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從「認識自己」到培育「英雄心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09-??) 吳靖國
    本文透過Giambattista Vico的九次演講內容及相關著作來掌握他的大學教育思想。本研究指出,Vico以「認識自己」做為學生的學習起點,而將培育「英雄心靈」的理想人格——知善惡、重榮譽、講誠信、愛人類、創新知,視為學生的學習標的。而在達成理想人格的過程中,必須讓學生理解自身與宇宙、國家、他人的關係,以及理解自身擁有的腐敗因子與神聖特質,透過學習各種博雅學科與科學研究,來掌握整體與融貫的學問,並經由理解上帝的智慧來促使自身不斷向善發展,才能運用這種崇高的心靈來關懷萬物、為人類謀福祉。Vico的大學教育思想具有傳統的博雅特質,融入了宗教色彩與集體主義思想,雖然不是一種系統性的論述,但提供出的神聖氣質與宏偉視域,可以說是教學、研究、服務的根基。
  • Item
    G. Vico「詩性智慧」的哲學構造與教育蘊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4-09-??) 吳靖國
    在《新科學》(New Science)中G. Vico賦予「詩性智慧」作為人類創造民政社會的根本動力,而要理解「詩性智慧」,必然地要放在「人的本性」和「天神意旨」之間的脈絡中來探討,故我們嘗試將「詩性」和「智慧」拆開來討論,讓「詩性」回歸人的自然本性,讓「智慧」扣緊天神意旨的脈絡,而發現這樣的構造不僅僅十分類似於「哲學」的構造(也就是「愛」與「智」兩者的結合),並且蘊含著「教育」的意義。本文之目的即欲藉由對Vico「詩性智慧」的說明,以重返「愛智」之路,並進而探討另一種「教育哲學」的可能性。
  • Item
    G. Vico與H.-G. Gadamer的「共通感」在課室中的蘊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5-12-??) 吳靖國
    為建構共通感在課室中的發展原則,本文討論G. Vico與H.-G. Gadamer對共通感的界定,發現Vico賦予共通感以「教化」之意涵,而Gadamer則將之轉為詮釋學的基礎,賦予「生成」的意涵。由於師生在課室中互動過程的特殊性,讓教學動呈現明顯的辯證特質,單單強調「教化」容易形塑意識型態而造成教學的封閉性,單單強調「生成」則讓教學沒有秩序而可能造成反教育。因此,課室共通感的建立必然包括「教化」與「生成」兩個意涵,並以此接續到教育學中的兩個核心主軸──「價值論」與「存有學」。本文據此提出課室共通感的四個發展原則,即核心價值要兼顧個體需求的完滿性、信念系統要兼顧整體心靈的開展性、先前判斷要兼顧視域交融的循環性、教師形象要兼顧開放人格的奇魅性。
  • Item
    從「認識自己」到培育「英雄心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09-??) 吳靖國
    本文透過Giambattista Vico的九次演講內容及相關著作來掌握他的大學教育思想。本研究指出,Vico以「認識自己」做為學生的學習起點,而將培育「英雄心靈」的理想人格——知善惡、重榮譽、講誠信、愛人類、創新知,視為學生的學習標的。而在達成理想人格的過程中,必須讓學生理解自身與宇宙、國家、他人的關係,以及理解自身擁有的腐敗因子與神聖特質,透過學習各種博雅學科與科學研究,來掌握整體與融貫的學問,並經由理解上帝的智慧來促使自身不斷向善發展,才能運用這種崇高的心靈來關懷萬物、為人類謀福祉。Vico的大學教育思想具有傳統的博雅特質,融入了宗教色彩與集體主義思想,雖然不是一種系統性的論述,但提供出的神聖氣質與宏偉視域,可以說是教學、研究、服務的根基。
  • Item
    G. Vico「詩性智慧」的哲學構造與教育蘊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4-09-??) 吳靖國
    在《新科學》(New Science)中G. Vico賦予「詩性智慧」作為人類創造民政社會的根本動力,而要理解「詩性智慧」,必然地要放在「人的本性」和「天神意旨」之間的脈絡中來探討,故我們嘗試將「詩性」和「智慧」拆開來討論,讓「詩性」回歸人的自然本性,讓「智慧」扣緊天神意旨的脈絡,而發現這樣的構造不僅僅十分類似於「哲學」的構造(也就是「愛」與「智」兩者的結合),並且蘊含著「教育」的意義。本文之目的即欲藉由對Vico「詩性智慧」的說明,以重返「愛智」之路,並進而探討另一種「教育哲學」的可能性。
  • Item
    G. Vico與H.-G. Gadamer的「共通感」在課室中的蘊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5-12-??) 吳靖國
    為建構共通感在課室中的發展原則,本文討論G. Vico與H.-G. Gadamer對共通感的界定,發現Vico賦予共通感以「教化」之意涵,而Gadamer則將之轉為詮釋學的基礎,賦予「生成」的意涵。由於師生在課室中互動過程的特殊性,讓教學動呈現明顯的辯證特質,單單強調「教化」容易形塑意識型態而造成教學的封閉性,單單強調「生成」則讓教學沒有秩序而可能造成反教育。因此,課室共通感的建立必然包括「教化」與「生成」兩個意涵,並以此接續到教育學中的兩個核心主軸──「價值論」與「存有學」。本文據此提出課室共通感的四個發展原則,即核心價值要兼顧個體需求的完滿性、信念系統要兼顧整體心靈的開展性、先前判斷要兼顧視域交融的循環性、教師形象要兼顧開放人格的奇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