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國民中學英語課程與教學革新之個案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3-??) 單文經; 邱鴻燕; 高強華
    近若干年來,臺灣地區的各級學校,在政府和民間要求教育改革的急切呼籲之下,紛紛進行各種課程與教學的改革。經費上自給自足的私立學校,在生存的壓力之下,尤思推陳出新,力圖以課程的革新與教學的改進提升辦學的績效。本文即係以臺灣北部一所私立中學的國中部為個案研究的對象,分析與歸納其在英語課程與教學革新上所作的努力及成果。該校自1998年初起,即在國中部的英語課程之中,推動小班制教學、能力分階編班、溝通式英語教學設計,以及聘請外籍教師等革新的作法,試圖藉此凸顯其課程與教學的改革之決心,增進其學生學習的效果,以重建其學校的聲譽,俾便增進更多家長的認同,吸引更多學生就讀該校。作者之一係以該校兼任董事之身分參與此項革新工作,適逢另二位作者正接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補助,進行以課程革新為主題之專題研究,乃共同合作,自1999年5月至2000年5月,以一年之時間,進入學校現場,以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等方式從事資料蒐集。本文即為此一研究的部分結果。本文分為四個部分。其一,研究緣起:以臺灣地區國民中學英課程實施現況的分析為基礎,敘述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其二,研究方法:就本研究所採取的質性研究方法,以及所運用的文獻分析、觀察、深入訪談、及文件分析等研究技術,加以扼要的說明。其三,研究發現:自實施課程革新的背景、革新課程設計的作法、課程與教學的實施,以及實施的問題等四項,說明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其四,研究啟示:則就課程與教學革新的推動與實施等方面,歸納可供個案學校及臺灣地區國民中學進行英語課程與教學革新之參考。
  • Item
    析論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及其對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0-07-??) 單文經
    教育部以「化不可能為可能」的精神,於87年9月30日公布「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實踐培養學生具備「帶著走的基本能力,拋掉背不動的書包與學習繁雜的知識教材」的教育改革主旨。然而,該項綱要一經公布,立刻為教育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來自各方的質疑與反對聲音未曾間斷,甚至出現了各種抗拒的反應。本文的主旨即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例,分析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並且試圖為其提出因應的對策,希望能從史實分析、學理論述,及經驗實徵等方面提供大家思考與討論的參考。全文分為五部分,壹、前言,說明本文寫作的背景及大要。貳、則舉過去美國與台灣所進行的課程改革經驗,說明其未臻成功的情形,以為殷鑑。參、就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發展狀況,逐一分析抗拒課程改革的可能原因:一、改革幅度太大;二、未有明顯可期的效益;三、教學文化與改革的互斥性;四、配套的措施難臻完善。肆、則自提高對改革的接受程度,以及發揮智慧面對抗拒等作法,以便籌謀因應對策減少抗拒。伍、結論,指出改革沒有捷徑,惟有識別抗拒之所在,然後試著尋求減少抗拒的途徑;勇往直前做下去就是最佳策略。
  • Item
    Rugg及Bruner社會領域課程改革經驗的啟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5-03-??) 單文經
    1916年,美國的中小學才開始設有以社會為名的學習領域或學科。過去,與社會領域課程相關的學科主要為歷史,一般中小學社會領域課程也以開設歷史科者為最普遍,間或有開設地理或是公民政府者。然而,社會領域的課程究應以增進學生的社會科學知能為目的,抑或以提昇其社會探究能力為目的,始終未有定論;又,該一領域的課程究應以學科知識為其組織的核心,抑或以議題中心為其組織的重點,變異亦時有所聞。若將持前一觀點者稱為傳統論者,則持後一觀點者或可稱為革新論者。本文的主旨即在以美國二位革新論者H. Rugg及J. S. Bruner分別在1930年代和1960年代,所領導的社會領域課程改革運動為對象,梳理其來龍去脈,評估其改革成效,期能歸納其啟示。
  • Item
    一八九五年以前鹿港教育史初探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8-01-??) 單文經
