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國中輔導教師介入關係霸凌事件的輔導困境與策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9-??) 杜淑芬; 鄧文章; 陳亦鳳; Su-Fen Tu, Wen-Chang Teng, Yi-Feng Chen
    本研究探究學校輔導教師在關係霸凌事件中的輔導困境與策略。透過團體訪談,共有27 位專兼任輔導教師參與,包含22 位女性、5 位男性,平均年齡34.5 歲,教學年資8.31 年,而平均輔導年資則為5.59 年。資料收集階段共進行5 次團體訪談,每次團體約為2.5 ∼ 3 小時。資料分析採用模板主題分析進行,運用第一次逐字稿建立初步分類系統,再將資料進行分類並視需要增建或修改分類系統。研究結果:輔導教師主要的困境包括(1)關係辨識困境,何謂關係霸凌難以定義,而受害者與加害者互為霸凌循環也讓辨識困難;(2)個別輔導困境包括受害者質疑與擔心被輔導、加害者否認與抗拒輔導等;而(3)系統合作困境則包括合作導師的輔導知能與抗拒合作、以及家長情緒涉入過深導致事件的複雜化等議題。在輔導策略部分,輔導教師多採用個別輔導與系統合作雙管齊下的多元介入輔導策略。首先,輔導教師需要擱置辨識、接納關係流動特性,其次,在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個別輔導工作中,同理尊重當事人主觀感受,將焦點放在修復人際關係與發展關係能力;而在系統合作中,則直接入班進行旁觀者輔導及導師或家長等重要他人系統合作諮詢,以營造有利於人際修復與關係發展的人際環境。
  • Item
    涉入霸凌行為兒童家長親職經驗之敘事研究
    (2010) 杜淑芬; Tu, Su-Fen
    鑑於兒童霸凌行為在國小校園的普遍性以及其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重大且深遠,如何幫助這類兒童及其家庭對於諮商與輔導工作者是一項挑戰。實務研究發現與家長合作是輔導霸凌兒童的重要策略,因此深入探究涉入霸凌兒童的家庭歷程以建立本土化的親職知識有其必要。 本研究目的之一是深入探究涉入霸凌行為兒童家長的親職經驗,目的之二是瞭解影響家長親職行為的生態脈絡因素。本研究採用敘事取向質性研究法,藉以透過故事敘說深入和豐富化受訪者的親職經驗。進一步,本研究的第三項目的在於分析受訪者在敘事歷程中對於親職意義的再理解。 本研究的主要參與者三位涉入霸凌行為男童的母親,同時也是兒童主要照顧者接受訪談。受訪者接受訪談的時間,依其參與意願分別接受3到6次不等的訪談,每次訪談時間約2.5小時。訪談分析步驟除了考量回應研究目的外,並採用Lieblich et al.(1998)所建議的類別分析的研究策略進行分析。 歸納本研究結果具有以下要點:(1)就親子關係而言,涉入霸凌行為的兒童家長呈現「高期待、高管控、低同理心」的親職型態。(2)家長在處理兒童的對立反抗或問題行為時,呈現較多「以威權壓制對立行為」的親職模式,此外,兒童也呈現以嫌惡的情緒壓制家長的威權管教,陷入以嫌惡行為壓制對方的「家庭壓制歷程」當中。(3)本研究兩位肢霸和一位語霸兒童的家庭地位與家長教養型態呈現差異。相對於語霸兒童家庭,肢霸兒童在家庭手足當中具有優越地位;親子界線模糊,親子關係黏膩且保護的親職型態。(4)「以威權壓制不順服行為」是代間複製的親職型態,這一代家長處理孩子「不順服」的親職策略與其上一代的親職策略相仿;下一代所呈現的親職行為雖有所改變,其親職行為的本質仍為以強制順服的經驗。(5)就親師合作層面而言,涉入霸凌行為兒童家長與老師合作解決兒童問題行為的合作經驗多是負向且挫敗的。(7)影響涉入霸凌行為家長親職行為的社會文化因素包括:「傳統和現代交互衝擊下的台灣親職文化」、華人「親子一體感」的影響、「強調順服的華人傳統文化」以及「台灣社會對於升學主義的集體焦慮」。另外,(9)兩位受訪者呈現親職再敘說的現象,影響親職經驗再敘說的因素則包括敘事對話的互動歷程、時間歷程的深化、以及參與敘事的動機強度等。 針對本研究的發現與討論,研究者做出以下建議:(1)應針對兒童不順服行為的處理進行親職輔導和諮詢;(2)學術界需要更多、更長期與更趨近實境的本土化親職與家庭研究;(3)學校部分:建立親、師、與專業合作的機制處理兒童霸凌行為問題;以及(4)設置兒童諮商與研究行為中心,對兒童問題行為和處遇方案進行長期的研究,以提供實務證據(evidence-based)為基礎的處遇方案。
