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職場健康營造之組織介入成效研究---以健康飲食為例(I)
    (2001/8-2002/7) 劉貴雲; 劉潔心; 林薇; 郭鐘隆
  • Item
    衛生教育媒體評鑑機制之建構與發展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4-06-01) 劉潔心; 郭鐘隆; 劉貴雲; 廖梨伶; 李恆華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衛生教育媒體之評價機制與建構評價指標,以協助衛生機關及教育部門進行衛生教育宣媒體的衛教成效評估,並進一步達到衛教媒體之資源整合與管理。本研究主要參酌康傳播相關理論,包括:溝通說服矩陣、廣告內容-符號分析、創新-傳播理論及社會行銷理論等,作為媒體評價指標與評價機制的展基礎,爾後根據任教國中小學健康相關科目之教師、衛生部門之仁及相關領域之專家所組成之專家顧問團共35位,經專家會議彙整意見修訂完成媒體評價指標,並運用該指標發展成「媒體初選表」及「媒體複選表」兩種評價工具,並同時建構出媒體評價機制。 本研究將以各級衛生單現有衛教宣導媒體運用於九年一貫新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為例,以增加國中、小學教師進行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教學及配合衛生重要議題推廣時,可實際運用合適及優質之衛教媒體為主要目的,故在媒體評價機制的實施上,擬由任教國中小學健康相關科目之教師及衛生部門之同仁共30位評審進行媒體評價,經由描述性統計、肯德爾和諧係數、單因子變異數、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及皮爾森基差相關等統計方式建立本評價工具之信效度,其結果發現:初複選量表皆有良好信、效度,可篩選出良好媒體,且評分者盼有顯著的一致性,複選和複選在各項議題得皆間有高度相關;故本評價指標與評價機制可推廣應 用於各衛生圍位,為一用於評價健康傳播媒體效果之客觀方法。
  • Item
    衛生教育與行為科學介入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3-12-01) 郭鐘隆; 黃久美; 蘇鳳足; 邱靜如; 劉貴雲; 劉潔心; 張婷婷
    本研究蒐集臺灣地區1971年至2001年間,衛生教育首行為科學的介入研究之中文文獻,運用統合分析的方法來評定其在健康相關行為上的介入成效。本研究所選取的介入研究應符合下列原則: 1.測量健康相關行為 2.研究中運用至少一種衛生教育或行為科學的介入方法,3.研究中提供控制組與對照組或前後測結果以供比較,4.研究中提供相關統計數字得以計算成效值,如頻率、百分比、圖表、t-test、F-test, Chi-Square、皮爾森積差相關、P值或平均值與標準差等。相同主題之介入文獻達三篇以上才納入本研究進行分析,研究樣本共計70萬論文。 本研究由二名研究人員及主持人進行文獻閱讀和譯碼工作,一致性高達0.83。衛生教育和行為科學介入對知識的改變成效最大(d=0.51),為中等的正向效果,此成效於後後測時仍存在。對目標行為、自我效能和態度有介於弱和中等的正向效果,對於行為意向則只有弱效果,測量行為意向的研究則大多未測量目標行為,後後測也大致符合此一趨勢。 研究結果發現對知識的介入成效最要佳,行為次之,介入地點為學校或工作場所對知識有較高的成效值,多年期介入、與多元介入策略對目標行為有較高的成效值,建議以後的研究可以延長介入期程、於有組織的場所如學校、職場進行、使用多種介入策略與教學方法,介入效果會較佳。
  • Item
    糖尿病防治之社區介入教育成效研究---以台北市都會型某小型社區為例(I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3-07-31) 劉潔心; 劉貴雲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如何運用有效的社區介入策略,來提昇社區居民對糖尿病防治活動之參與和行動能力。本研究為期兩年,第一年主要進行社區居民糖尿病防治之需求評估及診斷,第二年主要依據第一年研究成果,與社區核心團隊共同發展並執行符合社區居民需求之糖尿病防治教育介入計畫。第一年研究成果,已於期中報告中呈現,本文將繼續呈現第二年與社區核心團隊共同發展介入計畫的研究過程及結果。研究第二年,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社區糖尿病防治教育介入計畫之擬定:此階段研究者藉由社區討論會的方式與社區核心組織成員互動,以強化社區核心組織的能力及促進社區組織間的合作,討論過程中發現健康營造中心經營面臨經費來源困難、志工缺乏互動交流機會、無充分分工機制等狀況,因此研究者最後選擇以學校為介入管道,發展「糖尿病預防教育介入手冊」介入計畫。第二階段,則執行社區居民糖尿病防治介入計畫及評價社區層面介入效果:在計畫執行方面,根據第一年分析診斷結果,選擇以社區學童家長為對象,進行「糖尿病預防教育介入手冊」之實驗介入,並進行前後測介入成效評價;另一方面,研究者藉由對社區核心組織成員進行「社區核心組織評價問卷」評價及對社區居民進行「社區居民對健康營造中心成效評價問卷」問卷評價,以瞭解社區核心組織成員的成長及社區居民對健康營造中心的評價。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一)社區核心組織評價問卷結果,可分為組織操作過程、組織結構、組織結盟有效性三方面。 1.在組織操作過程方面:成員溝通上,成營造中心內各里保健志工隊的溝通狀況不足,多數志工很少主動協助營造中心的活動;反觀里保健志工內的狀況,無論在成員溝通及主動協助參與營造中心活動上的比率都較營造中心為高;在成員參與成本的阻力與助力上,志工認為參與營造中心志工時,最大參與的阻力為「不能達到參與的目的」;組織氣候上,成員凝聚力方面整體營造中心成員的凝聚力較里保健志工隊成員的凝聚力來得低; 2.在組織結構方面:多數志工能瞭解營造中心的成立目的及其願景。3.在組織結盟有效性方面:成員工作滿意度上,多數成員認為給自己70-79 分,且在此三次問卷調查結果,志工對其工作滿意度上無明顯的改變;成員參與上,成員參與營造中心會議的情形較里保健志工隊來得差,且志工主動發表意見的比率也不高,且多數志工認為營造中心尚未能發揮其功效,仍有進步的空間。(二)社區居民有85%的民眾未聽過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同時有近半數有聽過的民眾不清楚位於自己社區的健康營造中心地點為何及不清楚社區營造中心的服務內容。(三)社區中18-39 歲的民眾為社區糖尿病之高危險族群,而根據社區分析診斷結果發現,學校乃是最適合介入的管道。
  • Item
    職場健康營造之組織介入成效研究---以健康飲食為例(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2-07-31) 劉貴雲; 劉潔心; 林薇; 郭鐘隆
  • Item
    台灣地區近二十年來衛生教育與行為科學介入研究效果之統合分析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2-07-31) 郭鐘隆; 劉貴雲; 劉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