構之程式專業 者共同組成,本小組於此階段之主要工作為(1)分析目前學校健康相關教學者在健康教 學上的現況、助力與阻力,並(2)藉由焦點團體以充分理解學校健康相關教學者對健康E 化科技系統的疑慮與期待,(3)進一步確立此系統建置之可行性,(4)結合健康行為相關 理論做為建置介入策略轉換之重要參照,(5)在啟動前進行形成性評價以初步瞭解專家 及使用者對該介入計畫之意見,以進行修正。第二階段,主要工作為建構「健康E化科 技系統」,本系統運用健康E化互動科技的功能與策略建置,包括同儕支持社群、適性 教學及專業促進與支持等,提升教學者之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進而提升其健康專業 能力與健康生活型態。另於第二年進行此健康E化科技系統之推展,本年度為本研究之 第三階段,主要工作為執行介入計畫及成效評價。本研究選定台灣北部地區之兩個縣市, 設為實驗組(接受本系統介入)及對照組(未接受介入),藉由教育部及各縣市教育 局公文發放及教師研習活動宣傳方式招募及鼓吹所屬縣市各國中健康相關教學者使用, 於使用者初次使用時即進行基本資料建置及前測,在成效評價的部分,以質性與量性 工具收集資料,除進行線上的訊息內容、使用型態及使用者健康專業能力與健康生活型 態相關行為改變程度變化的影響評價分析,此外,亦於介入計畫實施後,再以線上的 結果評價問卷進行後測及深度訪談的方式對介入整體結果進行結果評價,同時以滿意 度回饋做為過程評價。 本研究期待能將此研究經驗,提供日後學校健康促進計畫在推展時,進行各校健 康相關教學者間及與支持輔導網絡系統聯結之參考,讓健康相關教學者能透過此健康 E化科技系統,產生自我效能及獲得社會支持,提升其健康專業能力,及同步改善自 我的健康狀態,亦能產生自生能力,健康的面對未來健康相關教學工作上的挑戰,以 培養出更多具有健康素養的學生。同時,本研究也希望將本研究具體成果,進一步推廣 至學校外相關場域(如社區、醫療院所等)之健康相關業務承辦單位及人員,以成為其 健康資訊交流及增加相互社會支持之重要網絡,其中發展過程亦可成為其他衛生教育 專業人員在專業工作上之借鏡。最後,期待藉此健康E化科技系統,可提供將來教育部 及衛生單位在健康促進相關政策推動時之參考,讓健康促進學校「由下而上」的成員參 與、行動、歸屬的概念與校際各組織間橫向連結及支持網絡功能能充分落實。
  • Item
    運用健康E化提昇醫療從業人員之健康生活型態介入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0-07-31) 劉潔心; 蔡悅琪
    本研究擬以醫療從業人員作為健康E化介入之研究對象,依據現況與需求評估調查 之結果,以自我調整學習理論為基礎,透過健康E化之適性教學、同儕支持社群、及專 業與資源支持,並配合醫院支持的政策,提升醫療從業人員之健康生活型態、健康生活 品質並降低心血管疾病之危險因子;希望在醫療從業人員落實健康生活型態後,不只能 成為病患與社區民眾的典範,並能進一步成為病患與社區民眾健康促進的倡導者,使民 眾能更積極、更主動落實健康生活型態,最終達成全民健康的目標。同時,並期待能以 此經驗,提供給相關學者及決策者,做為未來其他場域推動健康促進計畫之參考。 本研究共兩年,第一年主要為針對醫療從業人員進行工作狀態與生活型態之全面 性調查,除瞭解目前醫療從業人員之工作與健康現況外,亦作為本研究介入策略的重要 參考依據。第二年主要是發展健康e 化介入模組,進行介入與評價,依據標準選取符合 條件之醫院再隨機分派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共預計選取六家醫院。實驗組給予三個月之 「健康E 化介入」,包含夥伴社群、適性教學與專家支持,對照組不給予任何介入。於 實驗介入結束後一個月與三個月進行成效評價。本研究之評量包括形成評量、過程評量 及成效評量,有「工作狀態」、「健康生活型態」、「健康生活品質」、「憂鬱量表」、「社會 支持」與「自我效能」等問卷量表。本研究期待能將此研究經驗,提供相關單位,作為 發展「職場健康促進」之具體參考。
  • Item
    建構遠距居家照護模式-第二型糖尿病個案自我健康照顧行為及糖化血色素之介入成效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3-07-31) 劉潔心; 謝銘勳; 董貞吟
