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析論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及其對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0-07-??) 單文經
    教育部以「化不可能為可能」的精神,於87年9月30日公布「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實踐培養學生具備「帶著走的基本能力,拋掉背不動的書包與學習繁雜的知識教材」的教育改革主旨。然而,該項綱要一經公布,立刻為教育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來自各方的質疑與反對聲音未曾間斷,甚至出現了各種抗拒的反應。本文的主旨即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例,分析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並且試圖為其提出因應的對策,希望能從史實分析、學理論述,及經驗實徵等方面提供大家思考與討論的參考。全文分為五部分,壹、前言,說明本文寫作的背景及大要。貳、則舉過去美國與台灣所進行的課程改革經驗,說明其未臻成功的情形,以為殷鑑。參、就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發展狀況,逐一分析抗拒課程改革的可能原因:一、改革幅度太大;二、未有明顯可期的效益;三、教學文化與改革的互斥性;四、配套的措施難臻完善。肆、則自提高對改革的接受程度,以及發揮智慧面對抗拒等作法,以便籌謀因應對策減少抗拒。伍、結論,指出改革沒有捷徑,惟有識別抗拒之所在,然後試著尋求減少抗拒的途徑;勇往直前做下去就是最佳策略。
  • Item
    Rugg及Bruner社會領域課程改革經驗的啟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5-03-??) 單文經
    1916年,美國的中小學才開始設有以社會為名的學習領域或學科。過去,與社會領域課程相關的學科主要為歷史,一般中小學社會領域課程也以開設歷史科者為最普遍,間或有開設地理或是公民政府者。然而,社會領域的課程究應以增進學生的社會科學知能為目的,抑或以提昇其社會探究能力為目的,始終未有定論;又,該一領域的課程究應以學科知識為其組織的核心,抑或以議題中心為其組織的重點,變異亦時有所聞。若將持前一觀點者稱為傳統論者,則持後一觀點者或可稱為革新論者。本文的主旨即在以美國二位革新論者H. Rugg及J. S. Bruner分別在1930年代和1960年代,所領導的社會領域課程改革運動為對象,梳理其來龍去脈,評估其改革成效,期能歸納其啟示。
  • Item
    析論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及其對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0-07-??) 單文經
    教育部以「化不可能為可能」的精神,於87年9月30日公布「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實踐培養學生具備「帶著走的基本能力,拋掉背不動的書包與學習繁雜的知識教材」的教育改革主旨。然而,該項綱要一經公布,立刻為教育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來自各方的質疑與反對聲音未曾間斷,甚至出現了各種抗拒的反應。本文的主旨即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例,分析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並且試圖為其提出因應的對策,希望能從史實分析、學理論述,及經驗實徵等方面提供大家思考與討論的參考。全文分為五部分,壹、前言,說明本文寫作的背景及大要。貳、則舉過去美國與台灣所進行的課程改革經驗,說明其未臻成功的情形,以為殷鑑。參、就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發展狀況,逐一分析抗拒課程改革的可能原因:一、改革幅度太大;二、未有明顯可期的效益;三、教學文化與改革的互斥性;四、配套的措施難臻完善。肆、則自提高對改革的接受程度,以及發揮智慧面對抗拒等作法,以便籌謀因應對策減少抗拒。伍、結論,指出改革沒有捷徑,惟有識別抗拒之所在,然後試著尋求減少抗拒的途徑;勇往直前做下去就是最佳策略。
  • Item
    Rugg及Bruner社會領域課程改革經驗的啟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5-03-??) 單文經
    1916年,美國的中小學才開始設有以社會為名的學習領域或學科。過去,與社會領域課程相關的學科主要為歷史,一般中小學社會領域課程也以開設歷史科者為最普遍,間或有開設地理或是公民政府者。然而,社會領域的課程究應以增進學生的社會科學知能為目的,抑或以提昇其社會探究能力為目的,始終未有定論;又,該一領域的課程究應以學科知識為其組織的核心,抑或以議題中心為其組織的重點,變異亦時有所聞。若將持前一觀點者稱為傳統論者,則持後一觀點者或可稱為革新論者。本文的主旨即在以美國二位革新論者H. Rugg及J. S. Bruner分別在1930年代和1960年代,所領導的社會領域課程改革運動為對象,梳理其來龍去脈,評估其改革成效,期能歸納其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