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教師之學生分類架構
    (2003) 李昆翰
    本質性研究調查探究教師對學生的分類行為,包括隱含其中的深層意義,及老師與學生的互動關係。其主要目的有四:第一,探究教師對學生分類的行為;第二,發掘教師對學生的分類所隱含的意義;第三,發現教師對學生分類與其互動策略的關連;第四,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選擇一個國中班級與該班導師為研究對象,以訪談及觀察為研究方法,並蒐集相關文件資料。就研究結果與討論,歸納以下結論: 一、教師對學生的分類,是基於管教的便利性,而不是求理性、周延的科學分類。進行分類時,特別著重學業和行為表現兩個面向。 二、教師對學生的分類反映其信念與觀點,且與個人經驗及教師任務有密切關連,兼具社會與個人兩種性質。 三、教師的學生分類架構由「順從性」及「可教性」兩個主軸交織而成。學生根據「順從性」可分為「助力型」、「阻力型」、「安分型」三類;依照「可教性」,學生可分為「可教性高」與「可教性低」兩種類型,由此形成六種學生類型。 四、師生互動關係分為三種。教師與「助力型可教性高」和「阻力型可教性高」兩類學生的互動情形,稱為「積極互動模式」;教師與「助力型可教性低」與「阻力型可教性低」兩類學生的互動情形,稱為「消極互動模式」;而教師與「安分型」學生的互動,無論可教性高低,都屬於「隨機互動模式」。 五、教師的學生分類架構,隱含著學生性別與階級的差異。 六、教師的學生分類架構,隱含「班級本位」與「功利主義」的思維。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過程中所遇到的限制與困難,對未來相關研究提出若干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