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走過蜿蜒,豐美人生~中學特教教師之角色轉換歷程
    (2015) 吳雅婷; Wu, Ya-Ting
    本研究以四位中學特教教師作為研究參與者,採用質性研究中的敘事探究取向,並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以了解特教教師角色轉換歷程,並提供特教教師生涯發展之參考。採取持續比較法,分析並整合資料,以理解特教教師角色轉換的緣由、角色轉換的改變、角色轉換的調適、角色轉換的收穫及角色轉換的想法與建議。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特教教師角色轉換的緣由 歸納為「外在環境與條件」、「個人想法」、「重要他人」和「重要事件」等四個主因,但不代表它們是角色轉換唯一的原因,產生決定的過程中,有很多原因可能並存著,彼此間產生交互作用,使得特教教師做決定前仍要三思而後行。 二、特教教師角色轉換的改變 角色轉換後,特教教師處於生涯重新成長和探索的階段,「教學與輔導的挑戰」、「行政工作的考驗」與「缺乏後勤的支援」,促使他們必須再次培養新角色所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特教教師在這個階段,普遍面臨「身體與心理的衝擊」、「職場人際的壓力」,如何因應與調適也是很重要的課題。 三、特教教師角色轉換的調適 特教教師面對工作的變化,首先可藉由「自己先做好準備」、「善用教學資源」兩種策略迎向挑戰;適應新角色期間,若有「職場上的良師益友」和「家人與伴侶的支持」,將使特教教師以穩定、從容的心情投入工作;工作之餘「從事休閒活動」,也能協助紓解工作壓力;最重要的是,特教教師在此階段要保有「堅定的信念」,進而反求諸己,產生自我調整的能力,終將以不同的觀點改善困境。 四、特教教師角色轉換的收穫 特教教師逐漸了解自己的個性、特質、工作態度與價值觀,進而獲得「重新定義自己價值」的契機;因為角色轉換的改變,促使特教教師不斷學習與進修,「專業能力的精進」使他們在工作上呈現更豐厚的底蘊;來自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正向回饋,化做「勇於接受挑戰」的心情,支持特教教師繼續奮鬥;而他們也逐漸成為能「發揮影響力」的個體,默默地爲生活週遭的親人、朋友與同事,帶來不同程度的變化;重新回顧與省思自己的人生,特教教師的腦中開始「構思未來藍圖」,開始往理想的方向邁進。 五、特教教師角色轉換的想法與建議 特教教師對於角色轉換的想法,包括:「學校是否有制度來運作」、「回歸教師本身個性、特質與想法」以及「回溯成為特教教師的初衷與專業本質」等三種思考方向。 特教教師對於角色轉換的建議,包括:「事先了解未來工作的性質與現況」、「採取正向、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與「以隨遇而安的觀點來調整心態」等三種方式。
  • Item
    「都市遊民」社會現象及心理需求之質性研究
    (2013) 吳雅婷; Ya-Ting Wu
    摘要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中參與式觀察法及建制民族誌,並以大誌發行站、艋舺公園、優遊之家及台北市街道作為主要田野,透過田野觀察及訪談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問題為:(一)遊民一詞背後所隱含的象徵及意含為何?(二)成為「遊民」是個人的原罪,或是社會製造了「遊民」?(三)「將遊民驅逐出我家」的現象為何?(四)遊民之心理的需求為何?台灣諮商心理領域缺乏關注遊民的研究及實務工作,此現象可能原因為何? 研究討論與結果如下: (一)「遊民」一詞隱含著許多污名化象徵,如髒亂、孤立退縮、攻擊,並影響其公民權利邊緣化,使人忽略遊民真實情況與污名化印象的落差,是故,遊民的概念,使遊民成為社會的危險他者,並影響了其在社會的處境。 (二)遊民現象反映了社會現況,勞動與報酬的落差、過度高價的房子、家庭失去了保護及支持功能,導致貧窮累積,惡化弱勢情境,並透過將流浪視為一種不適生存的自然淘汰機制,合理化弱勢情境,遊民並非無業,而是經濟弱勢勞動者,政府應重視遊民勞動付出與所得失衡的狀態。 (三)萬華居民與遊民之間對立,顯現潛藏在競爭背後的生存焦慮,發展成為對他者的壓迫與攻擊,並藉由資本主義競爭模式合理化遊民生存困境,在對立之外,必須透過福利政策的重新詮釋、社區積極溝通及遊民自治,發展居民與遊民共存的可能性。 (四)遊民的心理需求在環境的限制下,以有限的方式發展因應策略,遊民心理健康受到許多複雜因素影響,包含失業、身心障礙、家庭、社會適應、老年等問題,是內外在困境交互影響的結果,因此,遊民諮商的發展,必須以系統性的合作方式進行;遊民諮商的發展受到政府政策及資源配置,以及傳統諮商模式的被動性與付費模式的影響,限制了遊民諮商發展的可能性。 關鍵詞:心理需求、都市遊民、遊民現象、建制民族誌、參與式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