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6
  • Item
    理想公民資質之探討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2004) 張秀雄; 李琪明; 劉國強主編; 謝均才主編
  • Item
    我國實施價值教育的經驗與挑戰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 張秀雄
    人類的思想與言行,無不受到價值觀念的引導與規範。換言之,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價值。而教育具有價值導向,期望藉由學習活動,導引學生向理想的方向發展。故而教育無法價值中立,談教育不可不重視價值教育。 本文首先將影響臺灣地區價值教育內涵的深層因素,分成儒家倫理價值觀、三民主義價值觀、反共價值觀及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其次將學校價值教育的內涵歸納為五倫、四維、八德、三達德、青年守則、自由民主價值等六項內涵;接著簡介臺灣地區中小學校實施價值教育的九種主要方式;最後從政治價值教育、經濟價值教育、環境價值教育、宗教價值教育、兩性價值教育以及人權價值教育等六個方面,探討臺灣地區價值教育所面臨的挑戰與最新發展。希望能讓讀者瞭解臺灣地區實施價值教育的梗概。 筆者認為價值教育應該教導青少年學生,把握價值的「變與不變」的道理,瞭解有些價值觀念是歷久彌新且能與時俱進的,而有些價值觀念則因社會觀念的變化,需要重新檢討或再定義。吾人不能食古不化,更不能喜新厭舊,一味地否定過去,否定自己。
  • Item
    建構適合臺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 張秀雄
    從教育的立場而言,我們所關心的是如何釐清「公民資質」(citizenship) 的觀念,確定我們要培養「怎樣資質的公民」,然後據以設計公民教育課程。至於理想公民資質內涵的界定,則必需考慮文化傳統、社會發展需求、時代思潮等因素,換言之,即必需參酌適合於台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加以通盤考量。本文探討當代的四種主要公民資格理論,檢視其在當前台灣社會的適合性。本文發現這四種公民資格理論所標榜的精神都相當契合台灣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都能在社會實際中發現他們存在的軌跡。自由主義重視個人自由和權利的保障,成為促動社會進步的主流思想,但亦呈現相當多的負面作用。公民共和主義重視國家社會的整體利益,重視實踐公民德行以實現社會共善,這種重視共善精神,可以矯正過份追逐私利的社會風氣。社群主義強調透過社群的認同凝聚社群意識,重視群我關係及社群的共享價值,以形塑社群成員的認同感,進而產生歸屬感,可以增進主群成員的團結,相當符合現階段台灣社會發展的需要。多元文化主義呼籲要正視社會的異質性並矯正對弱勢族群的歧視現象,為弱勢族群及團體爭取平等的政治權利及公平的資源分配,以維持各個族群及團體之間的共存共榮,其所訴求的精神已有相當程度的被台灣社會所接納。總而言之,我們在探討適合台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時,必須將上述四種公民資格理論做為參照架構,採擷其適合於台灣社會的精神與內涵,拾棄其負面或消極的作用以去蕪存菁,掌握其精髓。
  • Item
    公民教育與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的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7-06-??) 張秀雄
  • Item
    我國實施價值教育的經驗與挑戰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 張秀雄
    人類的思想與言行,無不受到價值觀念的引導與規範。換言之,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價值。而教育具有價值導向,期望藉由學習活動,導引學生向理想的方向發展。故而教育無法價值中立,談教育不可不重視價值教育。 本文首先將影響臺灣地區價值教育內涵的深層因素,分成儒家倫理價值觀、三民主義價值觀、反共價值觀及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其次將學校價值教育的內涵歸納為五倫、四維、八德、三達德、青年守則、自由民主價值等六項內涵;接著簡介臺灣地區中小學校實施價值教育的九種主要方式;最後從政治價值教育、經濟價值教育、環境價值教育、宗教價值教育、兩性價值教育以及人權價值教育等六個方面,探討臺灣地區價值教育所面臨的挑戰與最新發展。希望能讓讀者瞭解臺灣地區實施價值教育的梗概。 筆者認為價值教育應該教導青少年學生,把握價值的「變與不變」的道理,瞭解有些價值觀念是歷久彌新且能與時俱進的,而有些價值觀念則因社會觀念的變化,需要重新檢討或再定義。吾人不能食古不化,更不能喜新厭舊,一味地否定過去,否定自己。
  • Item
    公民教育與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的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7-06-??) 張秀雄
  • Item
    建構適合臺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 張秀雄
    從教育的立場而言,我們所關心的是如何釐清「公民資質」(citizenship) 的觀念,確定我們要培養「怎樣資質的公民」,然後據以設計公民教育課程。至於理想公民資質內涵的界定,則必需考慮文化傳統、社會發展需求、時代思潮等因素,換言之,即必需參酌適合於台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加以通盤考量。本文探討當代的四種主要公民資格理論,檢視其在當前台灣社會的適合性。本文發現這四種公民資格理論所標榜的精神都相當契合台灣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都能在社會實際中發現他們存在的軌跡。自由主義重視個人自由和權利的保障,成為促動社會進步的主流思想,但亦呈現相當多的負面作用。公民共和主義重視國家社會的整體利益,重視實踐公民德行以實現社會共善,這種重視共善精神,可以矯正過份追逐私利的社會風氣。社群主義強調透過社群的認同凝聚社群意識,重視群我關係及社群的共享價值,以形塑社群成員的認同感,進而產生歸屬感,可以增進主群成員的團結,相當符合現階段台灣社會發展的需要。多元文化主義呼籲要正視社會的異質性並矯正對弱勢族群的歧視現象,為弱勢族群及團體爭取平等的政治權利及公平的資源分配,以維持各個族群及團體之間的共存共榮,其所訴求的精神已有相當程度的被台灣社會所接納。總而言之,我們在探討適合台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時,必須將上述四種公民資格理論做為參照架構,採擷其適合於台灣社會的精神與內涵,拾棄其負面或消極的作用以去蕪存菁,掌握其精髓。
  • Item
    公民行動取向的社會科課程發展與教學研究
    (韋伯文化, 2006-01-01) 劉秀嫚; 張秀雄; 張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