  • Item
    女性生氣表達與自尊、人際親密及憂鬱的關係-以北部某科大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4-09-??) 杜淑芬; 葉安華; 王建雅; Su-Fen Tu; An-HuaYeh; Chien-Ya W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女性的生氣表達、自尊、人際親密與憂鬱的關係。參與者為354名就讀於某科技大學的女性。研究工具包括自編的生氣表達量表、柯氏憂鬱量表、自尊量表和人際親密量表。本研究自編之生氣表達量表係依據因素分析法找出女性生氣表達的兩項重要因素,其中「肯定表達」分量表涵蓋在人際情境中能夠肯定表達自己衝突感受和想法的題目、「壓抑表達」則包括再人際情境中鴨一表達自己衝突的感受和想法,或者對於表達感到罪惡感的題目。研究分析採用AMOS進行的徑路分析,以找出女性生氣表達與自尊、人際親密和憂鬱關係的最適切模式。研究發現:(1)「肯定表達」與「壓抑表達」均對「自尊」具有直接效果;(2)聲氣表達中的「肯定表達」對「人際親密」具有高而顯著的直接效果,而「壓抑表達」透過「自尊」,也對「人際親密」具有間接效果;(3)生氣表達中的「壓抑表達」對於女性「憂鬱」具有高而顯著的直接效果,「肯定表達」對於「憂鬱」也有低而顯著的直接效果;(4)「自尊」之於生氣表達對「憂鬱」具有部分中介效果。研究者針對生氣表達兩向度與自尊、人際親密和憂鬱的關係作討論,並對本研究限制與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進行建議。
  • Item
    國小駐校諮商心理師有效諮商策略之探索性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8-03-??) 王麗斐; 杜淑芬; 趙曉美; LI-FEI WANG; SU-FEN TU; HSIAO-MEI CHAO
  • Item
    臺北市國小輔導人員與諮商心理師之有效跨專業合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9-10-??) 王麗斐; 杜淑芬
    本研究旨在探索學校輔導人員與校外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駐區兼職諮商心理師)間的有效跨專業合作經驗。研究參與者包括參與「臺北市國民小學駐區諮商心理師專業服務方案」的九位國小輔導人員(3男,6女;平均年齡=44.06,SD=7.69;平均教學經驗=21.83,SD=8.65;平均學校輔導工作經驗=7.38,SD=5.93)和九位諮商心理師(1男,8女,平均年齡=39.46,SD=3.08;平均心理諮商專業工作經驗=11.81,SD=3.91)。本研究係採發現取向之質性研究法,以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進行。研究工具採自行設計的半結構訪談大綱。研究結果顯示:國小輔導人員和駐區兼職諮商心理師的跨專業合作工作經驗,依歷程區分可歸類為五個階段,依序為:(1)宣導和引入個案、(2)篩選與開案評估、(3)排案與聯繫、(4)生態諮商、與(5)轉回原校與追蹤輔導。整體而言,在這個跨專業合作的歷程,主要以國小輔導人員「主外(晤談室外)」,發揮Bronfenbrenner生態諮商模式中的「中介系統」功能,透過溝通、聯繫、協調受輔兒童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他人與校內外資源共同參與協助受輔兒童的工作;而駐校諮商心理師則「主內(晤談室內)」,主導諮商架構、並對受輔兒童的「生態系統(兒童及其重要他人)進行小系統的工作。促進跨專業合作的關鍵因素包括「雙方具有『合作共生』與『同理性利他』的態度與行動」、「諮商師具備可補強學校輔導工作的專業能力」、「學校輔導人員具備輔導知能、行政協調與校內影響力」、以及「學校輔導人員協助諮商師瞭解學校生態文化」。詳細研究結果與對未來實務與研究的建議將於文中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