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56
  • Item
    晚清林樂知在華教育事業與美國教育的引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0-09-??) 周愚文; Yu-Wen Chou
    中國近代教育的西化可視為教育革命,始於晚清,教會學校是主要途徑之一,而美國在華差會扮演重要角色。本文旨在探討美國監理會林樂知在華47年的教育事業和其引介美國教育的貢獻,及其對中國教育西化的影響。本文採史學方法,使用晚清中英文報刊及史料彙編等資料。研究發現,林樂知因傳教經驗,體認教育手段的重要性而採「設學輔教」策略,先後設立初等學塾、中西書院及中西女塾,並倡議設大書院,進而促成該會的三級教會學校體系與東吳大學堂的建立。甲午戰爭後林樂知提倡「文學興國」理念,透過書刊引介美國教育制度,並提出改革中國教育的建議,戊戌維新時有類似的措施,故其對引介美國教育制度及中國教育西化的影響不宜忽略。最後,本文提出對現代教育移轉及教會學校與國家教育體制關係的啟示。
  • Item
    教育革命的挑戰:晚清西式初等教育制度建立與國民教育的醞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1-09-??) 周愚文; Yu-Wen Chou
    清光緒29年朝廷訂頒《奏定學堂章程》,全面改行西式學制,31年再廢科舉,原有教育制度全面廢止,其舉可視為教育革命。然章程公布後,中央如何落實,過去相關研究有限,本文採史學方法,據一手官方文獻及報刊,以當時法、德國民教育概念視角,檢討最基礎初等教育的規劃、實施與調整。因該學制仿日制,日又仿自法、德。施行時遇到主、客觀困難而被迫調整,為求教育普及,先後採設半日學堂、設小學簡易科、縮短修業年限、設簡易識字學塾等變通措施;因政府無力全由公辦,遂容許私塾續存但進行改良,只能宣揚義務教育觀念及預備實施強迫教育而無法正式實施,僅官立免學費而無法全面免費。總之,晚清初等教育制度,已有當時法、德國民教育的部分內涵,但民國初延續,抗戰時才立法實施,其由上而下、穿衣改衣、先求有再求好、先量後質等推動策略,值得今後中央推動教改者警惕。
  • Item
    十九世紀首位美籍傳教士裨治文在華教育事業與美國教育制度的引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9-12-??) 周愚文; Yu-Wen Chou
    本文旨在探討十九世紀首位來華美籍傳教士裨治文的教育事業,及其對引介美國教育制度的影響。本文採歷史研究法,經考證及分析一手中、英文史料後發現,裨治文在華31年間,除直接布道外,還藉翻譯聖經、出版書籍、發行報刊及設立學校來傳福音。他所撰《美理哥合省國志略》是首部美人介紹美國及其教育制度之作,廣為時人鈔引。另他在穗、澳、港、滬設立學塾,教育貧童,並倡「設學輔教」策略,起初未獲所屬美部會支持,但仍以己力募款興學。裨夫人也積極在穗、滬、京設立女塾,興學輔教。直到他病逝後,1877年在華各差會才改變態度,改支持興辦教育事業。之後,美部會擴展華北教育事業,更建立教會學校系統,故裨治文早期引介美國教育制度的先驅角色實不可忽視。
  • Item
    晚清甲午前使英人員教育見聞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9-??) 周愚文; Yu-Wen Chou
    中國教育西化始於晚清,官方對主要對手英國教育的接觸,則遲至光緒朝初,本文旨在探討甲午前7位使英外交官對於英教育的觀察,進而分析其認識程度及影響。主要史料為諸人日記或筆記,其範圍涵蓋中小學、大學、海軍學堂、女子學校、職業學校及師範學校,地區以英格蘭為主,另提及教育行政制度及學制。7人中有2人通曉英語,餘人參訪時需透過翻譯,以致產生理解差異。其所留紀錄,甲午前多已出版,數位後使英者,曾看過前人之書。限於當時社會反洋的氛圍濃厚,以致諸人在英國的一手教育見聞,實難大量引介到國內,以帶動教育革新。以教育遷移理論觀之,此過程只能視為教育借入前的醞釀階段。
  • Item
    晚清戊戌變法前英人在華教育活動與英國教育經驗的輸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09-??) 周愚文; Yu-Wen Chou
    本文旨在探討戊戌變法前英人如何利用在華教育活動輸入其教育經驗。自1843年起,英人透過官、私管道,輸入其教育經驗。1858年前,差會辦有各類男女義塾,主收下層子女免學費,教中文聖經,程度低,組織欠備,量少規模小,設於通商口岸。之後,教士得入內地傳教辦學。上海出現制度、組織及課程較完備學堂,教英語或西學,程度提高,但量少未成體系。有書館採高學費收富商子弟,用英語教學。官辦同文三館、船政學堂等學堂雖聘英籍教習,但人少且禁傳教,影響有限。故1898年前英人輸入教育經驗,是摸索、個別、無規劃與體系的歷程,又因社會排外反教,難以推廣。此與甲午戰後,朝野以日為師、主動仿日制定兩學制有別。各差會爭辯「以學輔教」策略,直到1890年始有共識。英人校數雖增,但成效與制度化均不及美人,故更難發揮影響力。
