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戶外冒險教育課程自我覺察歷程與內涵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野外獨處課程為例
    (2019) 張雅筑; Chang, Ya-Chu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歷程、面向與內容,以及所帶來的後續影響。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以立意取樣邀請六名參與過開設於碩博班之「獨處與反思研究」課程的同學作為訪談對象,經文本分析與討論得到結論如下: 一、野外獨處課程自我覺察的歷程可以建構在Kolb經驗學習圈與Greenaway動態回顧循環的架構下;當中引發覺察的因素有:自由情境、時間完整、無事可做、自然景物的隱喻、大自然的包容、壓力情境、天氣狀態與其變化、靈性經驗、自我對話與書寫、指導員或同儕的引導與回饋,以及作業要求,共十一項。 二、野外獨處課程中的自我覺察可分為:獨處課程當下的自我覺察、連結著當下與自己平時狀態的覺察、對個人樣貌的覺察、死亡恐懼與對其他終極關懷的思考、視角與焦距的變化,共五個面向。各面向下自我覺察的內容,則包括:我的害怕與不自在(對夜晚、對單獨一個人、對野外環境、對團體分享的負向感知)、對於掌控的需要、容忍度擴張;閒不下來、說出來就好了、自己好像不是那麼真實;那個小孩怎麼了、我對自己有點陌生、我跟我的家人好像、我也不喜歡的我,以及我不是自己以為的那個我,共十一項。 三、野外獨處課程中自我覺察之後的影響為:讓參與者對野外獨處有新的想像,並更有意識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與需要、與朋友情感面的連結、肯定自己在工作上的表達、展現自己風格)、照顧自己、為自己做決定,課程經驗本身也成為記號去提醒參與者這段時間的覺察,甚至造成工作信念的轉變。
  • Item
    原住民族教育機會均等如何可能-就新竹縣原住民族家長與教育人員觀點探究
    (2011) 張雅筑
    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一直是我國原住民族教育之理想,亦是教育人員及原住民族家長企盼之目標。換言之,唯有在教育機會均等的基礎上,原住民族學生方能於學習歷程中充分發揮潛能並獲致學習成就。 具體來說,本研究的目的如下:一、探討原住民族教育機會均等的意涵。二、瞭解國內外原住民族教育機會均等的政策。三、發現學校情境中落實原住民族教育機會均等現況與困境。 為了完成所述目的,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與半結構式訪談法為主。 本研究將可獲得結論如下: 一、原住民族教育機會均等之意涵為將教育資源依據公平的原則,分配給每一位個體,不因種族、社會階級、性別、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差異。 二、我國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特點為多種補助與減免辦法,透過族語認證作為原住民族學生升學優待依據;加拿大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特點為在學前教育便清楚地建立學生文化認同;澳洲原住民族教育政策則具備可替換的教育模式;紐西蘭則有多種教育和訓練計畫 三、原住民族學生學習風格為共享、活潑與樂觀;各校均有族語認證課程,而學生仍面臨心理、文化、家庭與學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