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良善與惡意幽默因應對負向情境之情緒轉換效果: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
    (2017) 戴汝卉; Da, Ru-Huei
    個體面對引發其負向情緒之刺激時,會採取一些因應策略以轉換其生理反應、心理狀態及行為表現。然而,過往關於因應之研究皆採非社交情境的自省報告,忽略了因應策略中最重要的社會情境因素,且未區分良善及惡意因應策略。此外,根據文獻指出,幽默能有效緩衝負向情緒,然而,在人際互動的負向情境中探討幽默作為因應之研究卻闕如。據此,本研究擬透過三個研究探討個體在引發負向情緒之人際互動情境中,使用良善幽默及惡意幽默因應之情緒轉換效果及其運作機制。研究一以人際互動的負向情境為主,編製引發個體負向情緒之情境及四類因應策略的短文,並進行情緒轉換效果及幽默(好笑程度)評分,比較參與者在四類因應的效果,結果顯示在控制語言結構與特徵後,良善幽默因應的情緒轉換效果最佳,依序為惡意幽默因應、良善非幽默因應,惡意非幽默因應、中性情緒短文的情緒轉換效果最差。研究二探討人格特質、幽默感對於不同類型因應的負向情緒轉換程度的預測與轉換效果,結果指出,幽默因應和開放性能聯合預測良善幽默因應的情緒轉換效果;對幽默的態度能預測惡意幽默因應的情緒轉換效果;和善性和開放性能聯合預測良善非幽默因應的情緒轉換效果;神經性能預測惡意非幽默因應的情緒轉換效果;高幽默理解、高幽默創造及高社交情境中幽默能力的個體,其和善性可正向預測良善幽默因應之情緒轉換程度。研究三則使用核磁共振造影技術,比較研究參與者在被動使用良善幽默及惡意幽默因應之情緒轉換效果的腦神經機制,結果發現,良善幽默因應與負責轉換情緒狀態的dmPFC、評估可用的認知資源相關的vlPFC、主宰同理心的TPJ與愉悅感受相關的PHG之活化有關;惡意幽默因應與負責違反社會規範之幽默刺激所引發之好笑感受的vmPFC及insula之活化有關。PPI結果指出,在良善幽默因應中,以dmPFC和PHG為seed 腦區,dmPFC與dlPFC、STG、包含thalamus、vACC、amygdala等腦區的多巴胺神經徑路有顯著的功能性連結、而PHG與dlPFC、thalamus有顯著的功能性連結;在惡意幽默因應中,以vmPFC和insula為seed 腦區,vmPFC與dlPFC、OFC有顯著的功能性連結、insula則與PHG、caudate有顯著的功能性連結。整體來說,本研究為國內外第一個以人際互動的負向情境為脈絡,並從良善、惡意面向及幽默元素探究個體使用因應的效果,藉此區分不同類型之因應對於個體之情緒轉換的歷程與效果;此外,本研究更是突破過去研究只關注個別腦區的分析方式,進一步以功能性連結的觀點,探究個體在使用良善幽默及惡意幽默因應的大腦網路機制之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