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女性癲癇患者創傷經驗後成長之生命故事敘說研究
    (2010) 吳美瑤
    本研究旨在探討女性癲癇患者創傷經驗後的復原與成長歷程。研究者自身即為本研究對象之女性癲癇患者,故而本研究將採用縱向生命史的時間序列觀點,並且研究者於自我書寫的過程中,重新回溯罹患癲癇疾病的創傷事件,同時在重要關係人的回溯式訪談重新還原創傷事件,將所收集之訪談資料依時間軸排列,以理解研究參與者於創傷事件後所面臨的重大改變與影響,呈現鉅觀的癲癇患者生涯歷程。此外,本研究亦將以橫向的整體敘說方式,呈現自身創傷後成長的生命故事,透過「整體-內容」分析方式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反思患者的創傷經驗和復原調適,深入探討女性癲癇患者及其重要他人於創傷經驗過程中,其心態調適策略與問題因應過程,紀錄患者微觀的生命故事,從患者自我書寫的過程中發掘創傷事件的意義。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 生命史研究能讓研究者重新定位自己在研究中的位置,重新詮釋創傷背後的事件意義以及對於個體的啟示。 (二) 創傷患者必須探究創傷經驗的正向價值,並且學習信任與分享,才能讓自己覺察事件意義與成長。 (三) 他人的「承認」對自我之「認同」具有重要性與決定性的意涵,他人的支持亦可促使患者正向基模的改變幫助創傷後產生成長。 (四) 創傷患者可透過受創經驗的書寫獲得自我認同,並且憑藉積極樂觀、自我肯定的正向人格特質,超越創傷、產生自我轉化。
  • Item
    N.Luhmann社會語意學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運用
    (2006) 吳美瑤; Meiyao Wu
    N. Luhmann社會語意學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運用 摘 要 本論文旨在闡釋Luhmann解析社會與教育系統的語意學如何在社會系統形成過程中被建構起來的基本方式,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運用。對Luhmann而言,語意學是社會系統的深層結構,亦可說是社會中長久被保存下來的文化形式或意義內容,它存在於一般社會系統之中並與社會系統的形成過程密切關聯。故本論文分為五個部份闡釋Luhmann如何運用其理論的概念架構解析社會中教育系統的語意學及其與整體社會之間的關聯。首先,指出當今的教育研究正需要一個新的理論架構以剖析教育與整體社會之間的複雜關聯,而Luhmann的系統理論較其它理論更適合於解析這種複雜性的問題。其次,從其理論的觀點說明社會系統結構形成的基本方式和過程。第三,闡釋社會系統的意義結構如何在溝通運作過程中產生變化,以及Luhmann解析語意學的基本方法。第四,闡釋教育系統與整體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以及Luhmann如何解讀教育系統的語意學與整體社會之間的關聯。第五,進一步地說明當今世界社會中的教育系統及其語意學的發展趨勢。最後,除了綜述本研究的結果之外,並對後續可能的相關研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字:N.Luhmann、社會系統理論、教育系統、語意學、溝通、意義
  • Item
    待完成的教育哲學體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5-09-??) 吳美瑤
    本文試圖重建1934年到1937年間,有關中國教育哲學發展的論爭過程,並指出當時爭論的一些問題焦點。首先,分為四個部分說明這段論爭過程:一、新教育哲學方向的探索;二、文化整合的教育哲學與救國主義式的教育哲學;三、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家(例如J. Dewey、W. H. Kilpatrick等)的意見;四、以一種救國主義式的教育哲學為終結。其次,試圖從學者們所爭論的幾個問題做進一步的反思。從理論建構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係、教育哲學是一種哲學的教育學或是教育的哲學以及其所建構的理論是一種民族主義式的教育哲學,或是一種普遍性的教育哲學等問題進行討論。最後,本文希望能夠透過對這段論爭過程的說明以及其中所爭議的幾個問題進行反省,以期能對今日教育哲學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啟示。
  • Item
    角色提及順位與呈現形式對中文讀者代名詞推論的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9-03-??) 吳美瑤; 曾玉村; Mei-Yao Wu, Yuh-Tsuen Tzeng
    在有多位角色的文本中,作者常以不同的呈現形式介紹角色,如:人名、代名詞或角色描述名,且角色呈現的順序也不同。當文本中以代名詞指稱前文提及的角色時,讀者需要推論代名詞指稱何者。唯有正確的代名詞推論,才能促成文章的連貫,因此,角色提及順位與呈現形式等因素都會影響讀者代名詞推論歷程。本研究旨在探討此兩因素對中文讀者在代名詞推論的影響,以代名詞推論句的反應時間為依變項探究其推論歷程。本實驗以24 位成人與26 位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實驗設計為三因子混合設計:年級提及順位呈現形式,採用自我控制閱讀速度作業,紀錄逐句的閱讀時間。結果顯示三因子交互作用未達顯著,進一步分別探討提及順位(第一順位/第二順位)與呈現形式(人名/角色描述名)二因子對兩群年齡層讀者在代名詞推論之影響。結果發現,成人讀者在代名詞推論時,不受提及順位與呈現形式兩因素的影響;六年級學童在代名詞指涉第一順位角色時,閱讀時間不受角色呈現形式的影響,但在代名詞指涉對象為第二順位角色時,以人名呈現角色的方式會有助於代名詞推論。最後,從讀者在角色提及順位(第一順位/第二順位)與呈現形式(人名/角色描述名)所形成的四種情況之閱讀時間來看,六年級學童在代名詞推論的閱讀模式和成人的閱讀模式相近,此結果對於學童代名詞推論的閱讀發展歷程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 Item
    待完成的教育哲學體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5-09-??) 吳美瑤
    本文試圖重建1934年到1937年間,有關中國教育哲學發展的論爭過程,並指出當時爭論的一些問題焦點。首先,分為四個部分說明這段論爭過程:一、新教育哲學方向的探索;二、文化整合的教育哲學與救國主義式的教育哲學;三、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家(例如J. Dewey、W. H. Kilpatrick等)的意見;四、以一種救國主義式的教育哲學為終結。其次,試圖從學者們所爭論的幾個問題做進一步的反思。從理論建構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係、教育哲學是一種哲學的教育學或是教育的哲學以及其所建構的理論是一種民族主義式的教育哲學,或是一種普遍性的教育哲學等問題進行討論。最後,本文希望能夠透過對這段論爭過程的說明以及其中所爭議的幾個問題進行反省,以期能對今日教育哲學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