    本文旨在描述一八九五年清廷割台於日本以前鹿港的教育狀況。全文除前言與結論外,分為五節。先就清代以前鹿港地區的教育加以敘述,再依據清代鹿港所設之社學與義學、書房、書院等教育機構之概況,並就鹿港士子參加科舉考試所獲之功名,加以記載。清代以前的鹿港地區,應該是一個由平埔族、原住民和漢人混合而成,並具海埠與移墾特色的農業聚落型社會。惟各項教育活動,皆因年代久遠,又無文獻可考,而無法確知也。據可徵的教育史料記載,荷西據台時代﹝一六二四至一六六一年﹞,荷、西人分別在台灣南北部的村落創辦教會學校教導原住民荷、西文字,並且傳播基督教理。以當時鹿港地區的原住民與荷人關係之密切,相信必定設有此種教會學校。唯尚須更進一步之證據,方可作此論斷。鹿港最早見諸文獻的學校教育設施,應為雍正與乾隆年間使設於馬芝堡鹿港街馬芝遴社的土著社學一所,為彰化縣轄下十九所土著社學之一。至於為讀書士子會文樂群場所的鹿港社學,則當以乾隆年間所成立之「拔社」及光緒初年設立的「蓮社」為最早。惟其確實成立之時間,成員與活動如何,皆尚待進一部之考證。其後,社學改為義學。當時,鹿港經常運作之義學共有六所。惟其址設何處,規制如何,皆有待考證。有關清代鹿港的書房及文開書院,文獻可考者較為齊全。就書房而言,日人據台之前,鹿港當設有書房三、四十間,本文僅就可徵之文獻,稍加敘述,但以可見鹿港書房教育之發達。就文開書院而言,先閒創建文開書院之艱辛,與夫慷慨捐輸獎掖文運之苦心,乃至其經營之情形,可自其議建、請建、勸捐、興建、竣工、釋奠、碑記、從祀、規模、經費、學規、院長、膏火、藏書等可稽之文獻,見其全貌。清代鹿港學子參加科舉考試而獲功名者,不乏其人。就初階的地方考試─童試而言,獲有秀才而進入府、縣、廳儒學肄業者,至少六十名;廩生至少有九名;經貢舉之貢生至少有十七名,監生至少有九名。就中階的分省考試─鄉試而言,獲有舉人之功名者,至少有十七名。就高階的京師考試─會試而言,獲有進士之功名者,至少有六名。武試獲秀才功名者二人,同獲進士及舉人者一人。是皆足證明清代鹿港學風之鼎盛。
  • Item
    日據時代鹿港地區的教育活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9-01-??) 單文經
    明治二十八年(1895),根據馬關條約,清廷將台灣割讓予日本。日本旋以武力實行接收,建立以軍事警察為主的殖民統治,清朝的各項制度皆遭致改變,就教育設施而言,府縣儒學、書院、義塾等官辦學校全遭廢絕,日人於台灣總督府治下,以日本國內教育制度為準據,別創新教育制度,以遂行其殖民教育政策。本文即在敘述自明治二十八年至昭和二十年(1945),五十年之間日據時代鹿港的教育狀況。全文共分五節,除前言與結論外,另分為三節敘述日據時代鹿港的公辦學校、民辦學校,與社會教育。首言日據時代鹿港的公辦學校。本文依設立年代之先後,敘述鹿港日語傳習所、鹿港第一公學校、鹿港第二公學校、頂番婆公學校、草港公學校、海埔厝公學校、鹿港女子公學校、鹿港尋常小學校各校創校經過,及至科班設置,歷任校長,畢業人數等事項。日據當局對台人與日人之教育,採差別待遇及隔離政策。準是,鹿港台人子弟須就讀公學校,而日人子弟則就讀小學校。小學校之辦理,悉依日本國內之規制,其師資、課程、教學、教材、設備及經費,甚至教師之待遇,皆比公學校為佳。昭和十六年(1941),將小學校與公學校全部改為國民學校,維繫了形式上的平等,然而課程與教學仍然各有差異。次論日據時代鹿港的民辦學校。民辦學校是指民眾出資辦理的學校。日據時代,鹿港民辦學校,可分為二類:一類為本地士紳向地方政府申請立案設置之書房,文開書房即是。另一類則為未立案者,有文人名士在自宅所設之書房,亦有富戶禮聘西席在家設立專館,教授子弟者;另亦有以詩文書畫見長,而設帳收徒,以延一線斯文者;本文以私塾統稱之。此二類皆係小學校及公學校以外,具有學校教育型態的教育機構。本文最後敘述日據時代鹿港的社會教育。社會教育係有別於學校教育,而以一般社會大眾為對象之教育活動。本節所探討者有:由日據政府主導,配合日語及同化教育政策,而形成之各種民眾教育團體;供民眾閱覽書籍報刊之圖書館;供民眾娛樂休閒的場所及活動;以及其他具有文化啟蒙作用的詩社、文化協會、報刊雜誌等。總結而言,日據時代鹿港的教育,主要係以遂行日本殖民政府的統治目的為依歸,透過公辦學校及民眾教育活動達成其日語與同化教育的政策;惟鹿港地區,人文薈萃、學風鼎盛,仍多方以私塾、書房、詩社等民間教育活動,延續漢學之傳習,以維繫漢文化之企圖,亦始終未曾稍減,此乃日據時代鹿港教育之特色,而值得一書者。
  • Item
    論革新課程實驗之難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4-03-??) 單文經
    教育部於2000年9月30日公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明白宣示國民中小學之課程理念應以生活為中心,而其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然而,此一課程綱要實施至今,似乎碰到不少問題,甚至最近有許多人士呼籲暫停或緩辦。類此革新課程的改革或實驗,為何難以臻其功,是本文作者亟欲探討者。本文分為七節。第一節前言,說明問題的背景。第二至五節,分別說明1896-1904年杜威學校的課程實驗,1934-1940年紐約市的小學活動課程實驗,1933-1941年全美中學的「八年研究」課程實驗,1952-1963年及1973-1979臺灣省的生活中心課程實驗。這四節主要在指陳:雖然革新課程實驗難成,但是仍然有人不斷地進行實驗的史實。第六節試著從主事者的異動與心厭現象、社會大眾對教育定見、學校的組織特性等三個方面來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後,則殿以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