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從福特主義到後福特主義及其對高等教育課程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6-??) 戴曉霞本文旨在探討由「福特主義」轉進「後福特主義」對於生產模式、企業組織與人力需求的影響,及對高等教育,特別是課程方面的衝擊。雖然福特汽車公司在1910年代就率先發展出突破性的生產模式,但是由於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所導致的消費不足,福特主義要道了1950到1970年代之間才蓬勃發展。1970年代之後,由於資訊科技、全球化、消費文化的快速發展,各工業國家先後進入後工業時代,生產模式也由福特主義的大量生產轉進以彈性生產為主要模式的後福特主義。由福特主義轉向後福特主義不只是生產模式的改變,更是一種政治和社會的改變,是大學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及其所在的社會之間權力的重構。本文先探究福特主義和後福特主義的特質,並分析生產模式轉變的社經背景,最後再探討這種轉變對高等教育在課程方面的影響。Item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4-06-??) 戴曉霞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主要可以分由學生、教師、課程及研究四個方向來進行。由於國際學生的流動人數龐大,其消費構成價值數百億美元的市場,因此招收外國學生不只有利於長期政治、經貿關係的耕耘、國家競爭力的提昇,更是重要的外銷服務性產品,故工業先進∕新興國家無不將之視為既是高等教育、也是政治和經濟的重要策略。本文由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歷史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市場的類型與規模切入,並分析我國和亞太地區吸引最多外國學生的澳洲、日本和馬來西亞的外國學生政策。透過比較研究,本文指出高等教育國際化具有多重目標,為了完成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特定目標,各國必須選擇相對應的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國際化固然有其重要性,但是過度重視招收外國學生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本文也發現,亞太地區外國學生有高度區域化和集中的情形。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就這個角度而言,區域化的程度更勝全球化。Item 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1-07-??) 戴曉霞本文旨在分析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政治和經濟脈絡。許多研究者指出高等教育的市場化和新自由主義所主張的縮減政府規模、尊重市場機制有密切的關係,但是這些研究並未說明為何各國的高等教育在1980年代以降先後走上市場化之路。為了解答此一問題,本文由全球化和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兩個面向,分析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政治、經濟脈絡。本文指出在全球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的衝擊之下,不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國家與市場之間的角色區隔也越來越曖昧不清。以往被認為應該由國家來守護的理念、由國家來提供的服務,似乎都可交由市場來作更有效率的生產與分配。全球化可說是推動各國高等教育聚合性發展的主要力量,單從Burton Clark所提出的國家、市場和高等教育的三角協調關係將難以說明此一現象。Item 市場導向及其對高等教育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9-01-??) 戴曉霞為了減輕財政的負擔及確保公共資源的有效利用,世界各國都逐漸調整以往由政府主導高等教育的方式,解除對公私立大學的各項管制,賦予高等教育機構更大的自主空間。同時,也將市場機制引入高等教育,讓競爭引導高等教育機構積極回應市場的需求,以增強彈性、提升效率。市場導向被視為主導新世紀高等教育發展最主要的力量之一。所謂的市場導向應該包含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經濟學所說的市場化(marketization)或自由化,也就是將高等教育導向趨近於完全競爭市場的歷程,所採取的手段包括解除管制、消除壟斷、私有化等。這個層次的市場導向通常由政府主導,屬於鉅觀層面。第二個層次是行銷學(marketing)所說的市場,也就是以消費者為組織之生產與銷售的中心,藉由市場區隔、產品定位、定價、產品通路等技巧,提供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同時完成組織目標。這個層次的市場導向基本上是個別機構策略規劃的一部分,屬於微觀層面。有鑑於市場導向對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擬先對市場導向的這兩個層次作進一步探究,其次再分析市場化及行銷理念對高等教育的發展及經營所帶來的影響,最後探討在市場導向的浪潮中,高等教育所面對的挑戰與展望。Item 高等教育整併之國際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6-??) 戴曉霞自從1960年代以來,高等教育的整併不只是歐洲及澳洲等地調整高等教育結構的主要政策,也是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擴大規模、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及追求學術卓越的重要策略。儘管整併在我國高等教育界引起廣泛的注意和討論,但是此一議題的相關研究非常有限。為了釐清高等教育整併的相關概念,並進一步了解和借鏡國外的政策與作法及其結果和影響,本文首先探討高等教育整併的外部及內部動力,其次分析高等教育整併的類型與特徵及其和機構自主之間的關係,最後再以荷蘭、澳洲與挪威三國的高等教育整併及兩個加拿大案例,分別由宏觀和微觀的角度說明高等教育整併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必須要有明確的政策和配套措施,且其果及成敗需由多元角度來評估。Item 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展望:回顧與前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0-01-??) 戴曉霞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數十年來,高等教育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大變動。為了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滿足社會的需求,高等教育在戰後的擴張時期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經費,並進行嚴密的計畫與控制。到了1980年代之後,高等教育和政府之間的關係有了顯著的轉變,政府的角色逐漸由控制轉向監督。政府一方面給予高等教育較大的自主空間,另一方面減少公共經費,加重機構自籌經費的比例。其目的在於減輕政府的財務負擔及迫使高等教育更積極地回應市場,也就是家長、學生、雇主、企業界及政府等教學與研究之購買者的需求。除了必須以較少的經費提供品質較高的教育之外,高等教育也被認為應該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及競爭優勢的維持更盡心力。面對外在環境的劇烈改變和國際合作與競爭的趨勢,高等教育必須勇於創新才能在新世紀繼續茁壯和成長。本文由政府、市場與高等教育、經濟發展與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高等教育與創新等四個角度,回顧歐美、日本及我國高等教育在過去數十年來的變化,並勾勒高等教育在二十一世紀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