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視覺障礙夫妻育兒生活之研究
    (2021) 林明慧; Lin, Ming-Hui
      本研究旨在探討視覺障礙夫妻(以下簡稱視障夫妻)照顧0~1歲子女之育兒生活,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三對符合本研究資格的視障夫妻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探究其育兒生活的經驗與策略及育兒資源與困境。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1、視障夫妻照顧子女的工作會利用反覆練習、熟能生巧的方式找到跨越障礙的育兒智慧,並且隨著孩子動態的成長過程調整其育兒策略。 2、視障夫妻在照顧明眼孩子的過程中,衍生出明盲互動的技巧,特有的相處默契是明眼替代照顧者無法提供的互動模式,並且透過同為視障父母的友人經驗,學習仿效照顧孩子的方法,傳承珍貴的視障者經驗。 3、視障夫妻對彼此育兒觀念上的落差,會用溝通、尊重或妥協的方式包容彼此。夫妻雙方皆會投入子女照顧與家事工作,分工上沒有明顯的性別區分,努力經營與孩子共處的時光,不讓視覺障礙影響親子互動的過程與品質。 4、視障夫妻大多會尋求原生家庭長輩協助育兒照顧工作,彌補障礙帶來的照顧困難,但長輩過多的介入造成視障夫妻育兒工作的生疏。 5、育兒指導課程有助於視障夫妻建立初步的育兒照顧觀念,善用育兒資源的串連能夠提高視障夫妻育兒生活的品質,但部份專業資源的提供,缺乏完善的制度與換位思考的貼心,造成視障夫妻資源使用上的缺憾。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針對與視障夫妻育兒生活之相關單位、原生家庭長輩及視障夫妻提供相關建議。
  • Item
    社教志工實踐品德教育之仁愛思想與利他精神—崇德文教基金會個案研究
    (2016) 林明慧; LIN, Ming-Hui
    本研究針對崇德文教基金會進行個案研究,研究目的是探討社教志工從事品德教育的仁愛思想與個人道德實踐歷程,以及志工團隊文化形塑歷程。以了解社教志工參與及長期投入的原因;仁愛思想的學習與運用;從事品德教育的反思與省悟;以及品德修練與利他行為的關聯性。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設計,運用觀察法、訪問法與文件分析法。訪問資深志工幹部八位、接受服務的單位代表兩位、合作者與服務對象各一位;並針對社教組志工服務、社區親子讀經班與4Q教育成長課程方案進行分析。依據研究發現,獲得以下之結論 : 崇德文教基金會品德教育方案符合我國古代德育教學觀點;推展品德教育之作法符合教育政策;志工的品德修練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核心,呈現學、思、修、達的道德實踐歷程。志工團隊的特色為志工幹部是學習者、教學者,也是實踐者,形成一種互助共學、見賢思齊、終身學習的文化;志工幹部皆是終身素食,以落實愛護萬物生命、保護生態環境、減少天災、拯救地球之理想,並增進個人身心靈之健康與成長。志工推展品德教育是一種仁愛思想的發揮,也是利他精神的展現,志工團隊利他行為之影響,包括自然、他人、生物與社會四大層面。 依據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 一、對學術研究的建議 : (一)探討儒家思想的生命關懷或道德實踐的相關主題。 (一)針對生命教育或靈性學習的主題做後續的研究。 二、對非營利組織的建議 : 品德教育內容豐富化、實施方式多元化,教師以身作則的身教就是典範學習,也是品德教育成功的關鍵。
  • Item
    蕭泰然博士作品數位典藏計畫
    (2010/08-2011/07) 林明慧; 陳昭珍; 黃均人; 蕭慶瑜
    蕭泰然博士為2009 年第二十八屆台灣行政院文化獎唯一得獎人、2004 年第 八屆國家文藝獎得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9 屆傑出校友及音樂學系第52 級系 友,其中尤以國家文藝獎頒發之得獎理由最能對蕭博士之音樂成就與貢獻做清楚 說明,「其作品展現對鄉土的熱愛,成功地融合了浪漫派樂風與台灣民間音樂, 並具國際宏觀視野;畢生為音樂嘔心瀝血,克服病魔持續創作,其毅力與執著, 足堪典範。作品質與量均豐,深受肯定,是台灣近年來少數能在藝術上達成「雅 俗共賞」的作曲家之一;將作品帶到世界各地,並獲極高讚譽,在國際文化藝術 交流工作上做了實質貢獻。」 保存其音樂成就將豐實台灣戰後新音樂發展的脈絡與面貌,而藉由蕭博士之 音樂相關文獻資料的整理保存,將可透視台灣音樂文化的變遷。此外,蕭博士常 將台灣民謠融入作品之中,充分與普羅大眾之生活相連結,其將眾人熟悉之歌謠 融入西式新音樂中之作法,除保存傳統民謠曲調之外,更將民謠簡樸之精神提升 至音樂藝術創作之境界。 此數位典藏計畫期將蕭氏之樂譜手稿、影音資料、展演資料及著作作品,進 行整理與保存,呈現戰後台灣新音樂之發展軌跡與面貌,且將此研究成果提供專 家學者作為學術研究依據,並將成果分享予社會大眾。