    本研究以第二型糖尿病個案為對象,主要目的旨在建構遠距居家照護服務模式,藉由行動數據網路(GPRS)無線傳輸技術,將個案的血糖、血壓生理訊號即時傳輸至雲端健康照護平台,期待本研究能使糖尿病個案提升其自我健康照顧行為能力,糖化血色素值獲得改善進而提高其健康生活品質。 本研究期程一年。首先建置「遠距居家照護系統」,再實施「遠距居家照護服務模式」,個案量測血壓血糖後,其生理訊號藉由行動數據網路(GPRS)無線傳輸至雲端健康照護平台,當個案量測生理數值異常時,雲端健康照護平台會立即自動發出簡訊通知個案管理師,並立即進行回饋,訂定符合個人需求之行動策略,如以電話關懷、提供用藥諮詢、運動飲食建議及異常處理。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選取符合條件且有意願的個案,隨機分配至實驗組及控制組各50人,預計收案100人。研究設計採「準實驗研究設計」,進行6個月的遠距居家照護服務模式介入,控制組則接受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衛教。本研究於介入後第4個月進行期中測量及第7個月進行後測,以了解介入之整體成效。遠距居家照護模式能促進個案自我照顧與延伸健康促進面向之功能,透過雲端健康照護及時監控個案生理數據,提供立即性的衛生教育與關懷服務,可做為未來國家健康政策上的重要實證依據,更能據此有效提升個案自我健康照顧行為及改善糖化血色素值,進而提升其健康生活品質。
  • Item
    以健康促進觀點建構「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情境模擬式線上測驗之設計與發展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4-07-31) 劉潔心; 紀雪雲; 張子超; 廖梨伶; 張麗春
    本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主要對象,主要目的在於發展建構一具信效度之「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除建立其常模外,並同步驗證學童健康素養與健康指標之相關性。期待本研究所研發之「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藉由生活技能融入導向與學童生活情境真實模擬的線上測驗工具,能確實反映出學童健康素養的表現。本研究期程共三年,本年度為第一年,旨在「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之建構,透過基礎資料的建立及專家審訂的方式建立模式架構,共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首階段以深度訪談的方式,以能獲取學童的真實生活情境,先訪談10位導師及11位家長以獲取大量的學童健康生活問題與情境,並以此訪談結果建立情境式問題,訪談30名學童,同時確認訪談達資料飽和狀態才停止訪談。第二階段是由質性訪談與分析的結果,將學童所面臨的健康困境,由健康教育教學重點總表及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的健康生活技能中,找出相對應的健康能力,以建構「學童健康素養」的內涵;第三階段則是依據健康素養三種層次:功能性健康素養、互動性健康素養、及批判性健康素養,衍生出健康促進觀點的操作性定義,再將所找出的學童健康素養能力依三大層次加以分類,研擬出「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的初步架構,再進一步以專家座談會(20名專家)及德懷術調查法(2次,共約30名專家)來確認「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  本年度所建構之「學童健康素養」內涵,共包括39項素養能力,且內容涵蓋十個健康議題;本研究重新以健康促進觀點,界定健康素養三種層次之定義後,再將此39項素養能力進行分類,並提出「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初步架構,架構中共包括:22項功能性健康素養(其中7項屬基礎知識;15項屬基礎態度或技能)、9項互動性健康素養、及8項批判性健康素養。本研究即將辦理專家座談會(六月)及德懷術調查(七月),除透過專家座談會再次檢視學童素養能力的指標代表性與分類的正確性外,也經德懷術調查確認「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包括:向度、指標、評量項目、量尺等;相信在確認「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後,應能順利於下年度建立情境模擬式線上測驗並進行信效度檢驗與修正。  本年度由學童的真實生活困境找出在健康教育教學中,對其具高度重要性與相關性的素養能力,同時,植基於健康促進觀點上,本研究也重新提出健康素養三大層面的操作型定義,建立「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的初步架構,此架構突破過去僅以功能性健康素養為主的評價模式,融入互動性及批判性的健康素養層級,預期能使該測量分數更能反映出健康素養所強調的對健康相關訊息的判斷、思考與做決定的能力,此為在健康素養測量上的一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