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1
  • Item
    孔門情意教育觀之詮釋與實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9-07-??) 崔光宙
    本文以論語和禮記為主要素材,以詮釋學為研究方法,探討孔門之情意教育觀,孔子教弟子以興於詩、游於藝、依於仁、成於樂為主軸,其內涵可分析為:話負面情緒為正面情緒、人文素養的陶冶與充實、理性與感性的平衡、圓滿自足的人生觀。最後,以此歸納為情意的健康性、豐富性、均衡性與圓熟性作為情意教育的四大目標,並以詩樂欣賞為例,論述孔門情意教育之實踐,以及在現今師資培育之啟示。
  • Item
    建構類型及其在教育理論發展上的意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81-06-??) 崔光宙
    在人類進化的過程當中,教育活動銾生得很早,一部教育史幾乎可以說是一部人類文化史。但教育被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卻是比較晚近事。一八0六年,德學家赫爾巴特(J. F. Herbart,1776 ─ 1841)發表「普通教育學」(Allgemeine Pädagogik)一書,並首先提出「科學的教育學」觀念,所以被尊稱為「科學教育學之父」。他畢生努力於建立教育學體系,卻未十分成功,以後戚勒(T. Ziller,1817 1883)在萊比錫大學闡揚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說,赫爾巴特的思想及「教育學」這一名稱,才逐漸在德語世界受人重視。具體而言,本研究之目的有如下述:(1)從建構類型理論與運用的歷史發展過程,程究建構類型方法的發展趨向。(2)探討建構類型之基本理論與功能限制,以明其在教育理論運用之可能性。(3)探討現有教育理論之性、結構與形成過程,以顯示其進一步發展的需要。(4)由現象學的研究取向,探討建構類型與教育理論發展的關係,並分析這種研究取向的特質。(5)由經驗科學的研究取向,探討建構類型與教育理論發展的關係,並分析這種研究取向的特質。(6)以建構類型的綜合性質作為溝通的橋樑,提出綜合前述兩種研究取向之構想,以發展較完之教育理論與方法論。
  • Item
    樂記篇源出考及美育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88-06-??) 崔光宙
    自民國元年教育總長蔡元培將「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列入教育宗旨,「美育」此一名稱成為正式的教育目的,而民國六十八年所通過的「國民教育法」也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這兩個教育宗旨條文,看前後一貫,均提出「美育」當列為教育目的。然深究其中涵義,兩個條文中所使用的美育概念並不盡相同,民國初年的教育宗旨是以美育為手段來完成人的道德,民國六十八年的「國民教育法」則將德育與美育並列,兩者並沒有手段與關係,而變成不同的學科領域。蔡元培先生最原初的「美育」概念為何,追源溯始,可以席勒的「美育書簡」為代表,故本文的第一部份首先根據席勒的「美育書簡」尋出美育的字源意義。其次,在我國古代浩瀚的典籍之中,禮記樂記篇是記載先秦美學思想,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其中亦包含相當豐富的美育思想,只是文字精簡,所隱含的深意必須藉助適當的詮釋始得彰顯。然而適當的詮釋又涉及全篇作者,成書年代與創作背景的考證問題,故本文第二部份根據現有史料與樂記行文特徵,求證其源出之處,以作為詮釋依據。第三部份,再根據美育的涵義及樂記考據的證據,彰顯其美育觀,以期對現有模糊的「美育」概念,能有進一步的澄清作用。並由東西美育思想之相通,以收相互發明之效。
  • Item
    孔門情意教育觀之詮釋與實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9-07-??) 崔光宙
    本文以論語和禮記為主要素材,以詮釋學為研究方法,探討孔門之情意教育觀,孔子教弟子以興於詩、游於藝、依於仁、成於樂為主軸,其內涵可分析為:話負面情緒為正面情緒、人文素養的陶冶與充實、理性與感性的平衡、圓滿自足的人生觀。最後,以此歸納為情意的健康性、豐富性、均衡性與圓熟性作為情意教育的四大目標,並以詩樂欣賞為例,論述孔門情意教育之實踐,以及在現今師資培育之啟示。
  • Item
    何處有最真實的音樂生命?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94-10-??) 崔光宙; 方永泉
  • Item
    什麼是最真實的信仰生命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96-02-??) 崔光宙; 方永泉
  • Item
    東西文化差異下的省思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95-12-??) 崔光宙; 方永泉
  • Item
    走出死亡蔭谷,建立宏觀生命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95-06-??) 崔光宙; 方永泉
  • Item
    教育影評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94-08-??) 崔光宙; 方永泉
  • Item
    教育影評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94-02-??) 崔光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