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洪堡與馬太之對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6-??)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有史以來,大學從未像現在一樣,與一國的國力扣得如此緊密;全球化競爭迫使「大學定勝負」的危機感鞭策著各國政府,這除了知識經濟對高等教育人才需求孔殷外,更在於高等教育已成為一種驅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在此全球化競爭脈絡下,德國高等教育體制開始啟動了根本的轉型。長期以來,德國大學發展以洪堡的「均質性」理念為依歸,但近年來啟動了多項競爭分化機制,其符膺的邏輯為「扶強不扶弱」的「馬太效應」。本文探究前述分化機制將對前者帶來多大影響,並以「洪堡與馬太之對決」的隱喻為題,透過文件分析法首先探究德國大學之均質性傳統,以及近年來之競爭分化機制,而後再進一步探究後者對於前者之影響程度。傳統上,德國大學均質性一直被視為其核心特徵,其源自大學發展的歷史脈絡、法律框架、留校任教禁止,以及高等教育不具競爭元素之預算編列模式。但近年來的政策,如卓越計畫、績效導向之經費分配、高等學校排名等,引入競爭機制,使得大學朝向分化方向發展,而與均質性傳統分道揚鑣。儘管有人將此轉型視為德國高等教育體制的典範轉移,但基於德國大學的傳統制度,以及分化機制的影響有限,其難以出現類似美國大學的金字塔型分化局面,而是呈現似一凸型的溫和型分化。再者,伴隨著前述分化機制的推動,基於德國向來標舉社會主義福利國原則,亦須兼顧社會上對於教育機會均等分配的訴求,例如:績效導向經費分配都包含性別平等的項目,以便能在卓越/均等上求取平衡。
  • Item
    德國中小學學生法律地位之萌芽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1-03-??) 張源泉
    "歷史上,臺灣的教育法體系主要繼受於德國法,為釐清其歷史根源,本文探討德國中小學學生法律地位之萌芽期,先由歷史發展的角度,闡釋德國公共教育之濫觴;而後再進一步說明公共教育興起後,學生法律地位之相關理論,此包含國家概念與法律保留原則等;最後探討學生法律地位之內涵。德國教育體制的建立,源自教會之學習機構;至十八世紀末,普魯士在啟蒙運動與開明專制的背景下,建立了義務教育制度,以此促使學者展開對於學生法律地位之研究。傳統的德國在學關係是一種「營造物關係」;營造物被視為國家的一部分,其使用與管理均屬於國家內部事宜,無須受到法律規範;行政機關有權制定特殊的內部規則,亦無須符合法律保留原則。學生處於營造物關係之特別權力關係中,必須受到校規的特別管束,從而喪失其獨立的公民主體身分。"
  • Item
    洪堡與馬太之對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6-??)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有史以來,大學從未像現在一樣,與一國的國力扣得如此緊密;全球化競爭迫使「大學定勝負」的危機感鞭策著各國政府,這除了知識經濟對高等教育人才需求孔殷外,更在於高等教育已成為一種驅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在此全球化競爭脈絡下,德國高等教育體制開始啟動了根本的轉型。長期以來,德國大學發展以洪堡的「均質性」理念為依歸,但近年來啟動了多項競爭分化機制,其符膺的邏輯為「扶強不扶弱」的「馬太效應」。本文探究前述分化機制將對前者帶來多大影響,並以「洪堡與馬太之對決」的隱喻為題,透過文件分析法首先探究德國大學之均質性傳統,以及近年來之競爭分化機制,而後再進一步探究後者對於前者之影響程度。傳統上,德國大學均質性一直被視為其核心特徵,其源自大學發展的歷史脈絡、法律框架、留校任教禁止,以及高等教育不具競爭元素之預算編列模式。但近年來的政策,如卓越計畫、績效導向之經費分配、高等學校排名等,引入競爭機制,使得大學朝向分化方向發展,而與均質性傳統分道揚鑣。儘管有人將此轉型視為德國高等教育體制的典範轉移,但基於德國大學的傳統制度,以及分化機制的影響有限,其難以出現類似美國大學的金字塔型分化局面,而是呈現似一凸型的溫和型分化。再者,伴隨著前述分化機制的推動,基於德國向來標舉社會主義福利國原則,亦須兼顧社會上對於教育機會均等分配的訴求,例如:績效導向經費分配都包含性別平等的項目,以便能在卓越/均等上求取平衡。
  • Item
    德國中小學學生法律地位之萌芽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1-03-??) 張源泉
    "歷史上,臺灣的教育法體系主要繼受於德國法,為釐清其歷史根源,本文探討德國中小學學生法律地位之萌芽期,先由歷史發展的角度,闡釋德國公共教育之濫觴;而後再進一步說明公共教育興起後,學生法律地位之相關理論,此包含國家概念與法律保留原則等;最後探討學生法律地位之內涵。德國教育體制的建立,源自教會之學習機構;至十八世紀末,普魯士在啟蒙運動與開明專制的背景下,建立了義務教育制度,以此促使學者展開對於學生法律地位之研究。傳統的德國在學關係是一種「營造物關係」;營造物被視為國家的一部分,其使用與管理均屬於國家內部事宜,無須受到法律規範;行政機關有權制定特殊的內部規則,亦無須符合法律保留原則。學生處於營造物關係之特別權力關係中,必須受到校規的特別管束,從而喪失其獨立的公民主體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