  • Item
    輝格史觀與教育史解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7-03-??) 周愚文
    本文旨在檢討歷史解釋中輝格史觀的「進步史觀」與「以今論古觀」兩種涵義,及其在國外教育史研究上曾出現的缺失,然後透過個人近年五項研究案經驗的分析,重新反省其得失,最後提出日後運用上的限度。
  • Item
    羅振玉日本教育考察與晚清學制制定的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3-??) 周愚文; Yu-Wen Chou
    羅振玉早年關心農業與教育,曾辦東文學社教日語,出版《農報》,譯農書,故受張之洞聘請,掌湖北農務局及農學堂。1901 年辛丑詔改各省書院為學堂, 獲張之洞與劉坤一共薦率員考察日本教育兩個月。先後訪談重要政教人物,參訪東京、京都、奈良等地學校24所,蒐購中小學教科書及理化器材。因時短、行程緊湊及語言限制,未讀前人考察紀錄,自認收穫有限。返國後,他曾獲張之洞五次接見,並命向鄂官員講說教育。又代張之洞擬教育制度草案欲與劉督會奏,但因劉屬官反對遂寢。他遂出版訪日紀錄及資料,並發表〈學制私議〉等文建議興學,部分被鄂參採。當朝廷擬訂王寅及癸卯學制時,羅未參與而資料只供參考,但章程規定中小學堂學科八科及小學堂以學國語為主等三項,可能與其建議有關。隨行陳毅曾譯日教育法規並兩度遊日,起草奏定章程時,當不會只憑文獻閉門造車,但主政者乏直接經驗,故教育借用日制時難盡合國情。
  • Item
    黃遵憲對晚清引介日本教育制度及建立西式教育的貢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4-06-??) 周愚文; Vu-Wen Chou
    晚清兩學制係仿日制,而黃遵憲最先完整介紹並建議仿日。他使日時親身經歷明治維新,藉蒐集文獻、代譯書籍、訪談友人及實地參訪等法撰成《日本雜事詩》與〈日本國志> '開研究日本先河,提倡設學興教,鼓勵清仿日變法。後書於甲午戰敗後問世,戊戌維新時,皇帝及變法重臣都讀過。梁歐超將《國志》列為時務學堂必讀之書,倡辦師範教育;盛宣懷創南洋公學,首建師範齋及附設小學;戊戌時康梁議設各級學堂及京師大學堂以統各省學堂等,均當受黃氏歐迪。但因日持續變革,故不易掌握新況。當制定學制時,他雖未參與但擬藉書喚起朝野正視日本之幅起,對引介日制及建立西式教育實有貢獻。可情主政者未重視,再派員赴日短期考察,歸國後未參與規畫~ ,報告僅供參考,還無法設計符合國情的新學制。本文旨在探討黃遵憲對引介日本教育及建立新學制的貢獻。
  • Item
    科舉制度中三個重要問題的現代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03-??) 周愚文
    中國科舉制度起於隋而終於晚清,當1905年上諭廢科舉時,世人以為影響士人千年的制度終於走入歷史,考試不再領導教學。然事與願違,長期以來,兩岸教育制度中依然看到舊科舉的影子。本文旨在從現代的角度,挑出三個古今都持續面對的大問題來做探討,希望能夠找出啟示。三個問題分別是:人才供需是否失調、科舉能否促進社會流動、及考試選才方式能否廢除。最後發現在強調社會公平的傳統價值觀、社會資源僧多粥少、及人才供需失衡等等因素影響下,類似過去科舉以公開考試取才的方式,仍將續存兩岸。
  • Item
    敦煌寫本「太公家教」初探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06-??) 周愚文
    《太公家教》是晚唐以降,民間通行的啟蒙教材之一,歷經五代宋甚至明代仍受歡迎。該書可能是晚唐村落老校書所作,文體屬韻文,多採四字一句,兩句一韻,以利兒童記誦,全文約二千六百字。在明清《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及《千家詩》通行前,該書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然近人卻未如此。有鑑於此,本研究擬根敦煌遺書中所存三十四種抄本進行校勘,確定其內容以為後人進一步研究之基礎。又本研究發現,一般仕宦之家或書香門第的男童或一般女童,可能不會讀此書,而主要讀者,則 農家男童;又該書是將「男尊女卑」觀念,傳遞給他們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